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玲
(长江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频出,如“獐子岛事件”“康美药业”“瑞幸咖啡”事件,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损害了资本市场的诚信。2020年8月7日,证监会通报了上半年的案件办理情况,对宜华生活、维维股份等35家上市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行为进行立案调查,对43起虚假陈述案件做出行政处罚,其中,不乏通过虚构交易、虚增利润等方式进行财务造假的案例。为什么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严厉打击下,造假事件仍不断涌现?除了治理结构不合理、违法成本不够大等因素外,诚信文化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要坚持立德树人,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文化知识的教育之中。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完善德育评价机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不仅有利于提高全民思想政治素养,而且有利于推动会计诚信教育的加强,降低财务造假的发生概率。作为培养国家建设中坚力量的高校,如何贯彻立德树人的目标,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会计专业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道德困境,当他们面临这种困境时,其自身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其做出的道德选择。因此,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会计师职业的前提条件。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少,但是对于会计诚信教育,缺乏足够的关注[1],往往缩减会计诚信教育的时间,减少相关方面的资金和人员投入,容易导致会计诚信教育流于形式。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诚信教育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只有长久和潜移默化的诚信教育,才能使“诚信为本”的理念入心,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坚持职业操守。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专任教师教授的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课和专业课,学术研究一般围绕相关专业知识点来展开,很少有教师专门进行会计诚信教育的相关教学。另外,部分高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对会计工作及其职业操守的重要性及其内容的了解并不深入、深入,不利于开展全面的会计诚信教育。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注重会计技能培养,但往往缺乏会计诚信方面的课程,更没有将职业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一般也只有《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程,上课内容主要是一些规范的解读(比如,法规条文的介绍、相关检查和奖惩等),缺乏实践性和趣味性[2]。2017年,取消了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部分高校甚至不再开设此门课程。在课时的安排上,若是选修课,一般32个学时。另外,作为首门专业课,《基础会计学》课程会涉及到会计职业及应具备的品质等内容,但由于教学任务重,时间紧,任课教师需要重点介绍会计要素、账户、记账等内容,对于此部分内容往往只是花很少的时间教学。
会计是一门技能性强的学科,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不仅应该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更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目前,我国高校虽然都开设有公共思想政治方面的课程,但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较少涉及会计诚信问题。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除关注是英语通过率、考研率、就业率、学科竞赛、成绩绩点等,还需加强对学生诚信品质的考核。
高校会计专业学生是我国未来会计队伍的重要力量,加强会计诚信教育,提高会计人才的整体道德素质和自我约束能力,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防范财务造假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对会计人才的诚信教育。
诚信是会计从业者的立身、处事之本。高校是会计从业者接触会计的第一站,其所提供的会计诚信教育将直接关系到会计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的道德判断和自我约束能力。会计诚信教育属于观念教育,观念教育不同于知识教育,知识可以被灌输,但观念需要主观认同;道德观念的形成或诚信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需强化“全员共识”理念,在全校形成良好的诚信氛围,产生“同群效应”。
首先,设置必修课,核心内容就是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法规遵循和职业胜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思维能力,可要求全校学生参与。其次,围绕诚信主题,在全校组织读书会,开展征文比赛以及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或社会实践,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在全校宣传。第三,由会计专业教师牵头,成立“会计诚信协会”,定期开展各种活动。比如,设立“会计诚信大讲堂”,邀请优秀企业家来做企业文化和伦理方面的讲座;邀请会计诚信的代表人物来做宣讲,宣扬先进事迹,发挥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向先进人物看齐,与此同时,结合财务造假案例事件,加强道德和规则教育。对于以上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学校可以考虑给予相应的工作量和学分,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
2.2.1 增加会计诚信教育的投入,为“全过程融入”做好准备
首先,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会计职业素养,言传身教。作为会计专业教师,需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优化知识结构,丰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德育课程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组织教师进行教材编写,具体可以依托学校或是相关政府部门,做好顶层设计,聘请专家来共同编写,形成具有时代性、权威性的会计诚信教育教材。
2.2.2 增加会计诚信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构建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除了开设《会计法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等课程以及增加相应的学时以外,要求教师在其他专业课中也要融入会计诚信的内容。比如,《基础会计学》这一课程,讲授会计职业时,强调诚信是会计职业的核心价值观,讲授会计法规体系时,强调对法规遵守的重要性,讲授会计监督时,强调坚持原则的重要性等等[3]。讲授《中级/高级财务会计》时,传授各类业务的计量和核算的同时,强调遵守会计准则的重要性。讲授《税法》时,让学生充分了解纳税违法的具体表现和严重后果,重点培养其依法纳税的意识。《财务报告分析》课程中,可以通过各类舞弊案例的深入剖析,让学生意识到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包括对会计人员本身的影响和危害)。这一系列课程,贯穿于高校会计学生的每一学习阶段,通过这种多角度、多频率、全方位的渗透和灌输,使诚信思想成为会计学生价值准绳和基本遵循。
2.2.3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会计诚信案例讲座、专题讨论和专题辩论,引导学生阅读和观看会计诚信方面的文献、案例、视频等,进行比赛,给予一定学分和物质奖励。二是开展“诚信月”活动,定期邀请会计名家或是相关专业教师就会计诚信方面的前沿、热点问题进行直播和分享[4]。三是对于大四《专业实习》课,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开展现场教学,可以模拟以后工作的真实场景。四是在会计学生毕业之前增加职业宣誓这一环节,宣誓是一种圣神的承诺,可以起到约束人心、自觉遵守的作用。总之,通过这种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全过程融入”,用诚信文化凝聚人心,让诚信思想在会计学生心里扎根。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实施会计诚信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需要建立“全方位评价”体系。首先,不断完善教师分类考核评价机制,努力构建以“以德树人”为导向的评价和荣誉体系,将教师个人信用和教书育人过程中“以德树人”的表现加入到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等评价制度之中。对于思想品德高尚的教师,学校给予大力表扬、宣传和奖励。
其次,探索“道德+知识+能力”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道德评价方面,针对全校学生,建立个人诚信档案[5],大学四年在校的诚信方面的行为表现,比如,在各类考试中的舞弊行为,参与学校诚信教育方面的各种讲座、竞赛或活动等记录在册。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在个人诚信档案里,增加“会计诚信”一栏,详细记录各种在课堂上以及走出课堂参与实践的与会计诚信有关的课程或活动的学习时间、地点、方式、考核结果等,这种“全程信用记录”最终作为毕业考核的标准之一。
关于评价标准,可以从待人处事、秩序遵守、活动参与、考场作风等方面来进行量化考核,具体可采取打分制,分为等级,包括自评和他评。评级的最终结果,作为平时三好学生标兵、三好学生、优秀干部、先进集体等推优项目的重要参考依据,评价等级低的学生在申请奖助学金以及就业推荐时会受到限制。学校可以借助互联网,建立会计诚信查询系统,新生入校就让其了解此系统的目的、特点、具体操作和评价,学校不断加强系统的跟踪和检测[6]。
诚信档案和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全校师生的诚信意识,这种校园诚信文化一旦形成,新生入学后,可受到熏陶,接受进而慢慢成为一种行为习惯,与此同时,这种环境渲染也有利于提高会计诚信教育的效果。
随着经济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人员遇到的复杂问题和道德困境越来越多,这对其自身的职业素养就提出了更高要求。“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既是对当下育人资源的整合,更是对长远育人的重构。诚信是立身、处事之本,更是会计道德的精髓。作为培养会计人才主力军的高校,应该贯彻“三全育人”的思想,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贯穿于会计学生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构建全方位、一体化的育人及其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将会计诚信的思想和原则烙印到学生的灵魂深处,从源头上构筑起道德基石,从而遏制财务造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