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实践训练

2021-12-01 09:37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坛丘小学王元伟
青年心理 2021年24期
关键词:提质文本思维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坛丘小学 王元伟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之初、教学之时从提问的多个角度来细致思考,引发学生思考问题,提升对课文的理解。其提问中应根植“提质”理念,这样更能带来学生理解的深化。我结合统编语文教学的实践与反思,谈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钻研文本,明确问题指向

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注重从文本分析入手,对文本的熟稔于心,是课堂中获得明确的问题导向的关键。在提问中,要注重对文章的中心、结构、人物、细节等做出整体梳理。

(一)解读文本,抛出靶子

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必须做好一切与提问有关的准备,在备课环节中,教师自己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迁移法来设计问题,或者让学生用“前置经验积累”来激发联想,提升学生的问题思考能力。我认为深度分析文本,理解编者意图,读懂学生,是课堂提问的靶子所在。找出文章的核心思想,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从而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在这个问题抛出去后,学生开始自己来寻找答案,因为我举出了一个例子,下面的进展相对就比较顺利。比如我执教统编一年级下《四个太阳》一课,没有做好预期问题的准备,问“夏天的太阳,带给你身体上清凉的感觉,那么这个太阳,给你带来什么不一样的体验呢?”到底是什么体验,学生说得凌乱,一头雾水,课后反思,该教学环节,想达成什么教学目标才能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读好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句子“我画了个金黄的太阳,送给秋天”。强调“金黄”“送给”一词,应引导学生读出自豪;“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应引导学生读出热情,但一定是建立在学生能够准确感受句子情感的基础上的,故我调整课堂提问“为什么画一个金黄的太阳给秋天?你眼中的秋天是什么色彩的?”以此问题来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瓜果的丰收,感受喜悦之情。

(二)透视文本,群文关照

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可以适当从自我理解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刻旨意。同时从“1+X”群文关照的角度来形成提问中的链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相似主题。如在学习《走月亮》的时候,引导学生从“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的母爱深情。并提问,你还从哪些文章中得到类似的母爱感悟,教师可以适当举出一些案例,如在《母亲的恩情》中表达的“临行密密缝”的深情。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的多元联系。

二、立足生本,引导问题走向

教师立足学生实际,在提问中紧扣学生的年龄特点,从而帮助学生来理解课文中的精髓,感悟到文本的精要所在,激发其探究文本中的“语文要素”。教师要注意问题抛出时紧扣学生已经有的语文经验,在课堂中通过问题形成思维的由浅入深,并在比较、探究中触动思考。

(一)源于生本,兴趣化提问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可以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在音频或者视频的融入下,学生可以根据多媒体设备来思考和感悟,对探究很有帮助。如在教学中,教师善于捕捉动态的课堂是重要的教学能力,在课堂中制造冲突,可以帮助学生对课堂中的关键点形成自己的思考。如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课文将各种动物蹄子的形状进行了描绘,同时,结合动物的冬眠,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动物语言和动物精神境界,在生动的韵文形式下,语言生动,富有童趣,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更好地进行朗读,我在课前制作了不同动物的头饰,在让学生进行佩戴的时候,注意提问“为什么作者称它们为小画家,想象下小画家的作品汇聚在一起,画面该是怎样的?”通过采用这种趣味化的提问,让学生将“竹叶、梅花、枫叶、月牙”组合成一段话,从而感受到语言表达的乐趣。

(二)合作理解,提炼式提问

教师在课堂中提问,要注意让学生形成小组,在相互的合作中形成思维的碰撞,触动学生灵感的生成,要注意设计一些生活化的提问来引导学生学会合作解决问题,提炼文章的脉络。如我执教《一个接一个》一课,引导学生理解“各种各样”一词,不是直接提问词语的意思,而是提问“你们会做哪些梦呢?”学生自由说,教师在学生合作发言后可引导学生理解这个词,感受期待的情绪。

(三)表演体验,预测式提问

除了理解词,在篇章提问中,也可以采用预测理解提问的方式。如在学习三年级的《我不能失信》的时候,针对文中宋庆龄表现出的守约,教师引导学生合作表演后,再来思考“如果宋庆龄去赴约,小珍来找她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教师引导学生做出两组表演,一组是书中的没有赴约,自己在家弹钢琴,等小珍的场景,另一组是被爸爸妈妈说动了,去赴约了,但总是心事重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来思考,两组不同的情形会产生的结果。在预测式提问中,学生对文本内容也会去深读思考,进而理解,一定要守约,才能成为一个一诺千金的人。

三、关注思维,把握问题趋向

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提问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质增效。在问题的导向中,对“思维”能力进行激发。

(一)立足发散性思维,顺势提问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注意进行思维的发散训练,巧妙设计“提问点”。同时要及时围绕教学目标调整问题,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充分准备,在捕捉课堂资源过程中,帮助学生来拓展思维广度。教师针对篇幅较长的课文,可以在问题的设计中,注意思路的理清,从而间接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作脉络,更好理解文中人物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整体思考能力。我执教统编一年级上《明天要远足》一课,学生朗读句子“翻过来,翻过去,唉——到底什么时候,才天亮呢?”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顺势追问学生:你读“唉——”的时候,为什么要拖得那么长?引导学生体会出孩子的兴奋、激动、期待、着急。

我认为教师在听学生讲话时,应尽量为“理解”而倾听,而不是为“评价”而倾听,教师应具备敏锐的分辩能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去捕捉课堂中稍纵即逝的、极有开发价值和利用价值的动态生成资源,并及时围绕教学目标调整问题,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充分准备。

(二)立足提质增效,关注问题启发

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关注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从问题的梯度中,创造深度思考的空间,帮助学生获得问题带来的启发。在提质增效的激发中,教师要注意问题的“前因后联”,同时还要注意问题的“触动共鸣”,才能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我教统编语文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一课时,在自由练说一句话“荷叶是谁的什么”的环节,一学生把画面描述得很具体形象,他说:“荷叶是小蚱蜢的救生艇。小蚱蜢掉到河里,它马上爬上荷叶,等待其他蚱蜢来救它。”于是我顺势抓住这个生成,引导学生:“你能不能像他那样,把自己刚才说的一句话,再具体说说?”不少小朋友纷纷举手,把之前所说的话变成具体的画面。在课堂生成处提问,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表达,就会迎来课堂教学别样的精彩。

(三)关注拓展性思维,关注问题匠心

在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深读探究中,教师提出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获得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如在学习《枣核》这个民间故事的时候,教师就引导学生来思考“枣核不怕县官和衙役,你认为它还会有哪些感动乡亲的行为?你想到了生活中的什么人物。”这时候,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民间故事的视频,如在旱灾的时候,枣核的引水筑渠,在发生偷窃时,枣核的智斗小偷。在一些视频的启发下,学生懂得了枣核的神勇不仅仅在于和衙役的斗争,还在生活中的很多小事,他的到来的确造福了百姓。学生会想到了警察叔叔,钟南山爷爷等。在问题中拓展了思维,激发了学生由古代人物想到了现代人物。

总而言之,语文阅读教学要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提升阅读能力,就必须改进课堂提问,深入钻研文本、重视生本,关注思维品质的培养,在适当的时机,提出精准巧妙的问题,创造有利于学生思考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善于深度思考的能力,为课堂提质增效。

猜你喜欢
提质文本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数字化赋能农业提质增效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疫”起携手 共研提质
思维跳跳糖
提质和增量之间的“辩证”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为城市提质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