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小学生劳动态度调查与分析

2021-12-01 01:45王梦宇
山西青年 2021年12期
关键词:参与度公益劳动

王梦宇

(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于2015年7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1]弘扬劳动精神首先也要端正劳动态度,拥有良好的劳动素养,真正地理解劳动教育的价值。在这些文件精神的背后,也凸显了要端正劳动态度的内涵。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在劳动教育内涵方面,王连照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端正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劳动态度,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拥有良好的劳动习惯,能弘扬劳动光荣的时代风尚,且能为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服务和构建终身服务体系的人[2]。张童明、丁玲认为劳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在劳动态度上要懂得尊重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在意识上具有提高劳动效率、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3]。但都只是提及劳动态度,没有对劳动态度和劳动参与度进行实证研究,基于此,本文对疫情防控期间小学生劳动态度和劳动参与度展开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研究结果

(一)家庭劳动情况

1.小学生对家务的态度及参与度

根据调查结果,首先可以看出小学生对待家务劳动缺乏主动性,没有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从学生做家务的原因来看,也说明小学生参与家务劳动更多的是被动的态度,主动性不高,学生认为家务是一种负担,部分学生喜欢做家务更多的是因为做家务会有奖励。其次是小学生家务劳动频次,一周两到三次的比例所占最多,从家务劳动时间上看,小于0.5小时的劳动时间和0.5-1小时的劳动比例约占87%,据不完全统计,干家务活时间人均每天仅为0.2小时,美国为1.2小时,韩国为0.7小时,英国为0.5小时[4],而相比较于其他国家的同龄阶段的小学生,我国小学生的家务劳动时间相对较短,小学生缺乏劳动锻炼,且家务劳动的类型较为单一也多为重复行为,小学生参与度也大大降低。

2.家长对小学生家务劳动的看法

在调查中可以看出,家长让小学生做家务主要还是为培养孩子劳动习惯和掌握基本劳动技能,部分家长还存在着用家务作为惩罚手段的情况。同时在调查中也发现大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劳动意识较为淡薄,学生没有对劳动有明确的认知。在学习与劳动的关系上,大部分家长认为进行家务劳动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这也表明应试教育下,学习要比劳动重要得多,相比于让学生去劳动,更多家长还是会选择让学生去学习,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失去了劳动原来的价值。

(二)校内劳动情况

小学生对校内劳动的态度及参与度:

根据调查首先可以看出小学生对做值日的态度,大部分小学生不愿做值日但又不得不做,处于被动的态度,学生对学校组织的劳动也是持无所谓的态度,这不利于学生良好劳动态度的形成。其次,可以看出学校主要开展的劳动活动较为单一,甚至就把大扫除当作劳动,这其实窄化了劳动的范围,让学生不能明确和了解劳动活动的类型,方式过于单一,这其实也反映了学生参与的被动性,并不是主动参与。最后在劳动课程师资方面,多为科任老师代课,没有专门的老师给予指导,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和体验也会大打折扣,在调查中还对劳动课占用情况做了调查,结果显示劳动课经常会被占用,学生和老师都把劳动课作为可有可无的课程,不进行考核就很难知道学生掌握劳动课内容的程度,也无法对学生作出全面的评估,这样不利于学生来理解劳动。

在“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方式”调查中,学生自己实践占多数,根据学校特色开展相应的活动和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及线上授课比重较小,这也说明学校不够重视劳动教育,由于劳动教育的潜在效益不能立竿见影以及由于对考试的全民焦虑和与之相关的应试教育,所以在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和老师甚至家长都还是更关心学生的成绩,关注升学率。在疫情防控期间,教师会鼓励学生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校劳动及校外劳动,并与家长沟通的调查中,70%的教师会偶尔与家长进行沟通,家长也更多向老师询问的是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很少会问学生在学校的劳动表现和劳动情况,这也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劳动态度和参与劳动的积极性。

(三)社会公益劳动情况

1.小学生对社会公益劳动的态度

在调查中发现有45%学生喜欢社会公益劳动,但也有25%的学生不喜欢社会公益劳动,这说明学生对公益劳动的认识还不够明确,没认识到社会公益劳动的重要性。疫情防控期间,57%的学生未参加社区公益劳动,这也说明了学生的劳动意识不强,对家长所做的“是否支持学生去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的调查中,有53%的家长不希望学生去参加,还有47%的家长支持学生去参加,这也说明学生的劳动态度与家庭息息相关。

2.小学生对社会公益劳动的参与度

在调查中发现,学校组织的社会公益劳动中,植树造林所占比重最大,其他劳动相对较少,劳动类型较为单一,不利于提升小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和开展社会公益劳动。学生参加频率,主要以三周一次和一月一次居多,可以反映出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的积极性不高,对劳动缺乏实践,这个问题也亟待解决。

三、原因解析

(一)家庭劳动教育缺位,对劳动认识不足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停留在只说不做的层面,对劳动的认识不够到位,家长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更加注重学习而忽视劳动,甚至还有部分家长把劳动当作惩罚手段,这样很难提高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学生的良好劳动习惯更是难以形成。除此之外,学生把劳动当作家长的要求或者是要奖励的方式,没有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学生也多为被动态度,劳动参与度较低。在家庭中虽然有劳动,但对劳动的教育却缺位,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劳动积极性,也很难端正劳动态度。

(二)学校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学生缺少实践机会

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在学校的主要劳动实践较为单一,学生的劳动实践机会较少,对于学校所组织的活动,学生也是持无所谓的态度。学生所接受的劳动教育的理论知识主要来源于劳动课,但劳动课很少有专门的教师,主要为其他科目老师兼任,且劳动课经常被占用,也不会组织考试,学生认为它可有可无,学校劳动教育流于形式,没有切实起到作用。

(三)社会劳动教育缺乏,劳动教育的主体单一

在调查中发现,无论学生对社会公益劳动态度还是学生实际参加的社会公益劳动都做得还不够,社会公益劳动也较为单一,学生的直接参与度也不高。社会劳动教育相比于家庭劳动教育和学校劳动教育而言,常常会被忽略,家庭、学校和社会也往往自行其是,劳动教育的主体也主要依赖于学校,导致劳动教育的主体单一,三者之间也未形成有效的合力[5]。

四、应对对策

(一)践行家庭家务劳动,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家庭劳动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践行家庭家务劳动,家长首先要转变观念,不要只重学习而忽视劳动,认识到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倡导学生从事家务劳动,树立起热爱劳动的家庭环境氛围。其次家长应该与学校建立联系,家校共同协商属于学生的家务劳动清单,对于小学生要分阶段,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家庭劳动清单要符合其年龄特征,可以采取“周末五个一”等活动来推行家庭清单。最后家长要做好监督工作,将学生的劳动情况做好记录,对于学生的事情,尽量给学生独立的空间,可以进行指导,但还是要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此来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和提升学生的家庭家务劳动的参与度。

(二)推进校内日常劳动,发挥学校劳动教育的主导性作用

学校为劳动教育的主要实施地,也是学生系统学习劳动教育理论和进行劳动实践的重要场所。在学校劳动教育中应推进校内日常劳动,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主动进行劳动而不是被动态度,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学生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其次,将劳动课程系统化、创新化、多样化,可以通过劳动游戏,以儿童的方式去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劳动教育不仅需要理论知识也需要实践,学校在开设完善的劳动课程、配有专门的教师的同时,应加强学生的劳动实践,实践方式应多样化,不应局限在大扫除,组织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例如去劳动实践基地亲身体验,这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劳动参与度。最后,学校和教师要建立健全学生参与劳动情况方面的记录,不仅仅以分数去衡量学生,也可进行劳动评比,重视劳动教育,通过评选劳动之星,利用榜样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到劳动教育的价值,树立劳动最光荣的理想信念,端正劳动态度。

(三)引导社会公益劳动,发挥社会劳动教育的支持性作用

劳动教育要想持续发展必然离不开社会的支持,社会劳动教育也是家庭、学校劳动教育的补充和延伸。首先学校要善于利用社会劳动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劳动实践的机会,可以利用社会劳动实践基地,带领学生去亲身体验劳动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劳动教育。其次,学校可协同社区建立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当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培养良好的劳动态度,提升劳动参与度,也使学校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多样化。最后,可以设置专题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端正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小学阶段处在劳动教育的关键阶段,应努力端正小学生的劳动态度,提升小学劳动参与度,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共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小学劳动的发展,使小学生认识到劳动教育的价值所在,努力成为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参与度公益劳动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激活珠心算生命力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公益
公益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公益
鼓励自主安全活动 提升员工参与度
公益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