王昕
作为我国传统的礼乐重器,编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我国古代社会国家的声音。在现阶段,借助计算机技术带来的优势,使用通用键盘界面实现编钟音乐的恢复,让编钟在新时代能够焕发出活力,是编钟文化的现代化趋势。
编钟这种独具历史魅力的中国声音,兴起于周朝繁荣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时期。曾侯乙编钟是目前考古界,发掘出来的品相和声音皆佳的战国编钟之一,多数学者聚焦在先秦时期编钟文化的研究。
结合陕西省文物的丰富资源,研究秦时代的编钟文化和历史事件的关联性,深入探讨其当代意义,这一课题对于编钟文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补充性,对于编钟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以中国秦时代编钟文化为研究对象,结合秦期编钟礼乐文化精神内涵和秦历史事件与编钟文化的关系,揭示当代编钟文化发展的文化内涵,并就未来编钟文化的发展提出建议。作为中国历史时代变迁的经历者和文化交流的使者,编钟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中国孔子文化的介质,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以秦时期的编钟文化为研究对象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1)研究秦时期编钟文化的特征和历史事件的关联性,采用以古论今的思维模式探索其时代价值,对于编钟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编钟文化是古代音乐艺术的再现,通过当代音乐创作表演的再塑造,它创造的价值具有具体行和实际性。
(3)编钟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是中国文化自信的表现形式,坚持编钟文化自信,是实现文化自信的一种有效途径。
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编钟实际上是钟的一种。在周朝,第一次出现了编钟这种乐器,并在春秋到秦汉流行起来。在木架上,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按照次序有序的排列在一起,能够发出不同的音高。在不同的年代,编钟的形状和规格也有所不同,但是钟身上精美的图案是不变的。
在古代社会,编钟往往与等级、权力联系在一起,是上流社会专用的乐器。在曾侯乙编钟上,有着2800 多有关乐律的文字,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最先进的水平展现了出来。由于清脆明亮、悠扬动听的特性,编钟又可以叫作歌钟,能发出歌唱一样的旋律。
杨俊的《庆祝建立友好省州关系 40 周年 “编钟国乐”奏响美国》报道了编钟充当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在中美建交 40 周年之际赴美演出,体现编钟文化对中美关系的促进作用。
王子初的《复原曾侯乙编钟及其设计理念》一文中,对编钟复制和复原概念进行区分,并论述复原曾侯乙编钟过程中的技术难点。
李幼平,孙德膑,宋星志的《新编钟—计算机时代传统编钟文化的新发展》,收录于论文集《寰宇鸣钟——“曾侯乙编钟出土 40 周年”纪念文集》中,阐述“智能新编钟”的工作原理、功能特点、应用与推广。
先秦的编钟体系完成了其自身的演进和蜕变,在礼和乐两方面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西周礼乐制度在春秋晚期,迎来了一次不可修复的重大危机,周王室的日渐衰败,使礼乐制度对王侯贵族的约束逐渐减弱,随之而来的是贵族们藐视权威、僭越等级,享受着与自己身份不符的高级用乐规格。礼的衰败使乐走向了两极分化的道路,一方面由于“礼崩”使乐摆脱了约束和规范,为满足用乐者需求肆意发展,促成春秋战国钟磬乐的发展巅峰;另一方面,礼和乐又相互依存,礼的崩溃使乐失去了生存空间,制约了编钟的进一步发展。此时音乐的主流已由宫廷礼乐逐渐转向民间歌舞,主要乐器也从青铜编钟乐悬向管龠、琴瑟等转变。
在秦王扫六合,一统六合成为天下霸主之后,李斯奉命提倡恢宏壮阔的音乐形式,用来改革过去六国羸弱乐风,让靡靡之音彻底消失。因此,在制作乐器的过程中,也强调要气势磅礴、庄严肃穆。根据史料记载,“嬴政即皇帝位三年相李斯令天下略制粗犷以合皇帝意。”于是,秦始皇令天下制作编钟,无论耗费多少材料和资源,都要追求恢宏壮阔的气势,来显示秦国的大气。秦始皇有意愿让编钟成为陪葬品,但由于赵高称送钟不吉利,所以放弃了这样的想法,再后来,后人就没有机会再次见到了。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期,为了能够显示出皇帝的威严,所以建造了比现今曾侯乙墓编钟更大的编钟,但是,因为各方面原因的影响,在今天,我们已经没有机会再次见到这个编钟的真实面貌。但编钟能够在史册中占据一定的篇幅,也代表着当时音乐文化对秦朝一统六国的真实记载。
考古学家袁仲一于1976 年2 月6 日,在秦始皇陵园发现了一枚遍体错金,纹饰精美的编钟。在这个编钟上,发现了写有“乐府”的秦篆字样,这证明了,早在秦代,我国就已经有了“乐府”机构,该编钟也被称之为乐府钟。
1.秦时代编钟的礼乐特征与文化内涵——以《秦颂》作品代表
秦时代编钟的礼乐大气恢宏,规模浩瀚。根据史籍记载,在秦王扫六合之前,就已经让当时最著名也最专业的大师高渐离制作了编钟乐曲《秦颂》。当时,在高渐离的带领下,一共三万七千多乐师经历了三年的时间,终于编修出了秦始皇满意的乐谱。在秦始皇即位的仪式上,高渐离带领着“乐师一万八千七百三十二人在封禅台上用新制之巨型编钟为皇帝演奏祈求苍天赐福保大秦万古长存皇帝万岁万万岁。”并且“其乐雄浑阔壮周里之外夕口若旁听。”
2.秦时代编钟没落与秦历史事件的关系
在公元前208 年,也就是秦始皇十三年,皇帝下令“凡天下乐师,不得以民风为普乐琴曲,违者诛九族;演奏者同罪,而听闻者连坐之。”全天下的音乐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秦始皇即将驾崩之际,在临死前还颁布了相关的诏令,对靡靡之音、民俗礼乐等进行了致命的打击,甚至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制作的编钟也被下令销毁。至此,秦时代编钟音乐和文化没落。
无论是在哪个时期,无论经济的发展程度如何,社会的条件是怎样的,编钟的装置方式和演奏形式,从来没有发生过大幅度的变化。经历了礼仪性到音乐性与礼仪性并存到礼仪性再到文化符号性的转变之后,编钟的功用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乐器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带给人们的启示是无法替代的。对于某个民族以及特定时期的文化现象,能够借助乐器的角度去认识和了解。在我国的封建社会时期,礼乐文化是极度发达的,站在农耕型经济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宗法性文化。乐是用来训导和引领内心伦理的秩序,而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当中,礼则是用来规范和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的工具。在周代,对礼乐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在上层社会的活动中推行。作为一种青铜器物,钟代表着贵族和帝王的威严,象征着财富和权力。在乐悬制度当中,钟乐是绝对的核心,无论是什么样的乐器,在金之属的钟面前,都要处于从属地位。
此外,由于钟象征着权力、财富、地位和皇权,在森严的大殿内,能够看到钟精美、豪华、宏大的身影。在“金石齐鸣,丝竹应和”的时候,明亮威严的钟声,与柔美的弦乐配合在一起,体现出了诸侯的威严以及天子的至尊至高。在乐队的编制当中,钟更多的是一种象征形式,代表着帝王将相在社会当中崇高的地位,与整体配合在一起也更加地和谐。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在早期阶段,钟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礼仪的形式,音乐内涵相对较少。
民族和国家,对于自身文化价值有着充分的肯定,并在实际行动中加以践行,对文化有着坚定的信心,这就是文化自信。编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及孔子文化的载体,不仅是博物馆中的文物乐器、更是“文化自信”具体形式的呈现。
事实证明,编钟历经两千多年,但代表的礼乐制度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影响。在国际舞台上,作为特有的文化符号,也能经常看到编钟的身影。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的外交文化场合上,都能够听到编钟恢宏大气的声音。在世界面前演奏的“中国声音”,向全世界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着我国的文化自信,也传递着我们“和平友好,共建和谐”的共同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