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 马 洁
“呼应”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被用于众多领域:文学、影视等。不管哪种领域,它一旦被恰当使用,便会产生巧妙效果:既在心理上给予人美的享受;又在内容上有力地推进、强化主题。同理,“呼应手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合理使用,也能起到独特的作用,让课堂教学走向精巧,提升品质。
那么,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合理运用“呼应手法”呢?
首尾呼应,常见于文学作品。例如:《再别康桥》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结尾处再现开头的告别之意,仅文字微改。全诗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道德与法治教学,迁移这一方法,独具慧心地设计出构成呼应关系的开头与结尾:“开头”借助某个内容引出话题,或为课堂热身,“结尾”则与“开头”遥相辉映,在原内容基础上进行提升,巧妙地强化课堂主题;整堂课也形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
【案例】《这些是大家的》的首尾呼应
课堂伊始,老师自我介绍:“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热爱生活的人。看,这是我的宝贝!(出示物品:埃菲尔铁塔像、绿植、书)这是老师的私人物品哦!如果大家表现特别好,我会送给你们呦!”
通过课堂学习,学生明白了何为公物,知道了公物的作用,懂得了该怎样爱护公物。课末,执教者是如何呼应开头的呢?
“同学们,你们的金点子真棒,我决定把我的私人物品送给你们共同使用。”并引说:“它们就变成了你们班的(公物),它们是(大家的)。那么,你们准备怎么爱护它们呢?”……
案例中,开头的三样实物以“私人物品”的身份登场;课末,这三样“私人物品”顺应本课目标成为“班级公物”。这样的呼应既让学生巩固了对“公物”的认识,强化了“爱护公物”的意识,又将课堂与真实生活无缝连接。
以情感体验为主的道德与法治课尽量开头要营造生动、活泼的氛围,以求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兴趣。所以,教学的“首尾”一般应选用富有情趣的形式照应。
前后呼应,指教学过程的一个版块中或几个版块间,一前一后有两处或几处含相同元素的内容,彼此间紧密关联:前者除了担负所在版块的任务外,还为后者做铺垫,使后者的呈现或任务的完成顺理成章。这样的设计,执教者跳出小版块的视野,而是着眼于整堂课,将前后勾连,通过“呼应”的艺术手法使相关内容贯通。这样的呼应,使区间内的结构自然紧凑,使教学的推进“风来帆速”。
【案例】《我掉了一颗牙》的前后呼应
前者:1.老师让小朋友猜谜,谜底为牙齿。猜中的小朋友得到一块巧克力色的饼干,并当场品尝。班内气氛无比轻松、愉快。
2.老师拿出牙齿模具,引导学生观察、认识牙齿。
3.小朋友拿出小镜子看看自己的小牙齿。
后者:1.小朋友蛀牙的原因一:吃了食物没清理口腔。老师请前面吃饼干的小朋友漱口,大家观察吐入玻璃杯里的漱口水。
生1:有好多小垃圾。
生2:在水里的是很多饼干屑。
师:是啊,当我们吃了食物,会有残渣留在牙齿缝里,所以饭后必须漱口或刷牙。
2.小朋友蛀牙的原因二:不认真刷牙或刷牙的方法不对。
师:(再次出示牙齿模具)你们是怎么刷牙的呢?请小朋友来演示。
师:他们的刷牙方法对不对呢?让我们来看一段录像。
师:看了录像,你觉得刚才我们班的小朋友刷牙方法对吗?来说说。
上述案例,前后版块中出现了两组“前后呼应”。第一组:“奖励学生吃饼干”与“漱口检查食物残渣”。前者既活跃气氛,又为后面巧设铺垫,一举两得的安排甚妙。当杯中漂浮的小颗粒一扫之前水的澄净,这一幕如被放大镜定格住了,惊呆了每个人。前后合璧,让学生受到强烈的感官刺激,触及内心。第二组:“借助模具了解牙齿”“再次借模具掌握刷牙方法”。前者为科普认知,后者为行为实践;前者是基础,后者是进阶。两组“前后呼应”相间在教学过程中,以轻巧的姿态让课堂入心。
虽然设计得当的“前后呼应”教学效果甚佳,但次数不可贪多,它追求的是“小体格、大能量”的品质。一如设计精巧的服装,在衣领与袖口,或肩头与衣摆,或胸花与腰带等处含相同元素,形成整体协调之美;反之,呼应一多,就繁冗累赘。
线状呼应,指选定一个承载着多个教学任务的物象(一幅图、一张表格或一个角色等)串联起教学中的各个版块,如同贯穿其间的一条线,使各版块之间自然呼应,紧密相连,浑然一体。课堂结构紧凑、严谨,内容更显完整性、精巧性。
【案例】《请帮我一下吧》的线状呼应
整堂课分成5 个版块,每个版块都由一个手偶小咕噜串联:
第一版块:播放录像,引出小咕噜,并了解它不高兴是因为遇到了困难。
第二版块:通过采访,大家强化认识,告诉小咕噜: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第三版块:根据小咕噜“遇到困难怎么办”的困惑,请学生联系生活,通过演一演、辨一辨等方式开展体验活动,探寻解决方法——大胆求助,学会求助。
第四版块:通过“选一选、做一做”帮助有依赖心的小咕噜,合理辨困难——小困难,先尝试;做不了,再求助;危险时候别逞能,生命安全最重要。
第五版块:小咕噜致谢,和大家同吟儿歌、总结“求助方法”。
【案例】《远亲不如近邻》的线状呼应
课前,执教者让每位学生完成一份关于邻里关系的调查表,之后对调查表进行汇总,用柱形图呈现结果:认识邻居的人数、帮助过邻居的人数、与邻里有过矛盾的人数。教学中,有三个主体版块都是以这张柱形图为辐射点,链接班本资源。
版块一:尤其吸引我们注意的是(指柱状图)好多同学都认识自己的邻居呢!看看,大概有多少人?赶紧分享一下你们家和邻居发生的事情吧,难忘的、快乐的!
版块二:(出示数据图)我们班里帮助过邻居的同学可不少,将近一半呢!等会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说说具体做了什么。如果他做得很棒,就请组长给他颁发一枚大拇指章。拿出调查表,开始吧!
版块三:(出示数据图)在我们的身边就有邻里矛盾。据我了解,我们班正有两位同学家在为这而烦心呢!(出示学生烦心事)
*邻居家的垃圾不扔在垃圾桶里,却常常扔在我家门口。(王同学)
*邻居家有一条大金毛,遇到人总是喜欢扑上去。而且它还经常乱叫,随地大便,让人很是反感。(张同学)
两个案例,设计理念相同,教学过程多次依托于同一个物象,由这个物象为起点或支点,展开不同版块的教学。一个以手偶串联,整堂课围绕手偶有梯度地分层发展,手偶在不同版块先后以不同的状态出现。另一个以柱形图串联,三个主体版块与图上的三个现象一一对应,有序展开教学:柱形图是对本班邻里生活理性的高度概括,教学时则据此拉开课堂与生活的一层帘,用感性的方式引导学生呈现他们鲜活的邻里生活,体验邻里生活的美好及邻里间的相处之道。两个案例,以慧心巧思将不同版块“化零为整”,因同一物象的存在,版块间丝丝相连,山鸣谷应,此唱彼和。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富于变化的课堂才具魅力,才能保持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因此,“线状呼应”的教学中务必“同中求异”——“同一物象”统领的各版块,力求活动形式变化,彼此各不相同;在笔墨的详略上不平均用力,分出主次等。
道德与法治学科倡导执教者充分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因此,课堂教学极易出现资源堆砌、内容繁杂,甚至臃肿的课堂现象。事实证明,“呼应手法”的合理使用,能有效精减所用的素材,使教学资源“精简”,使课堂教学趋于精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