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专业阅读与自我成长

2021-11-30 02:14杨大忠
师道 2021年11期
关键词:教学科研教参名师

杨大忠

蓄力·爆破:教师专业阅读之旅

编者按:

为引导广大教师潜心阅读,以情思丰沛的精神状态更好地承担育人使命,广东教育学会与广东教育杂志社于本年度联合主办“读而不辍 学识有成”2021年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专业阅读征文活动。在活动的有力推动下,“教师阅读”将成为教育人文视野中更加重要的主题,特别是闪现着专业之光的阅读将更加体现它在教师专业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教师专业阅读,首先体现为阅读中对教育教学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对课堂内部的关注。教师借大方之家的观点、方法和实践观望自己的课堂与言行,对处身的状况有更加细腻的观照,看到可以修正和提升的空间,重建教学经验的世界。特殊的视角、别致的诠释、丰富的场景都将赋予教师窥探教学奥秘的机会,从而审视头脑之中通俗思考的沉积物,发现新的活力的源泉,感知思维边界的可拓。第二,深度挖掘自身行动变革的意义。在阅读中打磨“专业力”,包括学科与课程建构的升级、课堂执行的优化、师生交流的改善、教育主张的锤炼。使不同的内容互为补充、交融,壮大思想的体量,并日复一日学习统一身心,从思的关切转变为行动的关切。尝试形成独立自主的研究领域,同时向课堂传递越发积极的精神力量。第三,朝向语言拓展、构建新的教育生态,以读促写、以写带读,使文字生成与教学生成交相辉映,以文本和人本的双重贴近回环理解教育。在写作中运演和细究教学行为,并慢慢超越技术的层面,在教学艺术的追求下,使理论的抽象与情境的具体臻于完善的和合。总而言之,教师阅读关乎教学能力的精进、教育表达的磨练和教育变革的踏勘,不仅仅体现教育思想与道德的历史的延续,更是个体生命爆发强劲文化后力的蓄积。阅读蕴涵了对美好教育的祈祝,愿我们勤读乐研,不舍涓滴,一同冀盼专业成熟之澎湃。

——李淳

就提升专业素养的角度而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阅读哪些书?阅读这些书的目的是什么?如何阅读?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弄清楚这些问题,教师才能走在提升语文素养与自我成长的正确道路上。作为一个有20年教龄的语文教师,我想围绕自己的阅读经验与成长经历谈一谈对以上问题的看法,也真心希望这些看法能对语文同人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语文教师,首先要阅读的书是教学文本和教参。教学文本就是语文课本,教参则是对课本内容的诠释、深化和设计。离开教学文本与教参,语文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空泛无边。初次进入教学岗位的年轻教师,一定要在熟悉课本内容的基础上,精研课文,吃透教参。这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参为课文教学提供参考内容与设计思路,围绕教参,教师只要在教学形式上下功夫,也可以把课文讲解得有声有色。对于初入职的教师而言,这是迅速站稳讲台、获得教学自信的有效途径。

不过,年轻教师的阅读如果止步于教参,就很难在专业成长的关键期有所突破。以公开课为例,许多年轻教师的公开课,往往是对教参内容的倾情演绎。由于只读教参、一味迷信教参,这些老师在教学上大多缺少自我见解,即便将教学形式设计得“五彩斑斓”,也只是凌空蹈虚、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就知识层次而言,这样的课堂,是人人尽知的“大路货”的课堂。精心设计的公开课尚且如此,日常教学可想而知。

这里再谈谈我的亲身经历。1995年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我到老家安徽省当涂县某农村初中任教。农村学校的生活平静而单调,青年教师富有教学热情,但课堂教授的内容都是教参的复制品。那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还有“教学科研”的概念,能做的就是围绕课文与教参备课、上课、刻印试题、考试、阅卷,周而复始。我担任班主任工作9年,送走了三届学生,虽然感到教师职业是光荣的,但一如既往的班级工作,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使我逐渐感到生活的枯燥与乏味。我知道我的职业倦怠开始了,为了摆脱这种工作状态,在这所农村中学待了9年后,我在2004年考研离开了工作单位,去探寻另外一个更广阔、更丰富的世界。

可以说,教师只读教材和教参,就会导致专业底蕴薄弱,课堂呈现的内容就会毫无新意。围绕轻车熟路的固化内容,时间久了,教师也会在不断的、低水平的自我重复中产生职业倦怠,最终很可能碌碌无为。要走出专业成长和生活的“泥淖”,突围的点还是在阅读。

语文教师阅读的第二类书是语文教学理论著作和语文教学科研类杂志。很多语文名师向学员建议阅读的主要就是这两类。如果说课文与教参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这两类书就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升华与突破。教学理论著作主要从方法论的高度对语文教学各层面的内容进行理论性的阐释与总结,而教学科研杂志则是及时展示语文名师观点与见解的庞大舞台。阅读前者,可使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发展、流派以及未来趋势有一个总体印象,如此就可用宏观视野审视语文教学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并对这些现象的实质作出评价与剖析;阅读后者,可使教师知晓当前语文界的个人见解、观点争鸣、课标解读、课程设计以及名师成长过程等信息,依据这些信息,教师在洞晓语文界各方面动态的同时,还可以根据自我鉴别作出明确论断,得到语文教学科研的启示与素材。

阅读这两类书并且以此为基础积极从事语文教学科研,是成为语文名师的必要条件。我们经常在各类语文教学杂志上看到一些名师的论文,通过论文明白他们推崇的教学理念与教学主张,从而对这些名师产生深刻的印象。名师之所以成果频出,往往是在阅读教学理论著作和教学科研杂志的基础上对教学中的某类现象产生思考进而以论文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教學主张,这就促使科研成果的形成。而有深度的语文科研成果,是判断语文名师非常重要的显性条件。

2010年,我以历史文献学博士的身份进入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任教,因为当时学校不缺历史教师,我只能改教语文,这意味着硕士、博士6年攻读的历史文献学被果断放弃,我的语文教学基础基本停留在1995年大学毕业时的水平。但令我感到惊喜的是,桐高图书馆的馆藏图书和阅览室订阅的各类杂志都极其丰富,有影响的语文教学理论著作和语文教学科研杂志,几乎应有尽有,这就为我从事语文教学科研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我如饥似渴地“啃”下了许多相关论著与杂志,这大大开阔了我的眼界并为我从事语文教学科研提供了理论基础。由此发端,时至今日,我在各类语文教学杂志发表教学论文近180篇,其中北大核心期刊与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合计25篇,出版专著4部,顺利完成省级规划课题一项,获得浙江省首批精品选修课程一门。2019年年末,凭借精深的教学科研能力与丰富的教学科研成果,我顺利评上了浙江省正高级教师,成为以全日制博士身份入职中学而评上正高的第一人。我不敢说我已经成为名师,但教学科研成就了我则是毋庸置疑的;为教学科研奠定坚实基础的,就是阅读语文教学理论专著和教学科研类杂志。

阅读以上两类书,是语文教师自我提升的路径。但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师的主要阵地还是要放在课堂教学上,这无疑会涉及课堂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就此来看,除了课文、教参和专业性很强的教学理论专著、教学科研杂志,语文教师还要阅读课外的经典名著尤其是文学名著。

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很多语文同人包括一些名师虽然精擅教学科研,并且教学设计相当巧妙,但围绕课文教授的内容,往往还停留在教参的范围,少有突破,更不要说质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的课外阅读范围过于狭隘,无法为课堂教学提供有益的知识补充。做不到博览群书,课堂也就不可能在“广”“博”上呈现深度。

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语文教师的课外阅读必须带有“功利性”即阅读要为课堂教学服务。如果教师阅读了大量课外经典名著,课堂教学呈现却依然是教参内容的复制品,这样的阅读充其量只丰富了教师本人的精神世界,对教学与学生而言则没有任何价值。

鉴于以上认识,笔者多年来一直都广泛阅读古今中外各类文学名著,像《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斯巴达克斯》《茶花女》《汤姆伯伯的小屋》《平凡的世界》《路遥中短篇小说随笔录》《文学回忆录》《汪曾祺全集》等等,无不烂熟于胸,并且多有自己的见解。在阅读过程中我还随时关注相关情节与课文的有机联系,并且将这种联系积极运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内容由此变得丰富多彩,学生的知识体量与阅读视野也得到提升与开阔。

例如,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我就依据课文中的种种细节,向《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尽量拓展,通过设计论题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并予以解决。比如,由宝玉眼中的黛玉拓向宝玉眼中的宝钗,让学生比较宝玉初见黛玉和初见宝钗时小说描写的不同;由王熙凤对贾母的讨好,让学生寻找《红楼梦》中至少三处王熙凤奉承、讨好贾母的情节并让学生依据这些情节分析王熙凤的形象特质;由黛玉吃人参养荣丸拓向宝钗的冷香丸,让学生解析小说中黛玉多次在宝玉面前提及冷香丸、冷香丸配置的不易以及宝钗佩戴的金锁,这样描写有何用意?宝玉的态度又说明什么?由宝玉初见黛玉产生“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心有灵犀,拓向另一个有趣的话题:黛玉和晴雯相貌类似,既然宝玉初见黛玉就感到似曾相识,他初见晴雯也一定能够产生一见如故的感觉。曹公在小說中突出黛玉和晴雯的相似性,有何用意?除了形貌,黛玉和晴雯还有什么相似之处?……

像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没有丰富的课外阅读是不可能完成的。阅读经典名著并且勤于思考,善于勾连课文与名著中的相关情节,就可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无穷无尽的支撑素材,教学内容也相应变得丰富、充盈,课堂就体现出容量巨大、解析透彻、突破预设、随机生成等一系列特质。课文内容与课外经典融会贯通,可使学生在广阔的文学天地畅想、驰骋、遨游,获得丰厚的文学滋养,增强他们对文学阅读的兴趣,也为他们将来进入大学深造奠定坚实的学术研究基础。

语文教师的广泛阅读既要顾及自我提升与发展,又要顾及课堂教学内容的广博丰赡与新颖别致,更要顾及学生的未来发展与前途。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与死抓教参不放、精擅刷题的教师相比,喜欢阅读并且将阅读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的语文教师未必能迅速给学生带来实实在在的分数,但从长远来看,教师自身素养对学生的无形影响、课堂呈现的浓厚的文学氛围、课内知识与课外文学的相得益彰,无疑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带来无法低估的价值。

(作者单位:浙江桐乡市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教学科研教参名师
名师直播课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浅议"名师"
中小学教师为什么不热衷科研
小学教师胜任力及其提升策略研究
开发出自己的实用教参
论职校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
神秘的教参
名师读意林
教师、教参、教学之辩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