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芬
(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第五小学 广东 东莞 523839)
统编教材非常重视课外阅读,除一到六年级都有设置的“快乐读书吧”外,低年级还有一年级的“和大人一起读”,二年级的“我爱阅读”,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教师、家长的带领开展亲子共读、师生共读,感受阅读的快乐,构建了课内外阅读紧密结合的阅读体系,推动学生从少读书到多读书,多种方式读书,阅读面从课内逐步延伸到课外,覆盖学生生活,成为常态,逐步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阅读者。如何有序引导低年段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也便成了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图文并茂的微课,直观又形象,能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也方便家长或学生反复观看,让学生主动学习,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悦读”。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以教材为生发点,合理开发、实施包含若干个微课在内的课外阅读指导微课程,能助力学生感受阅读快乐,能有效提高课外阅读指导实效性。
低年级是阅读启蒙阶段,重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初步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开发实施微课程将以下几点作为目标指向。
1.1 注重激发阅读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有了阅读兴趣,那么阅读也便自然而然发生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听”是获取信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听故事”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说很有奇效,更能让他们集中注意力,也就更容易理解故事内容,同时还会受到讲故事人物的语气影响,不自觉进行模仿。通过微课,向家长学生推荐比较有威信力的听故事平台;还可以录制家长、教师或学生讲故事的微课(以音频为主),更能拉近学生与阅读之间的距离。
1.2 注重形成阅读习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同理,阅读指导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道:“让学生变得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非常重要,但是很多低年段学生并未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因此低年段培养的重点,最重要的一点便是阅读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坚持阅读。一旦学生阅读能力形成,对于他们今后发展将有巨大帮助。制作微课程时,通过学习小伙伴或卡通人物,引导学生知道如何阅读,可以去哪里找到阅读书籍,同时也注意引导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个人阅读的常规。
1.3 初步渗透阅读方法。录制微课时,结合教材推荐的书目及语文要素,可适当向学生渗透阅读方法,但不能超前,一定要结合教材要求及学生接受能力来确定。
任何学习都不能无的放矢,均要基于学情实际、教材编排要求。低年段开发阅读指导微课程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2.1 基于学情实际。一年级学生普遍识字少,阅读能力弱,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助力阅读,才能逐步形成好的阅读习惯,锻炼阅读思维。为此,需要大人陪伴孩子读书,营造氛围,为孩子的阅读排忧解难,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但,在课外阅读可以和谁一起读,可以在什么地方读,可以读些什么,是不是能读出书中文字就可以?家长在陪伴过程中应该怎么做?如果不具备“一起读”的孩子,又该如何进行阅读呢?一年级“和大人一起阅读”这个栏目恰好能将学生、大人、教师、阅读材料相互融合。如《拔萝卜》设置了“后来怎么样了”的文末“泡泡语”,用于亲子阅读过程中指导儿童对“多元化故事结局”展开想象,又如《小松鼠找花生》中设置了文末质疑,其余篇目均未提供指导“一起读”的辅助性工具。因此可以说,在一年级将这个栏目要求落实到位了,孩子的阅读能力也就被初步培养出来了。
“和大人一起读”要求家校密切配合,提高阅读效果。我校地处农村,家庭物质生活基本无忧,家长们也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关注孩子的成长,都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但他们基本没有共读体验,没有指导孩子课外阅读方面的方法,不知道刚上一年级的孩子语文学习有哪些基本要求,更不清楚这个新栏目的编排意图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开展“和大人一起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基于这种情况,我们教师认真解读、梳理本栏目提供的文章内容,适当地进行归类,制作微课,供家长参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样非常有利家长通过微课及时了解在引导孩子阅读的时候,自己应该怎么做,如果有不懂的,还可以反复观看,微课承担了与学生对话担子,引领和示范学生阅读,引导家长做孩子阅读的陪伴者,引导家长重视阅读,关注孩子的阅读状况,让学生在无压力下阅读。这样,微课程在家长与老师之间起到了沟通的作用。
2.2 基于教材编排要求。一年级语文教材有16次“和大人一起读”安排,含括儿歌、故事、童谣、短文、绕口令等材料,内容丰富,充满童趣,是孩子喜欢“悦读”的好作品。“和大人一起读”阅读材料包括短文、儿歌、故事、绕口令、童谣。短文有《小鸟念书》《胖乎乎的小手》《阳光》;《谁和谁好》《孙悟空打妖怪》《谁会飞》是儿歌类;故事类的有《拔萝卜》《小松鼠找花生》《小白兔和小灰兔》《猴子捞月亮》《夏夜多美》《狐狸和乌鸦》《小熊住山洞》,其中《拔萝卜》文后有个泡泡“后来怎么样了”,为亲子阅读留有想象的空间、更多讨论交流的机会;有饶有趣味的绕口令《妞妞赶牛》;还有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童谣《剪窗花》《春节童谣》。
从阅读材料可以看出,统编教材在编排时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选择的形式多是短小精悍,多以动物为主要角色,情节富有生活情趣,能充分激发一年级学生阅读兴趣,培育持续阅读热情,进而形成阅读能力。
根据上述内容,我们依据教材实际和本校学生实际,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开发了《和大人一起阅读》微课程,它一共包含了8个微课,这几个微课风格接近,在内容上互相联系,分别是《和大人一起阅读材料之特点》《介绍大人》《为什么要和大人一起读书》《和大人一起读书吧》《和大人一起读书乐趣多》《我认识书啦》《用“耳朵”阅读》《摇头晃脑读童谣》.后来在东莞市微课程大赛中,《摇头晃脑读童谣》微课程比赛二等奖,《和大人一起读书吧》《我认识书啦》均获三等奖。
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应该是“悦读”,也就是能让学生们态度主动、心情愉悦地进行阅读,对阅读充满兴趣。微课程,通过一个又一个微课,通过贴近他们生活的故事人物、有趣的情节、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提供阅读指导,为“悦读”提供了可行性。
3.1 借助微课,给学生、家长示范指导。“和大人一起读”,不要给孩子压力,但不是散养。事实上,根据文本中所选的儿歌、童谣、故事等具有鲜明特点的内容,在共读之前提供导读微课也不失为一种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好手段。为此,我们制作了“介绍大人”和“为何与大人一起读”的微课。让孩子知道,这里的大人,指的是只要比自己知识量多、阅读方法好,能为自己阅读有所版主的人;另外一个是老师和学生读、家长和孩子读的示范微课(有师生共读、有亲子共读、有和爷爷奶奶一起读的视频)。老师全程参与阅读的组织、策划、指导,伴随声图并茂的微课,学生不爱上阅读也很难。同时也可以供家长借鉴,减轻家长陪伴阅读的压力。
3.2 借助微课,给孩子阅读金点子。根据低年级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教材要求,我们在微课程里制作了几个关于阅读方法的微课,给孩子“阅读”一些金点子。
(1)圈圈画画。引导圈画出好句、好词、知识,质疑自己不懂的方面,并问大人,引领孩子“眼记”、“耳记”、“心记”。
(2)剪剪贴贴。引导把感兴趣的图片或内容剪下来,按自己的兴趣张贴在本子上,形成记忆的文库,知识的百宝箱,培养孩子动手、制作的能力,巩固阅读。
(3)画出阅读感受。低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活跃,我们引导孩子画出自己阅读的感受,续画和创编故事,教师指导孩子对图画进行预测、复述、续说、猜想,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3.3 运用微课,引导交流。
(1)搭建班级阅读平台和桥梁。建立班级公众号,教师和家长在群里推荐好书,交流读一本书的收获,分享读这本书的方法,介绍亲子阅读的体会和心得,这个平台就成了指导孩子读课外书的风向标和航行灯。
(2)跟进、评价学生的阅读,引导孩子们互相分享阅读,这是老师应该尽到的责任。教师从这些交流中了解到孩子们的阅读状况,适时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可以让孩子们在分享中获得启发。如共读了儿歌《谁会飞》《谁和谁好》之后,老师将自己阅读《白龙马》《数鸭子》等等几首类似的儿歌的经验放到平台,和孩子们交流,作为孩子们的拓展阅读材料;例如微课《猜猜我有多爱你》、《我的爸爸》,打开了孩子学习心灵大门,开阔了阅读视野。
利用班级平台,开展微课程评价,有利于助力“读”,建立孩子读书信心。
4.1 建立阅读存折。为了使孩子“阅读”更加有效,我们可以设计“阅读存折”,根据“阅读存折”记录表(装订成本,人手一本),进行“一起读”的评价,给学生颁发“阅读小达人”“阅读小明星”等奖状,让孩子收获阅读的成功。
4.2 读书节活动评价。借助学校读书节活动,教师可在班里开展亲子阅读节活动。如孩子们平时在亲子阅读中做的手抄报、绘画以及讲故事比赛等进行展示评奖,把优秀的作品或表演制作成微视频分享给家长,甚至是下一届一年级的新生,也可以把本次活动作为亲子阅读的一次考核。
基于微课程的“悦读”,激起阅读欲望,让我们和孩子一起走在阅读的路上,阅读的翅膀由课内飞向课外,共同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