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 远
“荔枝病”的起源是在印度的一个荔枝产区——“印度穆扎法尔布尔地区”,其主要是指吃完荔枝后出现的低血糖、头晕等症状,每年夏季多发于儿童。
荔枝那么甜,吃完为什么会低血糖呢?大量食用荔枝真的会得“荔枝病”吗?
其实,导致儿童吃荔枝后低血糖的原因主要是:幼儿在荔枝成熟季节大量进食荔枝,以至于不吃晚餐,加剧夜间低血糖。正常情况下,肝糖原储备通常会触发脂肪酸的β 氧化以产生能量和糖异生(生物体将多种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从而维持基本血糖水平以满足脑组织的需求。但是幼儿肝糖原储备有限,且荔枝本身含有的两种毒素——α-亚甲环丙基甘胺酸和次甘氨酸A会破坏脂肪酸代谢,导致葡萄糖合成严重受损,夜间低血糖不能通过生理反馈调节得到纠正,从而导致了急性低血糖和急性脑病。
虽然荔枝与“荔枝病”有关,但这并不代表着儿童就不能吃荔枝了,只是要注意以下几点:
荔枝中含有α-亚甲环丙基甘胺酸和次甘氨酸A 两种降糖物质,空腹状态下体内血糖本就不高,本身有低血糖的人更加不建议食用。
我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指出,2 岁以前孩子对于水果的建议是“不断尝试多种蔬菜水果”;2~4 岁的水果建议量100~150 克;4~7岁的水果建议量150 克;7~11 岁的建议量150~200 克。即便是成人,荔枝吃得太多也会引起上火。所以,即便可以实现“荔枝自由”,也要注意控制荔枝摄入量。
未成熟的荔枝中α-亚甲环丙基甘胺酸和次甘氨酸A 含量更高,所以在挑选荔枝的时候要选择已经熟透的。
对于本身患有糖尿病、痛风、消化系统疾病等问题的特殊人群,请根据医嘱和个人的身体状况进食荔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