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爽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1)
女,19岁,某校大一学生,汉族,无宗教信仰,无家族精神病史,平常身体健康,无器质性病变。该生成长于农村,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有一个弟弟,比其小3岁。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对其和弟弟期望较高,要求严格,故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成功考入大学。但弟弟却不如人意,高中辍学。
求助者为足月顺产,但母亲产后身体不佳,出生后即主要由爷爷奶奶照顾。个性追求完美,要强,偏外向。认为父母不在家自己有教育弟弟的责任。小学阶段均在当地农村,成绩优异。初中在父亲的努力下转入县城就读,因教育水平差异,入校后成绩不佳,求助者回忆说转到新校第一次摸底考试,排名班级倒数第一,大受打击,故而印象深刻。因个性要强,并未气馁,迎头赶上,最终在初一学年末成绩在班内名列前茅。大学所学专业为自己所选,较为喜欢。无其他重大生活变故。
因即将面临系里组织的一场演讲比赛而苦恼、焦虑,坐立不安,伴有食欲下降,失眠,自己主动前来咨询。自述心情紧张、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持续近一个月。咨询师观察,求助者独自前来,衣着整齐,说话逻辑思路清晰,但情绪较为低落,焦虑情绪明显,求助愿望强烈。
对自己当众讲话极为不自信,自一个月前收到需要参加演讲比赛之后,学习与人际交往状态均受到一定影响。具体表现为学习时注意力难以集中,对于集体活动的组织和参与积极性消减。
焦虑自评量表(SAS):粗分54,标准分67,提示重度焦虑。90项症状清单(SCL—90):总分205分,其中强迫症状3.6,人际关系敏感2.22,抑郁2.38,焦虑2.4,敌对2.67,恐怖2.86,偏执2.67,精神病性2.0,显著高于常模水平,阳性项目数突出。
求助者衣着得体整洁,自知力完整,逻辑清晰,人格稳定,无幻觉或妄想症状。陈述问题主动,语速适中,提到即将到来的比赛,情绪较为激动,有坐立不安感,有较强的求助愿望。
我语文成绩从小到大一直都很好,我喜欢文学,喜欢阅读,尤其喜欢《红楼梦》,里面主要人物的判词我可以一字不落地背出来。可是,我在拼音方面却存在很大的问题,小学一年级因为上台默写拼音错误太多,还被老师扇了一巴掌,这件事我一直记得特别清楚,也是我的一个隐痛,后来我对语文的学习就更上心了,拼音方面也好了很多。
我以为这个阴影可以慢慢消除了,没想到到了高中,一次语文公开课,老师叫我站起来读《紫藤萝瀑布》课文中的一段话,我很用心地读完后教室里面却爆发出哄堂大笑,因为我把所有的翘舌音都读成了平舌音,整段文章下来,我一平到底。我觉得很丢人,脸红得厉害,我的家乡话就是这样,没有翘舌音,我也从没有把这个当成是问题。
从那次以后,我刻意地去练习自己的发音,但见效不显著,高中课业繁忙,在课堂上读书的机会越来越少,我也就渐渐地淡忘了这件事。到了大一,我做了班级的团支书,一个多月前我主持班级团日活动的时候,无意中把“知识”两个字又读成了平舌音,不仅引发了同学们的哄笑,还有人不断在口中重复我的发音,之后也不断有人提起,他们当笑话一样讲。高中的那段经历一下子又浮现在脑海,我觉得羞愧难当,作为班级团支书,我讲话都讲不好,这么丢人,以后肯定也没什么威信力可言了,我还怎么去带领班级活动?每当想到这些,我就会感到烦躁不已,之后每次老师要求上台讲PPT,分享感悟我都会借口嗓子哑或者身体不舒服,就算推脱不了上去讲的时候也会觉得很紧张,讲话一个字一个字机械式地往外蹦,生怕读错,脑袋感觉一片空白,控制不住地用咽口水来缓解紧张,自然效果就会特别差。
这不,系里又要举办演讲比赛了,要求每个班的班干部都得参加,支持工作,就我这样,怎么参加?我越想越害怕,总觉得特别不安和烦躁,晚上失眠,控制不住地去想如果我再发错音会受到怎样的嘲笑,白天精神状态也不好,不太愿意与周围的人交流。
求助者刚入学时性格开朗活泼,积极参与班级干部的竞选,帮忙系里的老师处理学生工作,很得系里老师们的喜爱。在一个多月前,突然变得沉闷了下来,系里办公室很难见到她,问她寝室同学,只说她最近情绪状态不太好,具体什么原因也不知道。找她谈过两次,她都搪塞过去。
求助者学习很刻苦,工作能力也很强,但自尊心很强,不喜欢别人当面指出她的缺点,以前宿舍里会开玩笑互相纠正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的口音问题,有一次纠正她的发音的时候,她突然很生气,早早地就上床休息了。这一个多月来情绪状态都不怎么好,晚上睡觉也总感觉她翻来覆去迟迟睡不着,很替她着急。
合理情绪疗法和系统脱敏法综合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以摄入性谈话方式,通过咨询师积极倾听、主动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成功与求助者初步建立起良好的咨访关系,促进求助者自我暴露,获取更多详细且真实的临床资料[1]。
2.根据求助者的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心理测试,与求助者共同分析测试结果。求助者焦虑情绪明显,不安感较强,有失眠、食欲下降、社会参与减少等多项生理和行为表现,因此拟对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90项症状清单(SCL-90)[1]。
3.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评估,根据求助者提供的资料及咨询师的观察资料,求助者有食欲下降和失眠的症状,但身体健康,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根据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心理学原则,该求助者产生情绪和心理行为不适有较为明确的原因,情绪行为后果与现实情况相符,且求助者自知力完整,逻辑清晰,能够意识到问题所在并能主动求助,人格和心理状态均相对稳定,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问题;求助者的内心冲突主要来自当众讲话怕出丑,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冲突,为常性冲突,排除神经症性问题;求助者的焦虑情绪仅局限在当众讲话上,没有影响其他层面的交流,未发现泛化,不属于严重心理问题;该求助者焦虑情绪显著,对于当众演讲的焦虑水平尚处于正常范围,自产生心理偏差至今未超过两个月,社会功能只受到轻度影响。结合以上评估分析,该求助者应属于一般心理问题[1]。因此最终和来访者协商,决定采用合理情绪疗法、系统脱敏疗法。
4.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从生物因素层面来看,该求助者问题中无明显的生物学因素存在,均来自客观现实;从社会因素层面[2]来看,求助者父母文化水平不高,自求助者弟弟辍学后对求助者期待值加大,对其学业成绩和各项行为表现要求也更为严格;从心理因素层面来看,求助者自小成绩优异,个性追求完美,喜好正面评价。她认为发音引发的同学“嘲笑”,会影响作为班级干部的威信力,再也无法带领班级活动,存在明显的“糟糕至极”错误认知。
5.与求助者确定咨询目标并明确心理咨询过程中的有关事项。根据以上的综合评估分析,咨询师和求助者确定了如下咨询目标:(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消除求助者的紧张焦虑情绪,改善饮食和睡眠状况,消除求助者当众讲话过度焦虑的状态。(2)最终目标与长远目标:帮助求助者学会基本的情绪调节方法,学会自助,促进求助者的自我成长,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该阶段重点在于不断通过尊重、热情、积极关注等咨询技术巩固咨访关系[1];向求助者具体介绍对其拟采用的合理情绪疗法和系统脱敏法,使求助者能够正确领会疗法和理论的内涵,促进信任,并且能将其与自己的个人处境相结合,进行初步分析;布置家庭作业,在每次咨询时反馈家庭作业,以巩固疗法的深化。
1.合理情绪疗法[3]。它的核心是情绪ABC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他将客观事实称为A,将人们对客观事实的认知称为B,将人们最终产生的情绪或行为称为C。埃利斯认为,引起人们最终情绪和行为的并不是外界的客观事实,而是人们对它的认知(对事情的认识、评价、看法),对于消极情绪和错误行为(C)的改变,重点不在于改变外界客观存在的事实(A),而是应该改变认知(B)。结合该理论对求助者进行认知调整,如我们评价别人一般要全面综合评价,老师和同学们不会因为发音的问题就改变对我的看法;人无完人,我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等。
布置家庭作业:找出自己的10个优点,写在纸上,每天大声朗读5遍;完成RET自助表,要求求助者列出事件A,产生的情绪情感C,根据埃利斯情绪ABC理论找出合理认知B,不断巩固认知B。
2.系统脱敏法[3]。系统脱敏疗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普创立和发展,它的原理在于,通过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容易引起她焦虑情绪的刺激,促使求助者通过放松方式进行对抗,最终使得刺激失去引发求助者焦虑的作用。与求助者商谈建立事件焦虑等级,共分以下5个等级:想象你在班级内试讲,此时正准备走上讲台;想象你现在已经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已经在走向讲台;想象现在你已经站上讲台;想象此时讲台下,只有几个自己熟悉的同学在,你准备开始讲话;想象你已经开始演讲,大家都在看着你,聆听你演讲。
布置家庭作业:根据设置的事件焦虑等级,让求助者通过想象事情发生发展情境引发自己的焦虑状态,并对状态进行评估,经过放松调整后,再次评估,不断重复,直至评估值降到最低为止,每次建议进行1-2个等级。成功后,及时进行自我鼓励。
该阶段是整个心理咨询的巩固提高阶段,重点在于进一步巩固前面两个阶段的咨询效果,目的在于使求助者进一步转变不合理信念,强化新的合理理念,使得求助者在咨询结束后,能够形成自我克服不合理信念的能力以积极、正面的心态回到学习生活中去。
求助者自述,面对即将到来的演讲能够更加坦然,现在认识到人无完人,感到轻松了很多。
治疗结束进行心理测试,SAS粗分39分,标准分48分,较前次测验分数明显下降。SCL—90结果:强迫症状1.4,人际关系敏感1.11,抑郁1,焦虑1.3,敌对1.33,恐怖1.5,偏执1.21,精神病性1.8,各项指标已恢复到常模水平。
良好的咨访关系对于咨询的最终效果起着关键作用[4]。整个咨询过程中求助者很配合,对于布置的各项家庭作业能够认真完成,对咨询师也始终能够保持信任的态度,使得整个咨询过程变得高效。一系列咨询结束,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求助者自述,晚上不再失眠,睡眠状况变好,面对即将到来的演讲能够更加坦然、积极地去准备。自己看问题的角度也发生了变化,认识到自己以前追求完美,不容许犯下错误,给自己施加了太大的心理压力。现今与周围人的关系也恢复如初,更加地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