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文彬
(淮南市毛集实验区农业发展局夏集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站,安徽 淮南 232170)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作物病虫害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但仍存在诸多突发病害。例如,小麦赤霉病,一旦未及时防控,则不仅会导致产量下降,而且还会产生小麦品质问题,人畜食用部分带有病毒的小麦将会产生眩晕甚至昏迷。我国是世界上受小麦赤霉病影响最严重的国家,近10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面积为466.66万hm2左右,其中遭到破坏的面积占到333.33万hm2,治理后能够使用的小麦田面积占据133.33万hm2,每年受小麦赤霉病影响而减产的小麦田占比10%~20%。因此,加强对小麦赤霉病的综防措施,是植保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小麦是一种自花授粉的禾本科植物,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1]。在人们生活中,餐桌上的面包、面条和其他食物均由小麦研制而成,其同酒精发酵后可制作酒类或生物燃料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能为人体补充能量,也可作饲料,用途广泛。大批种植是我国小麦种植的特点,多在农村或种植区成片种植,但很多个体农户并不懂如何科学防治,从而对小麦品质及产量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小麦赤霉病防治仍需一定的宣传指导和技术更新。小麦赤霉病是由多种镰刀菌侵染所引起的病害,发病速度极快,范围极广,若农户未对某一部分小麦赤霉病进行防治,则很可能导致这部分发病并蔓延至周围田块,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1.2.1 气候条件。小麦赤霉病霉菌喜阴喜潮,沿淮稻麦种植地区4月中旬至5月中旬一般多阴雨寡日照,此时正值小麦抽穗扬花期,加之小麦种植密度大、通风不畅、光照不足,易导致多种镰刀菌滋生蔓延,最终形成小麦赤霉病[2]。
1.2.2 小麦品种抗病性差。近年来,小麦品种的抗病性一直深受人们重视,也有相关研究者专门对其开展专题会议。但由于小麦属于植物类,所有的植被表层几乎全部暴露在空气中,而小麦赤霉病的渗透性和繁衍能力极强,因此目前尚未发现抗病性的小麦[3],对小麦赤霉菌的侵染和病情流行仍需进一步加强研究。
1.2.3 药剂预防不到位。小麦赤霉病防控相对于农户来说,存在药剂预防不到位的问题,一种情况是很多农户由于上年度未受小麦赤霉菌病害的侵染,存有侥幸心理,不进行防控;另一种情况是由于农户对小麦防治知识了解较少,很多农户均是在4月中上旬开始进行药剂喷洒,但4月中下旬属于小麦麦穗和花蕊生长期,这段时间小麦生长部位没有药剂保护,而农户也未进行防治,5月上旬又多为连续阴雨天气,农户不易再次喷洒药剂,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霉菌在阴暗潮湿的情况会加快对小麦生长部位的侵染,最终导致小麦赤霉菌扩散、加重危害。
部分农户对于小麦的防治知识了解较少,未根据天气变化和小麦生长情况进行判断,没有适期喷洒药剂,从而最终引发病虫害。另外,不同生长期的小麦应用的药剂剂量不同,过量或者过少均会导致防治效果不佳,同时稀释比例、喷头的成雾大小也是小麦赤霉病防治问题之一。
部分农户的防治意识不强是导致小麦赤霉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部分农户对于小麦的种植存在“靠天收”的态度,认为不喷洒农药的情况下小麦会更好地生长,用药后的小麦会带“毒”,食用后会出现问题,这些均是农户防治知识的误区;另一方面,农户对于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认识不足,往往担心药剂成本过高,而选择购买价格较低的防治药剂,而这种药剂防治效果均较差,难以得到应有的防治效果,从而造成赤霉病发生。
研究表明,小麦赤霉菌已对多菌灵产生抗性,当抗性菌株比率达到10%时,多菌灵的防治效果将下降至60%[4]。随着多菌灵生产厂家数量的增加,面对竞争压力,各个厂家纷纷对产品进行配方调整,加入不同剂量的复配剂,这种配方的更新在短时间内可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但经常使用会使小麦对此类多菌灵产生一定抗性,使小麦赤霉菌的防治效果下降。
3.1.1 抓好田间管理。种植小麦前,要精细耕地,尽量保证土质均匀,严防麦田一处过于肥沃一处过于贫瘠,且需避免出现地块积水或过干的情况,以便后期浇水或淋雨后不会出现积水的情况。可先喷洒一定量的药剂,一段时间后再进行翻种。播种时,要对种子进行全面检查,包括外皮和内部的检验,保证其不带小麦赤霉病,同时要合理施肥,切记过多或过少均会降低小麦的抗病性。
3.1.2 科学检测,及时发布病情预报。加强对农户的监管和帮助,实施人工检测和仪器检测双重监测,并将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相结合。4月中旬是小麦抽穗扬花期,这段时期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要,要加强对气候的关注和菌源的检测,严密检测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状态,一旦发现病源,应及时将有菌病源彻底根除,以防病情大面积散播。
3.2.1 推进统防统治。植保部门要大力推行专业统防统治,吸引有专业防治能力的团队,针对防范意识不强的农户,签订服务合同或加入合作社,以提升防治工作效率。统防统治有2个优势:一是减轻了农户的种植负担,不必担心生产成本问题和小麦产量问题,且能获得大部分收益;二是提高了小麦的防治效果,专业的防治人员有专业的检测标准,能有效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概率[5]。
3.2.2 搞好技术服务。植保部门要善于利于各种手段,做好技术服务。对此,可聘请专业的防治工作人员,对农民进行防治的专业辅导,及时了解防治研究的最新进展,对农户进行小麦防治的专业性指导和宣传培训。同时,要实时观察麦田情况并出具指导性意见,充分利用不同的媒介进行宣传,内容要符合农民的实际情况,语言通俗易懂,以便获得农民对小麦防治用药的理解和认同,丰富其防控知识。
3.3.1 合理选药。农户应了解自家小麦品种,并通过网络或电视等媒体了解最新药剂资料,尽量避免使用前一年选用的药剂。每次购买药剂只需满足一个季度的防治用药量即可,且第一次使用的药剂要进行试验,例如,在已有小麦赤霉病的麦穗上进行喷洒,观察是否有效果,若有效即可大批用药。
3.3.2 科学施药。防治过程中药剂用量和喷头雾化程度对防治效果的影响巨大。施药时,要根据小麦的生长情况及实际需求合理确定施药量,兑药时要严格控制兑水量且需搅拌均匀。选择喷雾器时应尽量选择细、均喷头,并将药剂喷于穗部。喷药时要注意顺序和规律,确保喷洒均匀,不漏喷,且注意喷药剂量,促使防治工作朝着专业化、统一化方向发展。
现阶段,我国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已日趋专业化、系统化,但仍存在部分防治不到位的情况,对此,要引导农户使用正确的防治方法,引起其对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并对其进行督导。小麦赤霉病不仅会影响小麦产量,导致农户收入降低,而且会影响社会群众的食用安全。感染小麦赤霉病的小麦流入市场,会导致人畜中毒,引发社会安全问题,因此积极开展小麦赤霉病防治工作对我国发展而言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