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战勇
进入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迫切需要教育科研更好地探索规律、破解难题、引领创新。基于此,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对教育科研工作提出要求:“面向基层一线,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教育科研的实践性,以重大教育战略问题和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支撑引领教育改革发展。”立足教育教学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问题研究体系,将“问题”升华为“课题”,乃至“课程”,正是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教育科研中心做出的宝贵探索。
区域教育科研问题与分析
“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可以说是当前教育科研的问题所在。究其原因,一是教育科研出成果慢,其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这项工作急不得,需要研究者有坐冷板凳的功夫;二是教育科研研究成果运用具有延时性,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效果。所以在学校各项工作中,教育科研一般被归为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类别。
2018年,我们开始着手负责全区的课题研究工作,并按照市局要求,推进区属各学校开展微课题研究。布置任务后,收到273个微课题,但质量普遍不高,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标题不规范,“如何开展听课评课”“送别诗怎样教”,这类标题看上去一目了然,只是“问题”,远非“课题”。二是申报面窄,申报人员多集中在语文学科,音乐、美术等学科几乎是一片空白;申报者多为学校行政人员,一线教师较少。三是所提交的微课题研究切入点较大,申报人员还不大明白“微”为何物,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冷静的分析:其一,大部分教师对课题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存有畏难情绪,总觉得教育科研是专家、教授们的事情,自己作为中小学教师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做这些研究,人为地给自己设置屏障;其二,部分好学又想学的教师,苦于无从着手,得不到合适的指导,不知道具体怎么做。思想上的畏难加上行动上的迷茫,导致课题质量普遍低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幸福道路上来。” 作为课题研究的区域总负责人,笔者认为有必要从思想上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并在行动上给予具体的指导。基于此,我们开始构建“三位一体”区域问题研究体系,即“微问题—微课题—规划课题”研究体系,并于2017年10月在天心区全面铺开。
区域问题研究体系的构建
经过四年的探索,天心区已经初步构建起微问题研究、微课题研究、规划课题研究“三位一体”的问题研究体系。
构建模型,回应“怎么做”。简言之,即构建“微问题—微课题—规划课题”模型。微问题为最底端,规划课题为金字塔的顶端。也就是说,微问题研究是微课题研究的基础,微课题研究又是规划课题研究的基础,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
其中,微问题侧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问题。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学科核心内容,如引导学生经历公式的获得过程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经历认知冲突、有效形成概念或建立规律的物理问题等;二是学科核心素养,如数学学科中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语文学科中对学生进行文明得体的交流能力的培养等;三是教学关键问题,如化学学科中基于探究模式开展物理性质的教学等。问题确定后,再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征求教研组成员意见等方式进行论证。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发现问题—研读标准—提出问题”。以此对教学关键问题进行实践研究,探寻解决教学关键问题的科学、管用、普遍的策略和方式方法,形成可以操作、推广的成果。成果主要以微问题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报告内容包括问题、对策、案例三部分,按照“提出问题—形成对策—实践案例”的逻辑顺序构成。
微课题研究是微问题的升级版,由有价值的微问题提炼转化而来,主要由四部分组成:问题提出(为什么)—目標与内容(是什么)—研究过程(怎么做)—研究成效与成果(做得怎么样)。具体要求如下:微课题标题由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三部分组成;问题提出要结合学生、学校实际,阐述课题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目标既包括课题要促进学生哪些方面得到发展或提高的实践层面的要求,还包括课题要总结哪些规律性的方式方法、途径策略、模式等理论层面的要求;研究内容应紧扣课题标题写明从哪些方面落实研究;研究过程与研究内容对应,具体回答怎么做,包括为达到研究目标而准备采用的技术手段、具体步骤、研究分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在内的研究途径;研究成效与成果则与研究目标对应,具体回答做得怎么样,用具体的数据、个案说明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发展,以及形成的案例、方式方法、途径策略、模式范式等。
规划课题的要求更高,有具体的培训途径与方法,此处不做重点阐述。
建设队伍,走向“好好做”。构建了完整的“三位一体”研究体系、知道了研究如何进行后,最重要的事情是确定谁来研究。我们的做法是,一方面,创造机会让优秀的新青教师拔节成长;另一方面,利用全区课题立项与结题的常态研讨活动,打造稳定的问题研究团队。如李琼华老师作为片区问题研究负责人和区域问题研究的核心力量,多次主持全区微课题立项与结题活动,先后前往永州江华芙蓉学校、长沙县蓓蕾小学等进行市级规划课题指导工作,其科研能力与专业素养因深入问题研究而得到快速提升。她所在的龙湾小学,有5个区微课题成功结题并获区级一等奖,38项微课题与62项微问题在研,成功申报长沙市规划课题1项、长沙市重点资助规划课题1项、湖南省青年资助规划课题1项,该校现已成为天心区问题研究推广示范校。此外,我们还成立了韩美华教育科研名师工作室,从“课堂教学与反思策略”“学科课程综合化的策略”“教师成长关键事件的叙事研究”“学生学习评价策略的研究”以及“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策略的研究”等五个方面,积极开展问题研究。
制度护航,实现“我想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深知,问题研究要想走得更远,科学的制度保障是关键一环。四年来,我们先后出台了《天心区微课题管理办法》《天心区微课题研究方案评分细则》《天心区教育科学问题研究指导意见》《天心区教育科研工作区内专家库管理办法(试行)》等多个文件,让问题研究有章可循,有平台可以展示、推广。
其中,《天心区教育科学问题研究指导意见》指出怎么做,《天心区微课题结题评比方案》明确做得好的标准;《天心区教育科研工作区内专家库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了课题课程评审的具体事项,一方面让问题研究可以得到专家团队的系统指导,另一方面让专家团队成员劳有所得,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价值,以此调动积极性,保障活动持续性发展。
2021年3月,《长沙市天心区2021年公开招聘名优特教师(含学科教练)简章》显示,学科教师的招聘条件有:“主持过教育行政部门或所属的教研机构审批立项的教育课题研究结题并获地市级及以上奖励,或主持过教育行政部门或所属的教研机构审批立项的学科教学课题研究,结题并获区县级一等奖及以上。”这一规定大大激发了我区校聘教师问题研究的积极性,教师们申报立项的热情高涨,结题成果的质量也大幅度提高。“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越来越多的教师投入问题研究中,真正实现了“人人有问题研究,校校有课题研究”的美好愿景。今后,微课题、课程研究还将向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方面倾斜。
四年来,天心区通过推行“三位一体”问题研究,助力教师基本掌握了“微问题、微课题、规划课题”研究的基本流程,逐步开展适合自己需求与能力的不同类型问题研究,初步达成“人人可以开展问题研究”的目标,并形成了可操作、可推广的问题研究方式方法与机制。目前,我区教育科研已经初步实现了两个100%:100%学校与100%教师开展问题研究;获得两项全市第一:湖南省规划课题立项率第一与“长沙市友谊科研奖”系列第一。“三位一体”问题研究的相关成果,先后在长株潭教育科研成果展示活动和长沙市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推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态。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区域推
进‘三位一体问题研究机制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ND208785】
责任编辑: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