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百年探索:历程、逻辑与展望

2021-12-01 02:45
关键词:话语中国共产党体系

万 成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受到一定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或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支配,指向一定目的的言语符号系统。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不断变迁与发展,从最初通俗化、简单化的标语口号,进而演绎为兼具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回顾波澜壮阔的百年不难发现,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围绕不同的标识性概念进行话语体系建构,既坚持传统,又着眼创新,在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培养时代新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基于此,总结经验教训有助于推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守正创新中高质量发展。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发展历程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与政治优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在党领导的社会革命和党的自我革命过程中始终发挥着能动作用,其话语体系为国家政权的合理性、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应然性及个体价值判断的规范性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论证。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历经了六次大的转换。

(一)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出场

“五四”运动高扬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航程。先进知识分子逐渐意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并深入工人群体中开展社会调查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一长篇论著,最早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使当时的青年们深受鼓舞。陈独秀在《谈政治》《社会主义评论》《马克思学说》等战斗檄文中宣传马克思的剩余价值、阶级斗争等学说,批判无政府主义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民主”和“科学”等作为标识的宣传话语,成为同愚昧和专制作斗争的重要武器。李达也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思想武器,他通过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根本问题的阐发,批驳甚嚣尘上的各类假社会主义流派。当时,“五四”运动的思想先驱们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主要借助文本话语向广大工人阶级宣传、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试图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在中国的生根发展寻求最为坚实可靠的主体。自此开始,马克思主义逐渐引领民众的思想,话语体系日趋规范化、条理化和系统化。显然,如列宁所言,“马克思主义也远远不是一下子就巩固了自己的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在它存在的头半个世纪中一直在同那些与它根本敌对的理论进行斗争。”(1)《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2页。“五四”时期的中国,各种学说竞相涌入,出现了围绕“问题”与“主义”之争,社会主义问题和无政府主义论争的诸多论战形式,推动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思考和认识。1920年8月到1921年春,国内先后有数个城市建立起共产主义小组,他们借助出版刊物、开办补习班和创造书社等手段进行通俗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并喊出“社会主义万岁”“共产党万岁”的口号,以此启发工人的觉悟。马克思主义话语在中国逐渐由分散传播走向聚合传播。1921年7月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和决议以正式文本形式进一步明确“宣传共产主义”“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等任务,它是党从理论和实践维度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实质性探索。实践证明,紧密结合反帝反封建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和构建话语体系,是建党初期思想宣传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

(二) 战争时期:革命话语体系的建基

“五四”运动给中国带来“德先生”和“赛先生”,中国民众初步接触与了解西方社会,寄希望从中找寻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人民自由的良方。与此同时,实用主义、无政府主义和党内存在的各种思潮冲击着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批驳党内外的各种错误话语,团结频仍战乱中被撕裂的大众力量,成为共产党人的首要任务。毛泽东就是这一时期直面“中国问题”,让马克思主义讲“中国话”的重要代表之一。从青年时代开始,他就深切关注民族命运,意识到“改良社会”的重要性,并开展相关的宣传与实践。伴随国内形势变化和自身思想的成熟,他主张用革命和阶级斗争等手段来达到目的。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创造性地借用阶级划分来分辨“孰敌孰友”(2)《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9页。。这一创举在弄清中国革命首要问题的同时,也以话语的内在力量团结和凝聚广大人民,推动其内部思想和行为一致性的产生,也为后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民众传播方式奠定基础。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开端,同时意味中国共产党开始真正运思和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随着国内革命转向民族革命,党开始围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开展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电告全国,“号召全中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的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下册),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463页。此后为反对抗日战争中的右倾错误倾向,中国共产党加强独立自主的宣传教育。无论是在第一次国民革命还是在第二次国民革命期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具体的革命实践为基础,“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4)《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页。,其间构建起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较好地统一了人们对党的任务和奋斗目标的认识。正是因为讲老百姓的话、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词,注重理论和宣传话语的大众化和通俗化表达,中国共产党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三) 建国初期:建设话语体系的继替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面对复杂的形势与艰巨的任务,党和政府带领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能在短时间内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其根本动力在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感召力、影响力和生命力。话语体系对民众思想的整合,在这一时期直接表现为党和国家依照不同的政治环境和路线任务提出的政治口号。陆续出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949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必须严格镇压反革命”(1951年),“三反五反”(1952年),“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1953年),“走合作化道路”(195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56年),“三年超英,五年赶美”(1957年),“人民公社好”(1958年),“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1962年),“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1963年)等标语口号。新中国成立后,为有效提升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党和国家不断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标识性概念。为更好地实现主流价值观念对社会的全面普及,文艺和审美艺术的方式也被广泛采用,其中最主要的是以红色经典长篇小说和革命回忆录为代表的革命文学作品。与新中国成立前相比,旧的革命话语体系被彻底颠覆,新的建设话语体系应运而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赓续了力量。但是,因为国家话语一家独大的局面持续发展,整个话语体系逐渐背离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始陷入被动的局面,社会话语风格呈现出极为彻底的意识形态化,社会层面充满阶级斗争的味道,这也为“文革”埋下了伏笔。

(四) “文革”时期:政治话语体系的钳制

1965年11月,“四人帮”之一的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由于对我国形势完全脱离实际的错误判断,阶级斗争演化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当政治利益被摆放在最高位置,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理所当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目的出现偏移,开始沦为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各方造反派竞相利用标语口号、游行、示威等途径,结合疾风骤雨、浩浩荡荡的“革命”运动,妄图使话语体系拥有强大的社会组织和动员力,进而在社会层面掌握巨大的话语权力。在这种极端政治化的狂热话语浪潮下,“时时、事事、处处批”等话语把话语变成了“空话连篇、大话不断、假话成串”(5)王树荫:《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264页。的同义词,严重地剥夺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反革命集团在社会意识上秉持“唯心史观”,扭曲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鼓吹精神能战胜物质的错误思维方式,认为“政治可以冲击一切”。同质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致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偏离正常发展方向。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未能有效摆脱以开展群众性政治运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模式的影响,最终不得不走向革命的误区。这一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从激进走向癫狂,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给社会经济带来极大的破坏,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五) 新时期:发展话语体系的突围

1976年“四人帮”被彻底粉碎,“文化大革命”基本结束,但人们在思想领域仍然受制于“两个凡是”的束缚。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刊发与转载,引发真理标准问题在全国范围内的大讨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完成了指导思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向。此后,相继出现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落后不是社会主义”等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关联的口号,开始形成一套独特的中国特色发展话语体系。这一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彻底与“文革”时期决裂,实现了真正的拨乱反正,为新时期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提供思想保证与精神动力。1989年春夏之交经过一场政治风波之后,邓小平提出“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使党内在思想上高度团结和统一。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与充实,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讲话”中直接回应了束缚人们许久的关于中国改革发展的诸多问题,促进新的思想大解放。这一时期,通过“发展才是硬道理”“三步走”等核心话语的提出,逐步构建起开放的、改革的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此后,我国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发展目标,这要求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要契合新经济体制所产生的新的观念与思想。江泽民将发展摆在更高的位置,提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崭新命题。但是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使党和国家更加注重发展中“人”的问题,因此要求“发展生产力,既要见物又要见人”。可以说,“经济增长”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当然这也为新的发展话语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契机。党的十七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出了关于发展的新战略与新思路,推动着发展实践的转型与升级。当然,由于这一理念与要求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还需要借助更为清晰和明确的话语体系来阐释。

(六) 新时代:复兴话语体系的张扬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正式提出并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36页。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同样与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关。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要创立者,习近平始终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方法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新发展理念”,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面对深刻变化的国内外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民族复兴,是将国家和人民视为命运共同体,也是将世界各国和各民族人民视为命运共同体。它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目标,同样也是人类共同实现梦想、实现自身发展、重塑世界格局的战略抉择。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三十二条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修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复兴”话语进行新的阐释和持续性建构,将会充分激发全国各族人民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当中。

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转换逻辑

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深刻变化的必然要求。不难发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与转换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不断转换和发展壮大的过程,就是立足中国基本国情,遵循话语体系发展规律,借鉴优秀人类文明成果,完整准确地理解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过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转换发展有其内在逻辑:

(一) 话语体系转换的核心使命: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主动迎接、积极回应历史挑战,创造性地完成各个阶段的历史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百年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经历六次调整转换,在事实和逻辑层面均呈现出结构性变化。但不难发现,话语体系的转换发展始终围绕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这一核心使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精神特质与运行方式。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以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历史经验为实践性基础,以西方现代性全球化的中国特色切入为现实性基础,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经过百年的发生与建构,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正在生成与彰显。与此同时,伴随话语内容的生活化与丰富性,话语载体的多样化与开放性,话语传播的交互化与隐蔽性,普通民众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参与到话语体系的生产与传播当中,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党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总体上属于现代性挑战,它是中国社会迈向现代化的必然遭遇。现代化作为“一项未完成的设计”(7)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年,第1页。,要求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始终以问题导向回应时代要求,对错误思潮和思想困惑进行澄清破解,努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现代转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运行。

(二) 话语体系转换的内生动力: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价值的充分彰显,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境界。百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39页。的理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为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发展需要提供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关切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并从中汲取有效滋养,再通过丰富、直观、生动、可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来引导和回应人民群众的意愿、意志和需要。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注重对理性情怀和生活气息的融合,使话语体系既“有高度”又“接地气”,相当程度上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人们心中“假大空”的刻板印象。毛泽东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9)《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95页。,邓小平的“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10)《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3页。,习近平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3页。等通俗易懂的生活性话语,既准确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具体内容表述完整,又拉近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与民众之间的距离,深刻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三) 话语体系转换的主体任务:调试一元政治主导和多元价值取向间的张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本质只有一个,即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本质的一元性。”(12)孙其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中国共产党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维护国家利益与统治阶级利益及其统治地位的话语体系,同时也是为人民服务的话语体系。

当然,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总是以个案的形式存在,无法直接解决所有的具象问题。因此,既要充分关切其话语体系体现出的普适性和共通性的价值,又不能模糊不同主体多元的价值取向。一直以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发展、转换始终坚守的主体任务,抑或说面临的艰难选择,就是调试好一元政治主导和多元价值并存之间的张力。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加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通过话语体系的构造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特别是21世纪以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遭到西方话语和“非主流话语”的排斥和边缘化,在某些领域甚至出现“失语”的窘境。因此,评估不同主体价值诉求的差异,通过构建话语体系进行合理化调试显得尤为关键。应该注意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中的一元主导,不是对多元的压制与替代,而是内蕴着尊重与包容。这里“一元”与“多样”的关系,从本质上看是价值内核的规定与具体表现的丰富性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转换过程中,始终以二者辩证统一的实现作为主体任务。

(四) 话语体系转换的基本样态:突出“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基底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是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休戚与共视为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铸造了中华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共同价值理念。“五四”运动通过提供实现民族复兴的宏观目标和具象途径,在“救国与启蒙”的生存需要和“民主与科学”的现代理性诉求中将中国人民的觉醒推向了新的高度,同时也发展着“共同体”意识倾向,这种倾向也深刻影响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中国共产党宣言》对实现共产主义“新的社会”的描绘,激励着中国人的历史主动性,拓展了中国人认识与把握世界的视野。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面临极为严峻的考验,人们虽然在精神上对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充满无限憧憬,但对于如何具体达成这些目标却充满迷茫。

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人民当中进行广泛宣传与教育,构建起过渡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这不仅在党内取得广泛认同,而且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至此,中国共产党开始更加重视话语体系的建构,努力将国家层面的意识形态与民众的诉求结合起来,将其统一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不同发展阶段话语体系中“国家”“民族”“人民”“集体”等词语的频繁出现,使话语体系团结、动员和引导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此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当中,广大民众以实践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置身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下,通过不断的身份认同与归属,形成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和集体精神内嵌于其中的“共同体”。此外,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还凭借其影响力与感召力引导人们按照国家制度、路线、方针和政策,规范自身言行,使之符合社会的价值要求。“当今中国已成为人类共同利益取得决定性进步的关键点。”(13)解读中国工作室:《读懂中国:海外知名学者谈中国新时代》,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50页。总之,“命运共同体”意识始终内嵌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当中,为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转换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叠加冲击,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价值观输出有增无减,使得我国话语实践中遭遇的“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更为严峻。构建具有新时代精神气质的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的迫切需求,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 中国立场:话语体系转换要厚植“理论自信”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背景影像是意识形态言语符号系统,其创新转换的核心环节是话语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完善。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体系创新发展显然不能简单照搬和依附西方现代性的内在文化逻辑,而是要站稳中国立场,构建起“以我为主”的话语理论体系。站稳中国立场,关键在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话语理论体系。中国立场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转换中厚植“理论自信”的基础与保障,而坚定的“理论自信”则是对鲜明中国立场的映射与升华。

厚植“理论自信”,首先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的自信,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的伟力是被中国近代历史所证明的。因此,必须创新马克思主义,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的全过程,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在新时代中国创新发展。其次是对中华传统德育话语的自信。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最深沉的文化软实力,同样也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转换的重要理论来源。推动中华传统德育话语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而实现其自身的现代化,是当前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转换亟待解决的难题。唯有厚植“理论自信”,坚定不移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德育话语的融会贯通,才能在话语体系创新转换中跨越各类“话语陷阱”,保证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发展底色和价值追求。

(二) 世界眼光:话语体系转换要坚持“战略思维”

在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树立世界眼光。世界眼光主要表现为对历史演进规律和现实发展逻辑的体认,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关切和对世界文明成果的借鉴。它是新时代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核心要务,同时也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转换的内在要求。树立世界眼光,意味着要始终保持清醒和坚定,站在战略高度深入分析和准确研判世情、国情和社情,以全局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因此,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要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遵循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发展规律,注重话语体系的时代特征。即面向“历史”,话语体系创新发展必须具有前瞻性。要站在人类道义和时代发展的制高点,反观人类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探求其话语体系的发展规律和人对话语的接受规律,并在传统与现代的交互中推动话语体系在新时代发展与转换。又要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借鉴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思想成果,塑造话语体系的比较特色。

面向“世界”,话语体系必须彰显包容度。从本质上看,就是要在制度性与机制性的基础上,关切话语体系发展中“现实的人”。当然不仅要关注“中国人”,更要关注“外国人”,要紧密围绕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来推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转换。从现实上看,就是要汲取人类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经验与教训。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提出并广泛应用于不同场合,与之相关的系列话语体系不仅向世界传播好中国声音和讲好中国故事,更是扩大了人们交往的世界性。因此,保持更高远的战略眼光和更广阔的世界视野,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增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影响力与感召力。

(三) 百姓情结:话语体系转换要强化“人文关怀”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以人为工作对象,做人的思想转化工作,其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将人民群众赞同与否、人民满意与否和人民高兴与否作为最终成果的检验标准。中国共产党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强调社会本位,相对倚重以行政命令的方法对受教育者予以训导、说服、灌输,缺乏对人及人性的充分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异化和效果弱化。

鉴于此,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转换应该涵育百姓情结,充分关注人民群众的多维度新需求,并将其作为基本内在要求。涵育百姓情结,意味着人文关怀和服务意识无处不在,时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来谋划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全局。具体而言,一方面是话语价值要满足人们需要的程度。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1页。不同的话语体系规划出不同的时代景观,话语体系只有符合基本利益需求,民众才会热烈拥护与积极响应。因此要创新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话语内容。另一方面是话语内容要亲近人们日常的生活。毋庸讳言,话语载体和表达方式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和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因此不仅要让理论回归实践,关注现实生活,更要注重传播策略,积极创新话语风格,从充满烟火气的百姓生活入手,讲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能接受的话,让话语亲近生活。

(四) 时代关切:话语体系转换要树牢“问题意识”

“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03页。只有始终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才可能有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找到时代发展的路标。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要有解释力、说服力,就要以一定社会发展状态和文化传统作为基础,悉心聆听时代声音,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回答好时代之问和实践之问。具体来说,一是主动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以中国问题和中国实践为导向不断更新、转换和调整话语体系,在各个阶段形成与党和国家发展相适应的话语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最重要的标志性概念,理应得到最好的理解与诠释。二是自觉彰显中华传统道德话语的当代价值。中华传统道德话语标示中华民族在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的优秀成果,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与内核所在。在与西方话语的沟通对话中,要调试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推动传统道德话语的返本开新,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转换提供深厚的内源性发展动力。此外,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正常交往,现实世界的思想和行为也因互联网的出现投射进入虚拟世界。互联网不仅扩充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和载体,还拓展了平台阵地。也应清醒认识到,互联网不仅为人们的思想碰撞和融通提供契机,同时也是一些杂音噪音的散布渠道。因此,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话语体系,牢牢把握党在网络场域中的意识形态主导权,利用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为新时代改革发展凝心聚力。

总之,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之际,正取得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社会现实的巨大冲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发展带来的问题与挑战,理应遵循话语体系转换的内在逻辑,并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使话语体系创新转换的成效能够在深入持久中显现。

猜你喜欢
话语中国共产党体系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画与理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探索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创新应用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