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濮阳经济开发区财政局 杨丽
由于涉农融资本身的局限性,现有融资渠道难以适应产业化发展趋势。与其他行业相较,其经营成本高,回报率低且风险高,资本回转时间长,造成农业融资推进艰难,阻碍其高质量前进的步伐。为此,中央提出多项扶持政策,强化农业供给改革,以调整市场消费结构。
农业方面产业融资是为补充现有产业链的金融模式。过往实践经验显示,市场金融机构严格考察对农业运行的整个链条,在原有基础上开展以生产活动为中心,向两侧延伸的体系。最终多参与方在部分数据上分享,以达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此过程中融资资金来源于各参与方,维持产业链的正常运转,从各环节入手实现创收。以融资结构角度来看,与其他行业相似,包含内外部两类,内部由项目参与方支出。
首先,农业融资的资金需求总量偏多。其属传统行业,包含的内容较多,同时,新型农业技术竞相涌现,不仅缩短部分项目的运行周期,还提高了运转风险,实际的资金需求量也随之提高。目前,受到各类政策的影响,参与农业的资本逐渐增多,形成紧张的市场氛围,再加上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食品安全事件频出,制约产业发展。对此,需要借助更多资本推动产业整体的协调转动,抵御风险因素。
其次,多样性的需要。农业产业处于不同经营时期,对融资呈现区别化的需求模式。农户通常注重融资的难度,但其中的企业主体一般关心规模以及是否和本产业相适应,考虑得更为长远。比如养殖项目,部分核心资本方注重融资渠道和维持日常生产活动资金的稳定性,并通过扩大规模,将上下游环节均纳入项目中。农业企业对获取银行方面意外资金的意愿逐渐强烈,推动间接融资转变成直接融资。
最后,连续资金流是从业者融资的保障。产业中,农户会与本地区企业公司合作,完成阶段性任务后,根据合同定价向合作公司销售产品,以抵消资金支出,获得生产回报。期间农户与企业具体合作的内容包括技术、务农工具等,切实稳定融资来源。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实现其现代化的有效举措,抓住地方性的特点,积极核实后产业化的融资项目,以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上述观点是我国推进的供给侧结构化改革中指出的,“三农”资金的整体思路,更为市场金融机构打通农业项目提供接入点。我国现下已有开展农业融资项目,而实践行动中理论色彩过于浓厚,或实际情景与预想有较大偏差。中央指出要提高乡村金融创新的发展,加紧建设相关合作社,注重发展特色产业。从国家层面上为各地农业产业融资拓展打一剂强心剂。就实践状况而言,借助融资助力产业发展依旧存在一些共通问题,但相互之间却也有所不同[1]。
现如今,农业产业融资期间,涉农项目融资状态相对偏差。其一,产业链中间部分的融资难度偏高,部分地区政府对中间环节的重视度较弱,使得金融机构对此持有忽视的态度,融资效果也受到影响。其二,专门负责农业的融资平台不多,且农业风险高。其三,可供农业类经营选择的金融机构过于分散,国内东部沿海区域相对偏多,且金融环境较佳,其余地区相对偏弱。就贷款项目而言,工业及房产的回报率高,周期短,反观农业产业,运营周期长,导致资金流动性下降,金融机构考虑到利益性,一般会拒绝涉农项目。其四,融资贷款中,信用等级属于一项决定性因素,部分企业运营期间一旦发生某些问题,信用值会随即下降,极易缩小贷款规模。再加上部分农业生产者的法律观念不强,做出影响信用值的行为。而贷款抵押物一般为农田及乡下建筑,此类资产本身的市场较窄,会进一步加剧融资制约程度。其五,乡村农户可直接接触到金融服务站,设施相对简陋,而涉农融资过程繁杂,造成金融机构开展工作的条件有限。
限制融资的内部因素主要来源于参与方本身有诸多不确定因素,既会制约外来资本进入,又不利于内部资本的投入。一方面,一线生产者思想固化,法律观念局限性明显,若遇到市价超过业务单价时,不惜增加售卖成本,也要寻求其他能给出更高价购买者,但部分农产品无法保存较长的时间,可能就此错失商机。产业链中间商比较注重利益,会以低于市价的价格购进,双方均过于注重己方的利益,对接失败率攀升。另一方面,中间参与方在一线生产者及龙头市场主体之间,资金链稳定性不高,所以需依托资金。如果内融获得的资金量无法填补运转缺口,会引发产业链不稳。
因为正规融资空间的缺失,难以完全满足涉农产业在金融方面的需要,由此衍生出大量的民间资本。从实践成效来看,需要切实弥补正规金融服务方的不足,并改变整个金融市场的格局。而民间机构不属于官方的管理系统内的成员,可能会引发多项问题。同时民间借贷尚未呈现规范化运转,在涉农项目中发挥的作用有限。再加上其本身存在一项严重的缺陷,可能做出违规违法的行为,影响金融市场环境。由于其风险控制能力有限,安全指数还有待提升。因此,由于民间资本自身的问题,难以彻底解决农业产业发展的融资难题。
在国内的部分地区,农业产业融资情况并不乐观,缺乏服务于融资方的信用体系。相关产业链若能打造出完备的信用评价及担保系统,更容易认清发展形势,以免出现随意扩大规模的情况,降低信用值。最终由于资金链无法继续运转,导致某项目甚至整个产业链的“崩塌”。
新时代,维护涉农产业发展,确保农业参与方均能拥有稳定的运行状态,同时借助有效的外部融资可保持从业者的生产信念。为此,首先政府方面,有关部门需强化对涉农融资的支持力度,积极开设专项平台,引导资本投入农业项目中。并结合地区内的金融组合状况,开展多方协作模式,利用宏观手段构建助力农业的外部环境。其次是金融机构方面,适当调整项目结构,依据自身运营状况,适度向涉农市场主体倾斜。银行需增加村镇的融资服务站的建设投入,并结合农业产业特点,推出专项金融产品及担保模形式。同时,考虑银行自身的利益,应当定期组织市场风险调查,以及时调整涉农项目。相较其他贷款业务,可微调融资限制,并延长业务运行的周期,以确保融资和生产活动保持一致性。最后,网络渠道。借助互联网拓展融资渠道,提高社会资本的集中程度,例如P2P,涉农公司、合作社及生产方等以解决部分农业项目的融资难题[2]。
基于优质外融环境,推动产业内部建设,使得内外协调配合,为产业链的平稳运转提供资金。首先,涉农龙头市场主体,需针对当前行业现状、产品供给方加以全面调查,可将资本投入给信用值偏高的中间商。并考虑各参与方的质量,采用入股及返利的注资方式,提高产业链上各主体的联系性,以此巩固农业产业。其次,乡村农业合作社及有关机构,应全面开展新型农业技术及用具等方面的推广活动,在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同时,还需进行法律及融资方面的宣传,从初始供应处保持产业链的坚固。最后是中间商,其是整个链条的衔接点,如产品加工。此类企业同样要推进自身结构及技术建设,强化设备的处理效率,并扩大人才储备,有效创建新的运转体系,以打造坚实的竞争基石。稳住自身才能吸引市场目光,获得资金帮助。同时强化各参与方的联系,以完善融资担保体系,有利于拓宽外部融资[3]。
近几年,一线生产者从民间资本获取经营融资的比重偏大,所以,此类企业的健康运转对农业产业发展势必会产生一定影响。国内民间机构获取资金的途径较多,且办理手续相对简便,也不用提供过多的抵押及质押。期间形成的成本量不高,应是个体散户的福音。而借贷利率偏高,监管范围较窄,遇到纠纷的处理困难。为此,相关部门可为其打造适宜的法律及制度条件,并支持从业者借此途径融资,由此降低融资的门槛,构建新的准入空间。同时,政府部门方面还需强化对民间资本的监管,保证各道程序均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以实现优化规范的目的。借此,拓宽农业产业的融资渠道。
建设以龙头市场主体给予担保贷款的模式。首先,信用担保,此种方式获取的资金一般从行政预算中得来,担保机构具备法人资格,全过程的公开性较为显著,同时受到行政部门监督,利益化程度极低。其次,商业担保,包括的担保机构有经营主体或个人资本,可以对企业的信用担保方式加以完善。商业化特征显著,盈利是其开展业务的终极目的。具体包括工商会、个体行业协会等。再次,互助担保,由相关主体以缓解资金困境为目的,主动集中整合的担保机构,融资风险及服务均由组织主体承担。此时的盈利性被弱化,资金包括机构内的成员及当地政府。最后,前两种融合担保。通过联合行政部门及商业机构,部门作为引荐方,将具有担保能力的市场主体引荐给正规金融服务方,而商业担保方按规定完成有关的程序即可。由此形成双重担保体系,降低金融机构方面的风险指数,使得涉农项目的贷款额度有所提高,以助力于产业化的高质量发展[4]。
产业化是实现农业跟上时代步伐的有效举措,但资金不足却成为限制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阻碍因素。政府方面需引导金融行业结构调整,整合市场资源,为农业发展开辟外部融资空间。内部融资则需要参与方注重自身的信用值,加紧体系建设,保持内部稳固,以吸引外部资本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