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 汤海燕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合作、探究获取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要深挖教材内容,把握教材重点,将以“教”为任务转变为以“学”为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从思维和学习方法上得到提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及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前预习是学好新知识的基础,是提高学生听课效率的有效保障。良好的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初步熟悉教学内容,找出不懂之处,引发思考,听课时具有针对性,有效掌握新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障碍,养成勤于思考、勤于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掌握课堂学习的主动权。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教师安排学生自主预习,可先帮助学生列出预习提纲:(1)通读教材,了解商不变的性质的相关概念;(2)举例说明;(3)找出商不变性质的适用范围。这样学生的预习就有了针对性,在课上解决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顺利完成相对应的配套练习。学生在查找商不变性质的适用范围时,不仅将其应用于整倍数教学范畴,还涉及更为广泛的数学领域,为之后数学知识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案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教学需求,为学生合理地安排预习内容,使学生的自主预习有了针对性目标,预习过程中准确地把握知识要点,提高了预习效率,为学生的自学打下了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还要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小学数学《长方体表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首先,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模型,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何为长方体的表面积?应如何进行计算?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教师出示本节教学内容,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思考:题目中给出了哪些条件?要求我们计算什么?应该如何进行计算?学生展开思考,从教材中找出答案,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完成了相应的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要以学生为基础,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在设疑、答疑的过程中逐步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小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传统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产生压抑的感觉,学生很难长久地坚持学习,学习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模式,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数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学生在活动中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究、认真思考、合作交流等,培养了自学能力,更加高效地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一课中,首先,教师向学生出示多组图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让学生依据已掌握的图形面积的求法,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猜想。学生动脑思考,探究多种解题方法。这时,教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图片对猜想进行验证,并描述验证过程及结果。操作中,有的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向内折叠,使之成为一个长方形;有的学生将三角形沿高线分成两半,然后填补在对侧,使之成为一个正方形……就这样,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发现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教学过程,比教师单纯的灌输、讲解,效果要好很多。
案例中,教师没有直接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给学生创设了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积极探索知识,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加速知识内化,逐渐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优化学法指导的有效途径,将学法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自主学习能力,逐步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