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冬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思政部,河北 秦皇岛 066000)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红色文化资源对于革命老区农村的发展作用日益凸显。河北省革命老区分布广泛,且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地位显要,分属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察冀、晋冀鲁豫、晋冀热辽革命根据地,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本文从河北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传承的现状入手,研究红色文化助推河北革命老区农村发展的具体措施,旨在为河北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世界的载体,能推动物质世界的认识与改造,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红色文化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是由无数革命先烈和人民大众创作凝聚而成的先进文化,挖掘与运用好其精神价值,不仅能帮助人民群众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能实现乡村振兴[1]。河北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有133个老区县、5 000万老区人口,其历史画卷中,不仅有李大钊精神的凝练,而且涌现出子弟兵母亲戎冠秀朴素的爱国情怀,特别是解放战争时期,西柏坡成为中国共产党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如今,这些红色文化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能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
红色文化资源隶属于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对于物质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因此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能推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实现。首先,红色文化品牌是无形资产,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通过招商引资,生产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高水平的红色文化服务,能激活老区乡村文化市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提高农民收入,同时可解决地方财政困境,促进经济发展。其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一种消费模式,备受喜爱。通过打造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农家红色民宿、“忆苦思甜”餐饮等方式,既可传承、保护红色文化资源,又能激发经济发展活力,从而盘活地方经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因此美丽乡村建设需融合红色文化基因。河北省各抗日根据地是敌后抗日主战场,在对敌斗争中沉淀下来的艰苦奋斗、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革命精神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竭的力量源泉。秉承先人遗志,传承红色文化,建设美丽乡村,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例如,河北省邢台市前南峪村是太行山区一普通山村,其秉承“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抗大精神,把“光山秃岭和尚头,洪水下山遍地流”的穷村子,发展成山绿、川美、房新、人富的小康村,2020年7月南峪村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河北革命老区大部分处于河北省西南部,地形起伏较大,山峰交错,沟壑纵横,尽管近年来政府进行了大量基础设施建设,但仍交通不便,影响了红色文化的挖掘,外加人为因素的破坏、环境恶化等,导致老区旅游业萎靡,影响了红色文化的宣传。河北太行山区域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既有平型关战争遗址,也有西柏坡旧址故居;既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及纪念馆,也有西柏坡纪念碑及烈士陵园;既有抗大文工团革命遗物,也有百团大战革命精神。但由于地形、环境等因素影响,使得太行山区成为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从而影响了红色文化的挖掘和宣传。
尽管我国高等教育逐步普及,人们文化素养普遍提高,但部分革命老区农民群众对于红色文化的重要价值认识仍不到位。据考察,河北边远革命老区农村群众整体学历水平仍停留在初中,仅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只有少量达到高中水平,大学毕业留守农村创业或者就业的人数少之又少。此外,在家务农人员未接受过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导致村民对红色文化当代价值认识不到位,甚至出现村民占用红色文化遗址空地、乱用红色文化遗址材料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为此,河北省在党委和政府领导下,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多管齐下进行老区美丽乡村建设,如推行“厕所革命”“垃圾革命”等,取得了良好的乡村治理效果。但由于缺少对红色文化的融合,因此导致村容村貌建设、乡风家风传承缺乏红色文化氛围,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红色文化基因,乡村产业缺乏红色文化拉动力,乡村长远发展缺乏红色文化的精神鼓舞,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文化的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旅游度假成为很多家庭的消费模式。为此,河北革命老区要推进乡村文旅结合,激发乡村经济发展活力。首先,要制定适合老区乡村发展的红色旅游规划纲要,设计好乡村发展方案,积极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文化品牌,发挥好品牌效应,做大做强老区乡村红色文化发展产业,并构建宣传体系,把红色产业、红色产品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例如,针对河北省西柏坡革命文化资源,可挖掘乡村融合西柏坡精神的红色电影、电视剧、相声、小品等文化艺术产品,同时设计旅游线路,做好宣传,进而产生效益[2]。其次,要整合区域红色文化资源,实现区域协作共同发展。河北革命老区乡村由于受地理环境因素限制,部分红色文化资源处于分割状态,如太行山区包括河北省石家庄、邢台、邯郸、保定等市。但太行精神并不局限某一特定区域,任何一地域“单打独斗”均不能形成品牌效应和连锁反应,因而要将区域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首先,政府应加大老区乡村的教育投资。不仅要建设美丽的校园,也要引进外来优秀人才,做好留住人才的配套措施,使其能够“扎根”在老区乡村,进而推动老区乡村教育的发展。同时,应鼓励“原生地”大学生回乡助教,建设家乡,为老区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其次,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群众红色文化素养,吸引社会力量援建农村红色书屋和活动中心。各党员干部应积极培训农村红色文化骨干,讲授好红色故事,如狼牙山五壮士、原花厂峪民兵队长赵成金等,传播好红色文化精神,如大钊精神、百团大战精神等,以提高群众对红色文化价值的认识。最后,应推出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红色文化研学教程和学习手册,由村干部带头组织群众学习,并对群众设立考核机制,使红色研学成为乡村农民学习的新风尚。
首先,乡村道路设施建设要融合红色文化基因。道路直接沟通乡村和外界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仅是经济的往来,更体现文化的交流和传承。因而,河北革命老区乡村道路修建不仅要体现现代、生态的理念,更要体现红色文化内涵,如在道路两边修建标语牌,打造红色文化长廊等,以此推动革命老区乡村红色文化“走出去”,进而推动乡村振兴。其次,村庄整体规划要融合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美丽村庄建设不仅要规划有序、环境优美等,更要体现独特的文化内涵美。因而,河北革命老区乡村规划要融合红色文化,如建设烈士陵园、墓碑,修缮革命人物故居,建设革命公园,烈士家属挂牌匾等。通过多种方式弘扬红色文化,建设美丽乡村。最后,用红色文化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河北省自1938年中国共产党创建晋察冀根据地开始,便成为华北抗战的主战场和全国持久战的坚强堡垒,在与敌人的艰苦奋战中凝练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是巨大的财富。河北革命老区乡村的人民群众要用革命精神武装头脑,饮水思源、艰苦奋斗,营造良好的家风、乡风,言传身教,鼓舞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