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污染现状调查与污染治理
——以四川省汉源县为例

2021-12-01 05:07芳,潘安,张
关键词:环境污染污水污染

罗 芳,潘 安,张 寒

(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四川南充 637002)

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农村社会与经济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极大地限制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2]。保护农村环境是关系到人民生存、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3]。作为瀑布沟水库的主要库区,四川省汉源县是雅安市最大的农业生产县,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查清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并且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提供参考建议。

一、调研区域

汉源县属川西南山区,位于四川省雅安市的南部,辖区面积约2382km2,地处大渡河中游地区,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过渡的干热河谷地区。夏季东南季风受大相岭的阻挡,大部分暖湿气流无法抵达河谷,使降水量偏少且季节分配不均。但光热充足,适宜农业生产。1951—2019年,汉源县68年来总降水量为5.05×104mm,其中82.08%的降水量集中在5—9月,年平均为743.62mm,是雅安地区降水最少的地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以林地与耕地为主。大渡河横穿县城,流沙河南北纵横,整体上呈周高中低的态势,周围坡陡山高,中间河谷宽阔平坦。

二、调研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取查询文献资料、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的形式,探查汉源县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实际情况。对汉源县富林镇、九襄镇和富庄镇的部分村组进行实地调查走访。为了了解更多的实际情况,设计了环境污染调查问卷[4],对村民的环保意识、垃圾处理方式、支付意愿、政府环保措施等方面开展了详细的调查,共获取了243份调查问卷信息。

三、汉源县环境污染与现状调查基本情况

进入21世纪以来,依靠农业与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汉源县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9.9×104亿元增加到了2018年的8.2×105亿元。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显。

(一)焚烧与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形成新的污染

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村民积极参与垃圾的集中处理,积极主动合理地投放垃圾。约18%的村民将垃圾随意堆放,13%的村民采用焚烧的方式来处理垃圾。还有9%的村民采用以上多种处理方式。同时绝大部分垃圾都未进行垃圾分类,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和厨余垃圾混杂。有90%的村民都未进行垃圾分类,10%的村民将分类出来的厨余垃圾扔进了厕所。汉源县地形复杂,部分偏远地区的村镇交通不便未修建垃圾收集站,许多垃圾站距离村民居住地路程较远,再加上大部分村民缺乏环保意识,因此当大量的垃圾产生后,缺乏科学的处置方式,垃圾就地堆放或焚烧就成了最简单便捷的方法。

废旧塑料包装、服饰、家具等生活垃圾,经过焚烧之后产生大量有毒气体与粉尘,造成大气污染的同时也易引发呼吸道疾病。随处堆放生活垃圾,不仅损害了村容村貌,同时垃圾在经过雨水冲刷淋溶后,有毒物质随水流渗入地下,造成土壤污染与地下水污染,危及身体健康。生活垃圾随水流至汉源湖中,严重影响汉源市的市容市貌,限制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农业生产形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汉源县位于大相岭西南麓,光热充足,年平均气温22℃,适宜农业生产。第一产业发展迅猛,21世纪以来,农业生产总值翻了2翻。汉源县的化肥施用量与农药施用量居于雅安市的榜首,其中化肥施用量占雅安市总使用量的30%左右,2000年以来,汉源县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频繁的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农业生产过程中需用大量的棚膜、地膜等农膜

农膜的保温、保水、防虫等功效能给农作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目前我国使用的农膜中,在自然状态下大多是难以自行降解的。农膜的回收率也不到60%。村民表示,一般地膜在使用2~3次之后,就会丢弃。大量农膜残留于土壤中,会降低土壤肥力,改变土壤耕性,同时残留的农膜还会释放邻苯二甲酸酯,造成土壤化学污染与白色垃圾污染[5]。

2.大量化肥与农药的播撒,土壤污染问题严重

受汉源独特的气候特征的影响,春季3、4月作物生长发芽之际,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9.4%,作物需要人工灌溉。近年来病虫害也愈演愈烈,需要播散更多的农药与化肥。村民施用化肥以无机肥料为主,其中氮肥居多。研究表明氮肥的长期大量施用,分解后形成的硝酸盐堆积于土壤中,使得土壤酸化,破坏土壤的生态环境[6]。大量的农药与化肥的使用,在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之下,导致污染物迁移扩散,形成农业面源污染等。

(三)生活污水排放极不合理

调查结果显示,72%的村民将生活污水排放至周围的水渠与河流中,10%的村民生活污水处理方式更加随意,随意排放。还有18%的村民通过管道将生活污水排放至过滤池集中处理。有一部分村民将污水倾倒在宅基地附近土地上,污水在地表流经一段距离之后,逐渐渗入地下。造成严重的水土污染。农村生活污水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

1.厨房污水

厨房污水中包括大量的油脂、碘、纳等成分。村民表示目前大部分家庭主要食用猪油和菜籽油,一个月需用5kg左右。受饮食习惯的影响,饭菜中多油荤。使得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油脂、碘、纳等成分。

2.生活洗涤污水

农村生活质量的提升,洗衣机逐渐普及,洗洁精、洗衣液、洗发乳等化学洗涤用品用量逐渐增加。使得排放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化学元素。就地排放污水,使得污水下渗,污染地下含水层。而排入水渠的污水易造成河流、水库富营养化。

(四)焚烧垃圾、秸秆与大量使用柴油等现象仍然普遍

农村大气污染源主要包含秸秆焚烧、垃圾焚烧、工业生产产生的粉尘、毒烟等。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工业园区在农村地区兴起,工业生产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污染环境并威胁人们的身体。汉源县农业生产发达,每年春季对果树剪枝产生的大量废弃枝条,成了农民的主要生活燃料。农村地区兴起了大量农产品加工企业。秸秆、废弃枝条的焚烧,以及工业企业产生的废气,污染大气,造成大气污浊。

四、汉源县政府环境治理措施与效果

(一)汉源县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基本铺开,取得良好效果

近年来,汉源县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在大部分自然小组,修建垃圾池,并投放了多个垃圾桶进行垃圾的分类收集,聘请多名贫困户村民垃圾负责卫生保洁工作,乡镇再指派专门的垃圾运输车,将垃圾拉到山上进行集中填埋,形成小组定点、村上统一收集、镇实施转运的处理模式。大部分村民对这种集中处置方式比较满意。

(二)对农民农业生产方面的指导还有待加强

汉源县政府开展了多次农药市场监督工作,如农资打假“春雷”行动、农产品安全质量整治“利剑”行动,对农业生产常见的农药、化肥等产品进行抽查,规范农业用品的市场秩序。

在政府网站中,有多篇关于农药、化肥的使用方面的指导意见,各村镇也印发了许多化肥农药的使用指导准则,但实际进村进行田间指导却很少。部分农民受教育水平的限制,不能很好的解读文件信息,更多地依赖于以往的经验进行农业生产,缺少科学的技术培训指导,遇到虫害或农业减产时,缺乏科学判断,更多地依赖于农药与化肥,造成严重的土壤污染与水污染。

(三)对农村环境污染的监督主要采取举报、抽查的方式

通过举报一些恶性的环境污染现象,政府部门可以快速地了解相关实际情况,并及时地采取整改措施。但有的村民碍于人情,对熟人的恶性污染行为视而不见。还有村民害怕举报后会受到打击报复,不敢勇于提出意见。此外一些隐性的污染,如土壤污染村民难以发现。

对于农村环境污染采取抽查的方式,不能及时全面的发现问题所在。临时的抽查、检查只能在短期内约束村民行为,当检查结束之后,约束力又消失了,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本质上得到解决。

(四)地方政府的监管不到位,环保宣传力度不够

近年来,汉源县在污染防治方面,施行了如“蓝天保卫”“碧水行动”“清废净土”等举措。但这些举措在城镇地区易于施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受经济条件、地理条件的限制,农户居住分散,监管人员数量不够等都给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增加了难度。同时对于一些严重的环境污染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助长了部分人的侥幸心理。

五、汉源县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一)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处理率低、基础设施不完善

在地势较为地平的地区,生活垃圾处理率高。但有些偏远山区地区,村民居住较为分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村镇道路铺设不够完善,部分居民点附近没有垃圾池或离垃圾池较远,这就打击了农民垃圾集中处理的积极性。此外部分城市垃圾大多转运到农村进行处理,加大了农村地区垃圾处理的难度[7]。一部分城市垃圾采用填埋的方式,还有一部分则被焚烧,造成农村地区土壤、大气、水污染进一步加剧。

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很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很低,绝大部分生活污水就地排放或直接排入附近的明沟、暗沟或者就近排入河、湖之中。部分生活污水渗入地下,造成土壤污染与地下水污染。此外,汉源县农村村民居住分散,房屋布局多种多样,没有科学规范,这给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增加了难度。

(二)村民环保与责任意识欠缺

一是农民环保意识欠缺。相较城市地区,农村的教育质量较低,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大多数人对农村污染成因、危害等方面知之甚少,同时还存在许多危害生态环境的不良生活习惯。汉源县居住着25个民族,是个多民族混居地。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二是村民环保责任意识薄弱。环保需要大众的广泛参与。但是调查显示村民的环保自觉性不高,不理解环境保护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与义务。调查结果中约10%的村民认为环境好与坏都无所谓,很多人认为环保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还有许多村民只顾眼前利益,为了图省事,不愿花费精力,将污染物直接丢弃或者焚烧。有45%的村民根本不愿为治理环境污染治理花费任何费用,小部分村民能接受每年花费50元以内的费用去改善环境质量。整体上看村民的环保意识与责任意识都很薄弱。

(三)环保相关的政策与法规没有得到有效实行

政府部门颁布了许多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广大农村地区环境复杂,统一的政策无法使用与所有地区[8]。为了有效地改善农村地区的环境,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汉源县政府结合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治理实施方案。但是汉源县农村地区人口分散,村与村之间隔山阻水,再加上执法人员的不足,给政策实施带增加了难度,限制了政策的有效施行。偏远农村还出现了地区还出现“鞭长莫及”的现象。

(四)农村环保监管机构匮乏,管理职能交叉混乱

一是农村地区环保监管机构匮乏[9]。目前汉源县的环保工作主要是由县级环保部门监管,乡镇地区没有设立直接的监管机构。农村环境监管工作主要靠抽查调查,日常监管工作基本属于空白。二是各机构管理职能交叉,职责不清。涉及农村环保检查的部门很多,如环保、国土、水利、农业等部门都是监管的责任部门。各部门间各自为政,责权不一。造成管理重合与监管缺席的现象,导致基层环保工作难以开展,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环境污染治理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培养农民环保意识

目前许多村民环保意识不强,环保积极性不高。一是要加强对儿童环保意识的培养,增强学校教育,从小树立责任感与使命感。二是要加大环保宣传力度,运用多样的教育方式,使之在广大农民中传播开来。如现场宣传、图片、宣传册等资料宣传,还可开展线上教学。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电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可以在地方卫视播放环保宣传片,开发专门的手机程序,村民可以下载安装并学习环保的知识与农业技术。

(二)增加农村环保资金投入

目前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偏远地区道路铺设不到位,农村垃圾与污水收集设施匮乏。农村地区的建设是关乎国家社会稳定、关乎9亿农民生存发展的重要事业[10]。政府应该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向农村地区倾斜。除了政府的财政资金投入,还可以通过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如可以通过企业招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采取第三方机构治理的方式,使得政府、市场与农民共同参与进来,落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推广农业科技,发展生态农业

农村地区农民主要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要大力倡导生态农业,政府部门可以在专门的手机软件上,发布一些农业生产方法、技术、病虫害科学防范,推广生物肥料,倡导农民科学施用农药产品。这样既可以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污染,同时也利于构建绿色农业,创建绿色农村。

(四)健全环保机构,明确管理职能

环境污染的范围涉及整个生物圈。对环境污染的监察就涉及各类单位部门,如水利部门、气象部门、国土部门等,各部门间必须要健全责任制度,明晰自己分工,防止因职责不清而导致的监管混乱、缺席的情况。在环保监测管理过程中,如有不属于本部门监管的环境污染问题,要及时转交给相应的环保单位,防止监管的延时与缺失。

七、结束语

通过本次调研,发现汉源县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农村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本文结合汉源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改善环境的建议措施,从污染源头、污染扩散、污染治理方面去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环境污染是长期积累所形成的,环境污染治理要依靠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协作的管理机制。通过政府制定的环保政策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再加上农民环保意识的提高,解决各类环境污染问题。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把环境污染治理与区域的乡村振兴战略等相结合,合理有效地治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猜你喜欢
环境污染污水污染
“互联网+”时代环境污染治理转型发展分析与思考
污水厂设计与工艺选择研究
我国环境污染犯罪治理机制中的不足及对策
污水罐坍塌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污水零直排,宁波已经动起来
黑皮游戏大迷宫
对抗尘污染,远离“霾”伏
2008年高考中的环境污染与保护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