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圈:青少年社会化成长必由之路

2021-11-30 18:29刘春雪
教育家 2021年44期
关键词:圈内社交圈圈层

刘春雪

青少年社会化是从社会化中衍生出的概念,意指青少年通过与外部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内化社会规范、培养社会角色、完善人格发展,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交往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健康的社交有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与适应社会。近年来,随着网络社会的迅猛发展及其现代性的累积,青少年社交呈现出新的形式与特点,圈层社交就是其中之一,游戏圈、兽圈、娃圈、谷圈、盲盒圈……“00后”们总能想方设法做到“万物皆可圈”,并以其独特的规则、话术及活动方式,坦然面对外界那些好奇的目光审视。圈层社交背后青少年的心理狀态如何、怎样在当前“数字化生存”的人际图景下辩证看待青少年圈层社交、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如何给予积极有效的引导,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研究。

青少年圈层社交背后的心理表征

欢愉享受与现实疏离。青少年的心理图景与普通的成人世界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不同,圈层社交实则承载着他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共通的兴趣、同质的审美,是青少年社交圈层形成的心理基础,他们在这里释放压力,在热闹中寻求酣畅淋漓的快乐,获取精神上的愉悦与放松,即使“氪金”代价不菲也认为是物超所值。“虽然娃娃衣服的价格是我的十几倍,但它是我精神世界的寄托,也算是为自己的情感买单。”一娃圈爱好者如是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青少年热衷圈层社交是其精神世界空虚的折射。面对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对青少年意义世界的瓦解,大众传媒一味取悦于肤浅的娱乐消遣,缺乏对价值观的正确引领与深刻反思,造成部分青少年在精神上脱离主流价值走向,产生无意义感,从而沉迷于小圈内交往。

社会转型过程中,“00后”成为孤独成长的一代,他们的成长历程充斥着世俗化、现代化进程中过度追逐的工具理性,各种情谊都难逃冷酷竞争;缺乏必要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削弱了个体身处其中的存在感,他们有抱怨,有迷茫,有求而不得,也有渺小无助。这一切都强化了青少年对小圈子舒适度的依恋,圈子成为保护他们免受现实伤害的坚固铠甲。尽管这种打破时空限制的圈内情感陪伴可以缓解他们的焦虑状态,但是对于圈内社交的过分依恋极易导致青少年在圈外现实社会中的自我封闭以及人际交往的弱化与疏离。

自我危机与身份认同。自我认同是个体在社会关系中对自身归属的确定,自我认同危机则是对自我身份归属不确定性的一种过度焦虑。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觉醒迫切需要达成自我认同的和谐统一,而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的主体性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消解——社会遽变、价值分裂、关系背离等因素让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发生断裂与混乱,自我身份无所归属。圈层社交则有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以游戏圈为例,青少年玩家之间的共同游戏行为可以让他们在网络同辈中找到群体归属、加强身份认同,在彼此合作中不断认识与调整自我、明确社会角色规范、理解社会责任,而这些都是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必需内容。

个性呈现与价值观形塑。以兴趣为核心建构起来的圈层社交,迎合了青少年主观意志的表达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沉醉于独特话语体系和行为方式的创新,欣喜于自我价值的彰显,其个性化特点在圈内交往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即使圈外人表示无法理解或者提出质疑,圈内的年轻玩家大多也不屑对此进行过多解释。相反,他们将这种“特立独行”当作彰显自我的有力佐证。每个圈层都有它的价值内核,这是凝聚圈内成员的“黏合剂”,圈层则为形塑成员价值观提供场域,圈层亚文化也就此形成。群体内的和谐内聚往往带来群体间的陌生敌意,如果圈内的青少年只认同自身所属的圈层亚文化、拒绝与外部交流互动,就会加强圈层之间的壁垒,使他们偏离主流价值观,阻碍其社会化的实现。

青少年圈层社交的引导

圈层社交并非当下时代的独有产物,只不过数字化社会助推了其加速发展的态势并衍生出新的特征。作为现代性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特定心理图景,青少年圈层社交是我们必须正视并正确引导的客观存在。

不要轻易贴上负面标签。青少年圈层社交的双重特性让我们无法对其随意断言,它可以是为逃避而建构起来的脱离现实的虚拟城堡,也可以成为助推主流文化发展、达成自身社会化结果的重要依托,关键在于青少年如何去定义自己的人生与外部的社会,如何去呈现自身的价值。融入圈层是平等对话和规范引导的前提,家庭、学校、媒介等社会化主体要走进青少年社交圈层,深入其中,以共情的态度了解圈群亚文化,细致解读青少年所思所想,明确判断圈层背后是娱乐至死的狂欢、祛除焦虑孤独的防御,还是彰显个性的自我实现。兴趣爱好、审美情趣、情感归属等精神需求原本就是个性化和分众化的,要充分信任和尊重青少年的行为选择,因为在这个信息飞速流动的后喻文化时代,他们在某领域知识传递中必然会成为我们的师者;对于那些暗藏风险危机的圈层交往则需要坚决抵制与冷静对待,在理性引导中将青少年社会化进程中的障碍物转化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载体,避免一味地批评指责和粗暴干涉,那样不仅于事无补,甚至还可能适得其反。

要敢于走出舒适区。圈内事物的可预见性与确定性给人带来无比的舒适感和安全感,没有人愿意主动抛弃这些熟悉的感觉而去触及捉摸不定的圈外环境。如果青少年过于沉迷、依赖圈层,囿于自己的圈内小世界,拒绝与外部环境交往,那么这个社交圈层就会成为限制青少年社会化成长的桎梏。圈内外的社会文化与社会角色规范毕竟不是完全重叠一致的,过度封闭的圈层不仅会使青少年疏离现实世界,严重的还会导致其价值观失衡,背离社会化的本质。青年人不能只囿于做一只安定快乐的“圈内之蛙”,因为这个时代终究是属于他们的,需要他们支撑起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青少年社交“破圈”是向主流群体文化的靠拢,是打破那种给自己带来舒适感的自我封闭,而不是去摧毁自身所属的社交圈层。据调查显示,77.4%的受访青年认为应该勇于“破圈”、尝试多元文化,而表示“只想待在原有圈子里”的比例仅占17.3%,这表明年轻人原本就是充满朝气和活力、开放创新、善于接纳新生事物的群体,而他们密闭于圈内很可能是源于认知与行动的分离,就像人们常说的“知道是一回事,做是另外一回事”。为此,要增强青少年的意志力培养,激发其强烈的行为动机,使其成为弥合知行不一的助推器。

帮助青少年“破圈”,要培养青少年开放包容的思维品质。每一个迈出舒适区、主动拥抱外部世界的瞬间都是令人钦佩和赞叹的,青少年要敢于出圈、打破圈间隔阂,敢于承受成长带来的苦楚与不安。同时,要提升青少年现实社会交往能力,用不断增长的亲历成功经验和同辈伙伴的替代经历强化他们的人际交往效能,培养掌控外部社交环境的自信力。

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圈层社交的引导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社会多方力量的共同协作。要加强对网络平台空间尤其是娱乐社区的监管与治理,及时处理和惩戒网络不端行为;学校、新媒体平台及网信办可以共同建立舆论监督协调机制,网络平台在获取商业利益的同时也要担起营造健康网络环境的责任,要为营造良好的绿色舆论氛围给予技术支持,净化网络空间;提升教育者的媒介素养,利用新媒体技术及时关注青少年的思想动向,主动融入青少年社交圈层,努力成为学生媒体空间中的良师益友;要注意发掘青少年社交圈层中的意见领袖,发挥其引领作用,以此提升主流文化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中的话语权。同时,要充分发挥家庭、同辈等初级群体的社会化功能,尤其是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依托,为其价值观的建立与圈层间融合提供健康的土壤。

责任编辑:曹霁

猜你喜欢
圈内社交圈圈层
你不在
漫画哲理
新语
数字社交圈里的白酒“新消费”
新媒体时代圈层文化现象研究
望木星(太阳系最大行星)
“打针”
网络圈层如何赋能青年
“后浪”叠起,媒体如何引导圈层文化
理财书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