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泉
[摘 要] 文言文一直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畏学,教师难教,教学成效不理想。首先分析了当前中职语文文言文教学面临的困境,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教学成效的策略:“三轮”诵读,拾级而上;巧用微课,提高实效;模拟演绎,以“戏”激趣;讲解背景,加深理解。
[关 键 词] 中职文言文;学情特点;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1)44-0086-02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承载方式,也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文言文,有助于学生通过灵动的文字,追寻往哲先贤的足迹,领略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灿烂的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然而当前中职语文文言文教学却陷入了困境,学生经常会感到文章枯燥乏味、晦涩难懂,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普遍较低。文言文课堂教学犹如“一潭死水”,存在“老师教得辛苦,学生稀里糊涂”的情况。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实效,这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我们必须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勇于创新与突破,不断改进教学策略,进而让文言文教学“拨开云雾见青天”。
一、当前文言文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能力相对较差
中职学生在中学时代就不同程度存在畏学、厌学情绪,学习成绩不高,语文基础相对薄弱。他们阅读现代文尚且吃力,文言文更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能凭借先前已积累的文言文知识能通读一篇完整的文言文作品的学生寥寥无几。同时,编入教材的文言文作品通常有背诵的要求,这些学习上的重重障碍常常让学生望“文”生畏,止步不前,更难提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教师教法单一,创新手段不足
随着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工作的推进,为了能够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绝大部分中职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仍继续沿用传统课堂的灌输法和讲析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教法较为单一,创新意识与创新手段明显不足。
二、文言文教学策略具体实践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文言文教学如果不能让学生享有获得感、快乐感,就失去了教学的本源。面对当前文言文教与学的困境,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教学实践,以此来提升文言文教学成效。
(一)“三轮”诵读,拾级而上
诵读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不管是散文、诗歌,还是文言文教学都离不开诵读。张必锟先生曾在《把诵读放到文言文学习的首位上来》文章中指出:“正因为受益于诵读,所以我在此后三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格外重视学生的诵读习惯,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把诵读放在一切教学的首位。”
1.课前预习初步读。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因语文基础知识薄弱,而对文言文预习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更别提付诸行动。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设置一些相对浅显的问题,引导学生借助网络、工具书等资源清除字词障碍,自觉主动完成对文言文的基础朗读。
2.课上理解反复读。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必须让学生进行反复诵读,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语感,更好地理解文意。课上,在疏通文义、重点字词释义和示范朗读、指导诵读的基础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或自由诵读,或齐声朗读,或小组竞读,或指定学生范读,使学生读出节奏感,读懂文章的主旨。
3.课后巩固用心读。在课后复习和巩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诵读,让学生做到烂熟于心、熟读成诵,进而读出“温度”和“广度”,使其真正走进文言文,体悟语言的魅力,感悟人文内涵,领会文中所蕴含的情感美,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独有魅力的热爱。
(二)巧用微课,提高实效
心理学研究表明,采用视听元素结合的形式可以扩大工作记忆的信息处理容量并增强工作记忆效率。微课恰好就是这样一种可以容纳多种元素的教学方式。微课具有短小精悍、形象直观、移动学习、资源共享等特征,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微课的这些优势,对重要知识点配以适当的文本提示和精炼的同步解说,让学生通过具体直观的图文视频来理解抽象难懂的知识,既能拉近学生的时间与空间的距离感,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化“被动”为“主动”。同时,微课不受课堂的时空限制,学生在课后可以自主选择时间,利用平板、手机或电脑反复观看,直至学懂弄通。因此,将微课教学应用到文言文课堂,可以做到突出知识重点,有的放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实现学习个性化和学习效率最大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入微课前,必须认真分析文言课文内容和学情特点,注重系统的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巧用微课,发挥其优势为我所用,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和有效补充。
(三)模拟演绎,以“戏”激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课本剧演绎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本剧演绎法,就是通过比较直观的形象让学生再现文言文中的场景和意蕴,在演绎过程中,学生是演员,老师是导演。若想要表演好,学生必须要认真阅读文本,详细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分析艺术特色,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才能很好地去构思剧本以及运用恰当的表演技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反“客”为主,变被动为主动,一改以往心不在焉的学习状态,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打破传统文言文课堂上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局面。课本剧是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文言文的方式,因其表演的生动有趣,正好弥补了文言文的晦涩难懂,从而受到学生的由衷喜爱。与教师唱独角戏式的枯燥讲述相比,中职学生更愿意在语文课堂上参与表演,或者观看和欣赏其他学生的表演,从而深化对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理解。比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对话,文章生动呈现了两千多年前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讲授这篇课文,我们可以采用课本剧表演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加深对几个人物性格的理解。课前,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选定几名学生,分配好角色,指导学生通过网络等资源查阅相关资料,熟悉掌握课文的具体内容。课中,通过现场表演,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对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的性格特点有具体而深刻的印象。把课本剧表演运用于文言文教学中,以演促学,寓教于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潜能。较传统灌输式的课堂,其更具吸引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丰富文言文课堂教学内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合作学习、整体发展及反思,是提高文言文教学成效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讲解背景,加深理解
文言文教学中的背景介绍,是学生理解文章的前提。每一篇文言文都是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生的某一历史事件或故事。由于其距今年代较为久远,要让当代学生从中感悟那时之景,体会彼时之情,其难度不言而喻。因此,对于背景的学习和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将文章放在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写作时的情感下和其所发生的历史背景中,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本意和文章的内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背景讲解,要善于利用适当的背景介绍,在学生与课文之间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通过对背景知识的讲授,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激发学生进一步参与学习的兴趣,让其深切感受文中历史事件发生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从而加深对文章具体内容的感知与理解。比如,在讲授《鸿门宴》这篇课文时,如果不进行一定历史背景的介绍,直接进入“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会让学生产生“陌生感”和“割裂感”,进而影响学习成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的严苛刑罚、繁重徭役引入,通过对陈涉和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于芒砀山泽斩白蛇起义等历史背景的简要介绍,將学生逐步带入那段楚汉争霸的历史硝烟中,让学生了解“鸿门宴”的历史由来,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为后续课文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文言文教学一直都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我们要根据学情特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感受文言文学习乐趣的同时,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深入理解文言文所蕴含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从而不断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仁.课本剧表演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2010(10):224-225.
[2]朱艳.浅谈微课在中职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2020(1):110-111.
[3]苏晶磊.浅析中职语文文言文教学现状及相应对策[J].高考,2018(10):274.
[4]徐艳.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职文言文诵读教学探究[J].基础教育,2020(4):87-88.
[5]马晓云.背景介绍,渗入课堂的“重头戏”:浅谈背景介绍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新课程(中),2014(10):70-71.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