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静
摘要: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精神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就拥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譬如陕甘文化、巴蜀文化、浙闽文化等古文化群都熠熠生辉的传播着其独特的韵味。而文化生态则指的是人类在长期居住的场所积累形成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统一体,着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文化生态视角下思考问题,能够引导人们价值观的根本转向,推动其朝着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发展。但现如今,我国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弭,受互联网影响,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今非昔比,导致一些优秀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灭亡的问题。因此,本文将从文化生态视角下,具体探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文简称“非遗”)的保护问题,致力于为我国的非遗保护提供帮助,构建文化氛围浓厚的现代社会。
关键词:文化生态;非遗保护;探究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17-0035-02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而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记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将传统技艺发扬光大,不断向世人展示中华民族的伟大。但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以及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因此为保护非遗从文化生态视角下建言献策,使其能够更好的传承下去,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
1 目前非遗的现实处境
近几十年来,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多元文化发展日益昌盛。受工业文明发展的影响,传统文化生态已经被严重破坏,自第一次工业革命起,世界逐渐开始形成一个整体,各国家民族的文化开始交融,受到工业文明的侵蚀,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甚至灭绝。如同工业污染带来的环境问题一样,人类的文化生态平衡已然被打破,这是因为高速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的弊病,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导致人类宝贵的民族历史文化财产逐渐流失。其影响之大,对人类文明的意义已经远超经济增长带来的失衡问题[1]。
众所周知,文化作为政治经济在社会上的一定反映,具有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能力。而文化包括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抽象及具体的概念。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古人就有“天地与我并生”的思想,因此我国文化生态的发展早已成熟。但不可避免的是,在21世纪新科技革命的影响下,文化生态的脆弱性逐渐显现,导致其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生态受到破坏,科技与教育逐渐普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价值观念更新,长久以来的农耕文明正被逐渐抛弃。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大量的原生文化消失,就戏曲来说,遗失的戏剧品种就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可见当前申请非遗形式的严峻。因此我国需要大力加强对非遗的保护,力争让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福泽后世[2]。
2 非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2.1 重视程度较低
在时代潮流的影响下,人们大多执着于物质生活的享受,对于文化的认同感已经大大降低。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生产力获得了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推动着传统文化的灭亡,原生文化随着农村群落的消亡逐渐消失,老一辈人的不断离世,同时也带走了尘封的传统技艺。虽然近年来,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竭力保护非遗的发展,但由于社会情况短期难以改变,因此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在于传承者,普通民众,相关管理人员对非遗的重视程度较低,没能做出有效的配合,导致非遗保护工作难以开展,从而使得部分传统文化逐渐走向失传。
2.2 生存性较差
就当前发展情况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传承能力较弱,新一代传承人不愿意承担起传承传统技艺的责任,对于流传下来的传统技艺并不重视,并且受现实实际条件的影响,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较低,不同民族的文化迥异,民众并不买账,从而使得本土的非遗得不到发展的空间,影响了非遗的生存性。我国的幅员辽阔,拥有种类繁多的传统文化,但由于地域的限制,中原汉族人民的文化得到普遍认同,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对于当地文化环境的依赖程度较高,难以深入到全国发展。不仅如此,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过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但又因为文化的封闭与保守,导致其不能够进行大规模的传播,也就阻断了长期发展的可能。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也对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3]。
3 提高非遗保护力度的举措
3.1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对于非遗的保護工作来说,仅仅只靠民众自发的保护,完全不足以支撑非遗的传承。这就需要政府及时介入,加大资金与政策的扶持力度。非遗的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因此需要耗费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有关部门及时出台相关法律,切实保障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正在流失的传统文化及时止损,让非遗的保护工作得到法律程序的认可。
在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中,需要不断的完善保护工作制度,健全保护机制,对各管理部门之间实行明确的责任制,将非遗的保护工作进一步细化到个人身上,工作的绩效与个人直接挂钩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提高非遗保护工作的质量。
政府还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损坏的特定场所,特定文物给予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提供特殊的津贴保障,确保其能够依靠传承技艺谋生,从而解决阻断非遗代际传递的问题。积极推动非遗与当地旅游业的融合,将非遗作为特殊的景观景点进行宣传,下派人才管理人员进行配合支持,不仅能够推进非遗的有效传承,还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通过合理的循环机制,让非遗得到充分的保护[4]。
3.2 提高宣传教育力度
我国对于非遗的保护重视程度已经越来越高,但是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对待非遗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因此需要大力推进宣传教育,对人们进行非遗保护工作的讲解,加强人们对于非遗保护工作的认识,赢得群众的支持,让人们群众了解非遗对于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以及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之间的关联,激发其保护非遗的决心。
在进行对非遗的宣传工作中,需要进行大胆创新,摒弃落后的宣传方式,提高宣传内容的新颖度,根据具体的情况展开非遗活动,邀请民众参加,通过活动的方式让保护非遗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时还能够实现宣传传统文化的效果。提高非遗保护工作的质量。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借助微博,贴吧等网络媒体进行活动宣传,通过大数据的支撑了解人们的文化喜好,提高非遗的文化价值内涵。
3.3 应用信息平台建设
就当前发展趋势来看,将信息技术平台应用到非遗的保护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对非遗保护的传承与创新,信息平台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信息平台的帮助,可以加快新型文化生态环境的建设,建立传统文化保护机制,借助大众传媒独特的优势将非遗文化进行传播,扩大其影响力,增添其生命力。运用大数据的支撑,综合分析各地发展情况,及时将传统文化进行记录,便于对传统文化收集工作的开展,通过记录档案的形式,确保文化遗产不会轻易流失。
不仅如此,还要加大对人才的培育力度,积极将非遗建设人才投入到非遗的保护工作中,在文化生态视角下,对非遗进行整体的创新发展,通过创新型的制度,先进的理念,推进文化保护区的构建,确保能够有效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创新所需要的文化大环境,还需要有关部门的鼎力支持,积极推进非遗保护工作的现代化,助推非遗能够融入现代化产业,不仅在保护非遗的同时,还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让人们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非遗,学习传统文化。为现代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崭新的文化生态环境[5]。
4 总结
本文通过对在文化生态视域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保护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非遗保护的工作质量进行了具体的研析。当前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仍然存在问题,积极的推动其“回归”与“融合”是非遗保护工作的关键所在,切实阻断传统文化流失的问题,推动其与现代社会融合。通过政府的大力扶持与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以及非遗传承者的使命担当,共同助力非遗保护工作问题的切实解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生生不息的哺育中华大地。
参考文献
[1]王韵.文化生态视角下沧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J].山西青年,2020(5):92.
[2]林银焕.基于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传统聚落保护研究:以长泰珪塘非遗保护为例[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3):22-25+43.
[3]胡江平,王成科,宋晓宇.文化生态理论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生秩序研究:以左江流域花山壮拳为例[J].运动精品,2020(1):49-51.
[4]张楚楚.花鼓灯文化生态村与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37(6):19-21.
[5]陈雅萍.非遺文化生态保护中兴国山歌的传承探究[J].当代音乐,2020(2):85-87.
(责编:王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