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艳 马红叶
脑梗死是常见的神经内科急重症,多发于40岁以上男性,由于脑神经受损、脑血管阻塞、缺血等,易导致脑梗死后偏瘫的发生[1]。偏瘫是本病常见的后遗症,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肌痉挛、肌力减弱等,使患者出现行走能力障碍、平衡能力差,增加摔倒风险[2]。除了急性期的药物、介入治疗外,通过康复训练、中医疗法等,也可有效减轻患者神经损伤,改善肢体功能。本研究分析“扶正补土”针灸法配合悬吊训练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步行及平衡能力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0年1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93例,将接受悬吊训练的48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实施“扶正补土”针灸法配合悬吊训练的45例患者纳入观察组。观察组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2.33±4.62)岁;病程14~60 d,平均(35.83±9.64)d;梗死部位:额叶8例,顶叶11例,丘脑5例,基底节区21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51~76岁,平均年龄(62.37±4.68)岁;病程14~60d,平均(36.25±9.81)d;梗死部位:额叶10例,顶叶12例,丘脑4例,基底节区22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3]中的脑梗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急诊诊治专家共识》[4]中的脑卒中诊断标准。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②经头颅CT或MRI确诊;③存在单侧肢体偏瘫,Berg平衡测试在40分及以下;④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既往有脑卒中病史;②严重脏器功能衰竭;③意识不清或认知功能障碍;④合并其他脑部疾病,如脑脓肿、脑瘤等。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悬吊训练,包括上肢及下肢悬吊训练:①上肢:患者取坐位,用实心绳、窄悬带将患者上臂中上段连接,选取连接点上方为悬吊点,进行肩关节水平内收、外展运动;并悬吊上肢进行木钉板活动、拼图、磨砂板等,每个项目10 min,间隔1 min,45 min/次,1次/d。②下肢:将患者膝部、臀部及踝部用悬吊带抬高,使臀部吊绳垂直与网架床,保持与床面10 cm距离,并使身体抬高床面30°,踝部吊绳与床面垂直,并使小腿与床面平行,膝部据患者情况而定;辅助患者进行外展、内收、屈膝、屈髋训练及悬吊核心稳定训练,6周后辅助改为指导,并将踝关节悬吊带去除;悬吊带核心稳定训练包括:患肢上抬(侧卧位)、骨盆上抬(仰卧位)、肩部前伸躯干稳定性训练(跪位)、患肢交替上抬(仰卧位、俯卧位),并配合调整呼吸,吸气上抬、呼气下落,40 min/次,4次/d,训练2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扶正补土”针灸法治疗,包括针刺及赵氏雷火灸:①针刺: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上,取患侧曲池、合谷、肩髃、委中、三阴交、足三里穴,用毫针(0.3 mm×40 mm)进行针刺,垂直进针约35 mm,将毫针柄捻动30°候气,待有酸胀感后,嘱患者鼻深呼吸,并留针30 min,1次/d。②赵氏雷火灸:患者取仰卧位,用大头针插入双孔式灸具盒固定药柱,将距气海、关元穴处皮肤2~3 cm的药柱顶端点燃,灸至皮肤发红、发热,30 min/次;再使用同种方法灸双侧肝俞、肾俞、脾俞穴,1次/d,连续治疗2个月。
1.4.2 观察指标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步行能力及平衡能力变化情况。①评估2个月后疗效,显效:肢体麻木、痉挛等症状明显改善,肌力、功能恢复;有效:症状好转,肌力、功能改善;无效:症状、肌力均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对患者步行能力用Holden步行能力分级评估,总分0~5分,0分为无法步行或2人以上辅助,5分为可独立步行。③对患者平衡能力用FuglMeyer平衡量表(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估,FMA评分总分0~34分,BBS评分总分0~56分,分数越高能力越好[5]。
2.1 临床疗效治疗结束时,观察组总有效率(95.65%)高于对照组(77.08%)(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步行及平衡能力治疗结束时,观察组患者Holden评分、FMA评分、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步行及平衡能力比较 (例,
脑梗死的致残率在我国居首位,存在严重的残疾的脑梗死患者约占总人数的50%~70%,其中偏瘫较为常见,因运动、感觉传导通路异常,导致肢体功能障碍。因此,有效的康复训练,可帮助患者改善肌力、提高肢体功能。悬吊训练近年来被用于临床康复治疗,通过运动,增强患者核心肌群的协调性及力量性[6]。核心肌群是指胸部中段至大腿中段,可使人体中心保持平衡的肌群,核心肌群收缩可稳定骨盆、躯干的姿势,从而提高力量的产生与传递,悬吊训练可使患者核心稳定性提高,从而恢复肢体功能。
中医将脑梗死后偏瘫归为“痿痹”范畴,主因脏腑阴阳失调,以致痰、瘀、风、火内生,气血逆乱、经络阻滞[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Holden步行能力评分、FMA评分、BBS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扶正补土”针灸法配合悬吊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偏瘫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患者步行能力及平衡能力,利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扶正补土”针灸法是通过结合针刺与灸法,起到疏通经络、调节阴阳气血的功效。针刺所选的肩髃穴,可起到通利关节的作用;通过针刺肝经、肾经、脾经及任脉,可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针刺曲池穴,可起到利关节、通经络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针刺还可以刺激神经,促进神经细胞再生,增加感觉输入,从而改善肢体功能[8]。而三阴交可补益脏腑,足三里可健脾益肾、疏通经络,委中穴可通阳柔筋,此三穴主要改善下肢功能。赵氏雷火灸中,以火灸肝俞、肾俞、脾俞及关元、气海穴,可起到健脾强肾的作用,调节脏腑气血,增强肌肉的协调及力量。
综上所述,“扶正补土”针灸法配合悬吊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偏瘫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患者步行能力及平衡能力,利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具有临床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