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萌萌,钟茗可
(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即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传播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经济实践,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改革发展实际,不断创新、提炼和总结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1]。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历程,总结其建设轨迹、发展经验和理论特色,对于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发展新境界具有重要的启示。
新中国成立前,革命和斗争是中国社会的主旋律。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具体经验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有丰富的土地思想,例如马克思在《论土地国有化》中强调:土地国有化将使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关系彻底改变,归根结底将完全消灭工业和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2],列宁在《土地法令》中提出立刻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3],等等。以这些思想理论为基础,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革命实施了土地改革。在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土地革命期间的《井冈山土地法》首次以立法形式保障农民的土地权。此后,《兴国土地法》进一步明确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4]。1931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土地革命的阶级路线,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早在1887年,恩格斯就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死记硬背并机械重复的教条[5]。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初,李大钊等人提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革命实践中去,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后,恽代英、蔡和森等人大力宣传“中国化”思想,提出解决中国问题,自然要根据中国的情形,以决定中国的办法[6],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精神来定出适合客观情形的策略和组织才行[7]。1938年,毛泽东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明确马克思主义必须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中去,即: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8]。
在抗日战争初期,为形成新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完善了土地政策,把过去“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改变为“减租减息”。同时,为了克服根据地的严重困难,毛泽东提出“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总方针,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在此基础上,敌后的抗日根据地军民以陕甘宁边区军民为榜样,根据毛泽东提出的“劳力与武力相结合”的方针,在频繁艰苦地反“扫荡”斗争中边战斗边生产。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从“限租、限田”发展到“耕者有其田”。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列宁的土地思想为我国提供了有益借鉴。1917年的《土地法令》提出:废除地主土地私有权,没收地主的所有土地······并把其作为公共财产,平均分配给一切耕种土地的农民使用[9]。依据此思想,我国制定实施了在这一时期的土地政策,如1946年5月4日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五四指示》,提出将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原则;1947年10月10日公布实施《中国土地法大纲》,提出彻底废除一切剥削性质,实行“耕者有其田”。
1949年新中国成立,意味着我国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主要经验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对于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并没有答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也无法提供可参照的实践经验。因此,中国共产党摸着石头过河,通过三年的时间,较为平稳地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这一时期代表性经济政策是“四个自由”和《关于税制若干修正及实行日期的通告》。
“四个自由”,即租佃自由、雇工自由、借贷自由和贸易自由,这是在1949—1952年期间实施的农村经济政策,符合当时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土地革命胜利后,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是部分有剩余资金和剩余劳力的农民土地不足,部分有土地的农民又缺乏生产资金,为了解决这种剩余和缺乏之间的矛盾,提出允许在农村中实行土地买卖和实施“四个自由”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于活跃农村经济、恢复农业生产、帮助农民克服生活困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52年12月,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发布《关于税制若干修正及实行日期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标志着我国新税制的颁布实施。新税制的颁布实施是对1950年公布的税制做了修正,其创新之处包含取消了原税制对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纳税优待,增加税源、简化税目等。总之,这一阶段经济政策的实施,加快恢复了国民经济,使我国的工农业生产也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工业化是机器大生产渗透到各个领域导致生产力快速发展的特定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工业化带来了生产力飞速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资产阶级用不到一百年时间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10]。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确立,将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是否需要工业化,列宁明确强调:开发资源、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11]。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开展工业化,斯大林展开了系统的论述,提出必须赶快着手发展重工业,高速度发展整个工业特别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12]。面对中国如何实现工业化,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1953年“一五”计划的实施为标志,建构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雏形。1953年8月,党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1954年周恩来进一步强调建设现代化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重要意义[13],1955年7月毛泽东再次强调:如果我们不能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基本上解决农业合作化的问题······我们就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14]。总之,中国的工业化道路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又结合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借鉴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成为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探索的起点。
构建社会主义工业化雏形之后,中国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之路。在这一阶段,中国“以苏为鉴”,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新道路,但是经济建设上的急于求成违背了客观规律,导致“探索之路”变为“曲折发展之路”。尽管经历了曲折发展,中国共产党人依然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形成了富有创新性的理论成果,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建设。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结合中国国情提出来的国民经济总方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生产的消费归根到底要受生活消费的限制[15],生产消费(生产资料的消费)归根到底总是同个人消费联系着,总是以个人消费为转移的[16]。可见,合理分配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是实现社会再生产的条件。而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处理好两大部类关系的前提,必须重点处理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关系。我国是农业大国,因此在安排国民经济计划时,中国共产党人突出强调“以农轻重为序”。国民经济总方针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再生产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是坚持按劳分配,反对平均主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应根据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即: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17],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18]。这一理论实质上就是按劳分配。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具体来说,1959年我国指出:继续保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1962年我国进一步强调:对于社员的劳动,应该按照劳动的质量和数量付给合理的报酬[19]。在坚持按劳分配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反对平均主义,强调物质的分配要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原则而不是绝对的平均[20]。事实证明,坚持按劳分配,反对平均主义,对于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了不可磨灭的巨大作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走向改革开放之路。一开始改革开放的起点和重点都是经济领域,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经济体制改革,涉及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的关系。对此,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适合中国实际的经济理论、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不属于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马克思在致路•格曼的信中提出: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绝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这是不言而喻的[21]。基于此,邓小平在1979年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22]。1985年他进一步强调: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23]。党的十四大系统阐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明确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党的十五大强调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切实交给企业;党的十六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党的十八大强调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根本上破除了思想束缚,实现了计划和市场关系认识上的重大突破。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24],所有制结构是经济制度的基础,进而决定分配关系。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25]。基于此,党的十三大提出“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党的十五大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并长期坚持下去;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再次强调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做到两个“毫不动摇”。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我国的国有经济是多种所有制经济中的“普照之光”,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质。此外,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必须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
马克思主义认为,分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分配就是通常所说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狭义的分配是对产品中归个人消费的部分的各种索取权[26],如利润、地租等。分配方式由生产方式决定,即随着历史上一定社会的生产和交换的方式和方法的产生,随着这一社会的历史前提的产生,同时也产生了产品分配的方式和方法[27],可见,所有制形式和生产形式决定了分配方式。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分配思想,所有制形式和生产力水平决定分配方式,那么对于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决定我国的分配方式必然采取与公有制经济相适应的按劳分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我国除了按劳分配还需要其他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基于此,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在按劳分配的前提下实施多种分配方式,突破了以往平均分配的局限性;党的十四大报告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即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党的十六大指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党的十七大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党的十八大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进入崭新的时代。新时代需要新思想来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基于此,在实践中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它既是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伟大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并标志其走向成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具体可概括为“一个理念”和“七个坚持”。
“一个理念”就是新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它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观点是相通的[28]。新发展理念超越了传统的发展思想,致力于解决发展的动力来源、平衡充分、生态和谐、内外联动、公平正义这五个方面的问题,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新发展理念相互贯通、互相融合、彼此促进,构成内在统一体,其提出和实施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
“七个坚持”从经济发展的政治领导、发展主体、发展趋势、体制机制、政策转变、战略选择、方法论这七个方面展开论述。具体来说:第一,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从政治高度看待经济工作,通过完善经济发展战略、创新经济工作方法、树立经济领域安全观等多种途径,使我们党成为经济发展的掌舵手、领航人。第二,以人民为中心,是解决经济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必须要贯彻到各项建设的实践中去,真正落到实处,让人民真切感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第三,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新时代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这就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推动质量变革、完善质量体系、优化质量环境,扎实推进“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中国数量”转向“中国质量”,不断推进“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第四,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说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市场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市场也会出现“失灵”局面,这就要求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不是全部作用;另一方面,当市场调整失灵情况下,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第五,明确经济工作主线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时代,人们的需求发生了改变,而供给产品无法满足需求,导致供需之间产生矛盾。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第六,坚持问题导向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等经济战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质量不高、创新力不强等多种问题,需要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问题导向,针对这些问题做出战略部署,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第七,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实现“稳”与“进”的统一。“稳”是指政策稳定,“进”是指发展进步。实现“稳”与“进”统一,客观上要求我们一方面设定最低目标守住底线,另一方面保持战略定力,做出科学研判和合理部署。
综上所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新境界,不但对于实施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建设现代经济体系,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而且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