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发展与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

2021-11-30 00:52时昱余鸿飞
大学教育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性别平等教育公平城市化

时昱 余鸿飞

摘要: 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事关教育公平与性别平等,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通过分析“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2015)”数据与相关地级市经济发展指标发现:相较于女性而言,男性更可能进入更高水平的大学就读。同时,教育获得的性别平等程度与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教育投入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经济水平的发展以及地区教育财政的增长,男性和女性的教育获得不平等状况会逐渐缩小。这些发现验证了现代化理论,即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先赋性因素对平等的作用在减小;加快城市化进程,特别是提升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同时推动经济发展,加大地方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等,可以有效提升地区整体教育资源状况,进而缩小教育资源拥有的性别差异。以上结论有助于理解中国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及其形成机制,对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投入;教育获得;性别平等;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21)06-0028-13

教育获得的性别平等一直是社会分层和性别研究领域最为关心的议题之一[1-2]。教育是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在对几乎所有完成工业化或者正在工业化的国家进行数据分析时,都会发现对“谁走在最前面”这一问题的最好回答就是“那些获得教育的人”[3]。因此,教育获得尤其是高等教育获得不仅对社会分层的最终结果有着重要影响,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性别平等的重要指标之一。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教育公平和性别平等,且就提升女性的教育获得制定了多项专项计划并提供了大量社会支持。可以说,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对教育发展的重视,我国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不平等程度也在持续下降[4]。同时,伴随着家庭经济收入的增加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上升,最终合力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平等化趋势[5]。

但现实也表明,这种平等化趋势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状况已经消除。有研究指出,虽然男女两性之間的高等教育机会差距在总体上表现出快速递减的趋势,但在女性群体中仍然有较大比例接受的是低层次的高等教育[6]。同时,教育获得与地区性因素有关,越是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机会分配中的城乡差距越大,大学本科教育中的城乡差距大于大学专科教育[7]。因此,通过使用“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2015)”的数据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6)》中有关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指标,在控制相关变量的基础上,期望考察区域发展因素也即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区教育投入对教育获得的性别平等的影响,并展示出个体如何在宏观层面被时代发展所嵌入。

一、文献回顾

性别不平等是现代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无论是在经济学还是在社会学领域,都有对男性与女性之间在教育、就业、收入等方面的差异及其变化过程的分析。总体来看,自二战以来,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都在逐渐缩小,性别平等化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趋势[1-2]。这种变化与经济发展、教育扩张等社会趋势密切相关[8]。从经济发展等宏观因素层面考察教育获得性别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同时也符合现代化理论视角,即随着工业化进程以及经济增长,性别不平等将逐渐下降,经济发展会降低人的先赋性因素(如性别)的影响作用,而扩大自获因素对个人地位获得的影响[3]。因此,可以说,在现代化理论的框架下,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实则是因为男性与女性获得资源的差异,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会减少这种差异。

具体而言,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导致教育普及和教育扩张的步伐逐渐加快,也就是教育资源的总量得以扩大,这样的变化有利于女性受教育机会的增加[9]。同时,经济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居民文化观念从传统转变为现代。父权制观念逐渐式微,男女平等意识逐渐兴起,女性逐渐能够获得原本只有男性能够拥有的地位与资源,逐渐缩小与男性差距[10-12]。尽管从总体上来看,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会带来教育获得的性别平等化,但是教育获得的性别平等化程度会存在群体性差异。通过对既有研究的分析,我们发现:一是农村户口居民的性别不平等程度高于非农户口居民[13],中国的经济改革增加了子女教育的机会成本,在现代性水平低的农村落后地区,家庭更加倾向让女儿尽早参加工作,而不是继续上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不平等[14];二是父亲职业地位指数(ISEI)和父母受教育程度越低的群体,其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不平等越严重,相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性别不平等的程度越小[5];三是兄弟姐妹人数越多,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越严重[15]。事实上,城乡、父母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结构对教育获得的影响,皆是因为现代化程度不同造成资源分配的差异。当前,中国城市地区居民的收入显著高于农村地区,如202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 83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 131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56[16],这种情况下,城市居民对子女的教育投资要高于农村居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子女的教育也会更加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也更高[17],期望差距也会引起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差距;已有研究还表明,现代化水平与生育率下降之间也存在着必然联系,现代化社会的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家庭人口规模逐渐减小[18],子女数量越少,家庭教育投资时就会更少考虑性别因素,从而女性也能获得与男性相同的教育资源投入。

除此之外,有研究还意识到在研究教育投入、教育获得时要关注地区发展带来的影响。自1985年财政制度改革之后,地方政府越来越多地承担着基础教育的财政支出[14],教育支出会影响到地区个体的教育获得质量,并且随着地区经济资源分配不平等的加剧,教育机会的不均衡分布也会随之恶化[19],而早期阶段是否获得优质教育对后续教育获得有着决定性的影响[20]。而另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也造成了农村小学数量的锐减,而城市小学数量几乎不变,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21]。

综上所述,教育获得是一种资源获得,现代化程度高的群体会获得更多的资源投入,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会减小男性与女性在教育获得方面的差距。同时,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同样会造成教育资源的配置差异。但目前有关地区经济发展与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关系的研究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一是在城乡二元论的视角下将中国社会分为城市和乡村,这种视角将中国的城市视为铁板一块没有差异,农村也没有不同,从而忽略了地区性的整体差异。实际情况是,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地区差异都非常巨大。例如2020年浙江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 699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 930元;2020年黑龙江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 115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 168[22-23]。二是有关地区性的宏观因素会影响到地区整体的教育资源配置,但是尚缺乏探讨宏观因素影响个体层面上男性与女性的教育获得可能性的机制分析。因此,在传统研究基础上,需要进一步考察地区发展的关键指标对教育获得的性别平等产生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与假设

本研究旨在考察中国地区发展对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平等状况的影响,特别强调城市化水平对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的调节效应。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城镇人口占比63.89%[24]。城镇人口比重是衡量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指标。从这一指标来看,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截至2020年底,我國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5.4%[25]。城镇人口比重与户籍人口城市化率两个指标的结果存在区别,根源是以居住地还是以户籍作为判断标准。高等教育更与户籍制度紧密相关,这是因为自1952年我国建立高考制度以来,户籍制度就与高考制度处于密切联系的状态。1977年10月6日《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的颁布被视为高考制度与户籍制度相结合的标志,高考报名只能在考生的户籍所在地,考生在非户籍所在地是没有资格参加高考的[26]。基于此,本文在研究地区城市化水平对教育获得性别平等状况的影响时,采用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作为城市化水平的测量指标,这一指标更能真实反映地区教育资源分配状况、个体获取教育资源可能性以及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减小,城市化水平越低的地区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程度越高。

承接上述研究假设,本文不仅关注城市化水平与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平等之间的关系,也关注地区经济发展与地区教育投入是否会影响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平等状况。教育不仅仅是社会学关注的问题,也是西方经济学中时常讨论的问题。根据Nee市场转型理论[27],在经济改革期间,市场逐渐取代国家官僚机构重新分配盈余。由于市场建立了生产者与再分配者之间的联系,奖励生产活动不再依靠政治忠诚度,而教育则是人类生产活动的最好指标之一,向市场经济的过渡由此可能会产生更高的教育回报。Chiswick基本上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虽然他没有明确回报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28],但Chiswick预测“回报率很可能与产出的长期增长率正相关”,可以说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经济增长”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增加,更是经济结构的转型及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改善和提高[29]。经济越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越高,继而导致教育扩张。基于此,本文进一步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减小,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其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程度越低。

前文文献回顾部分已经表明我国的教育发展依赖于地方的财政支持,地方教育财政支出的不均衡会带来教育发展的不均衡[19]。基于此,本文提出:

假设3: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随着地区教育投入的增长而减小,教育投入越高的地区其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程度越低。

本文将依次分析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平等状况是否受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区教育投入的影响。

三、数据、变量及方法

(一)数据

本文的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2015)”在全国12所高校开展的调查数据,样本量为11 039人。在该调查数据的基础之上,我们将其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6)》的经济数据进行匹配,追踪调查数据与城市统计数据都是于2015年开展实施完成。匹配的标准是各位调查对象上高中时候所在的城市,最终合并成了一个包括个体和地级市层次的两层截面数据。在剔除无法判断性别的样本及删除缺失值后,剩余样本量为8 194人,其中男性4 029人,女性4 165人,女性样本较男性多136人。在重点大学的学生中男性的比例高于女性近14个百分点,在普通本科大学中,女性的比例高于男性21个百分点,专科学校的学生中女性的比例也比男性高近21个百分点。总体上来看,在本次调查中,重点大学男生比例高于女性,在普通本科及专科学校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最终的数据结果如表1所示。

(二)变量与测量

1.因变量:教育获得

本文的因变量是高等教育获得,主要指标是被调查对象所在的高校类型,共分为3种,包括重点大学、普通本科以及专科学校(1-专科学校,2-普通本科,3-重点大学),其中重点大学属于“985”高校及“211”高校。

2.解释变量

性别。本研究主要目的是考察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平等状况,因此,这是本文的核心自变量。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其转化成一个虚拟变量,也即是否是女性(1-女性,0-男性)。

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是以被调查对象高考前所在城市2015年市区户籍人口与全市户籍人口的比值来表示。这一指标符合本文研究设计部分对“城市化”的含义。

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将其具体化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万元)”,用被调查对象高考前所在城市2015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该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

地区教育投入。本文将其具体化为“人均教育财政支出(千元)”。由于中国的城市发展差异大,仅仅通过总数不足以反映该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教育支出力度,本文采用该城市2015年地方财政的教育支出与总人口比值综合考察财政对教育的扶持力度。

3.控制变量

其他与高等教育获得有关的个人特征包括高中类型(1-省重点高中,2-市重点高中,3-县、区重点高中,4-非重点高中)、考大学当年居住地(1-农村,2-乡镇,3-县城或县级市,4-城市①)、是否有留守儿童经历(1-是,2-否)、考大学时户口(1-非农户口,2-农业户口)、父亲受教育水平、母亲受教育水平(1-未接受过正式教育,2-小学,3-初中,4-高中,5-技校/职高/中专,6-高职/大学专科,7-本科,8-硕士/博士研究生)、父母月收入以及家中的兄弟、姐妹数目。

(三)分析模型和方法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涉及中国12所高校。由于中国高校学生地区分布广泛,不同城市的人口结构状况、教育管理制度以及其他地区宏观因素存在很大差异,为减少地区性其他宏观因素的影响,且基于本文因变量为定序变量,所以本文利用Multilevel Ordinal Logit Model来估计教育获得的性别平等。该模型旨在考察男性和女性教育获得随地区特征变化而有所差距,特别是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程度的变化。本文使用Multilevel Ordinal Logit Model时,数据是两层结构,第一层为个体被调查者,第二层为个体所在的城市,个体嵌套于所在的城市。模型的表达式如下:

该式中所有变量都有两个下标,其中i是个体的下标,j是城市的下标。yij是本文的因变量,表示第j个城市的第i个人所在的大学类别。xij是本文的自变量,表示第j个城市的第i个人的性别,τr表示达到并包括类别r的累积概率,mij是本文可能存在的其他影响变量(包括户籍、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父母的收入水平、兄弟姐妹数量、留守儿童经历以及高中类型),ej是Multilevel Ordinal Logit Model与普通的Ordinal Logit Model最大区分点,它是指随不同城市变化的截距项。

四、分析结果

(一)城市化水平与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平等

根据假设1,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程度会减小,这一假设在表2中得到了验证。在表2中,模型1仅仅加入了女性这一关键性变量,女性变量前的系数为-0.555,且显著性水平为0.001,这表明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女性确实比男性在进入好大学的可能性上存在劣势,女性进入好大学的几率是男性的57.41%(=e-0.555)。本文所关注的并不仅仅是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更关注这种不平等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在探讨地区性发展对地区中个体教育获得的影响,所以在模型1的基础之上,我们将城市化水平这一因素放入了模型之中,也即模型2,先验证城市化水平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模型2的结果显示,城市化水平前的系数为1.102,但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意味着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城市化水平总体上不会对个体教育获得有显著影响。

在模型2的基础之上,为了探讨城市化水平对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平等的影响,我们在模型3中添加了女性与城市化水平的交互项,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城市化水平为0时,女性进入重点大学的几率是男性的47.05%(=e-0.754)。但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地减少。具体而言,模型3中城市化水平的主效应并不显著,这表明控制了其他因素后,城市化水平对男性的教育获得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城市化水平与女性的交互项系数为0.493,且通过0.05的水平检验,这表明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个单位,女性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几率会增加63.72%(=e0.493-1)。这一结果验证了我们提出的假设1,即城市化水平造成男性和女性在教育获得上存在差距,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获得的不平等程度在逐渐减小。

图1更加直观地反映出男性与女性进入专科学校、重点大学的概率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女性进入专科学校的概率始终是高于男性,但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男性与女性进入专科学习的概率都在减少,且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距在减小。另外,男性进入重点大学的概率始终是高于女性,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男性与女性进入重点大学的概率都在增加,且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距在减小。这表明,当家庭、户籍以及高中等因素得到控制后,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会减弱地区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状况。这些结论满足现代化理论的观点,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发展,农业户籍人口比重逐渐减小,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原本在农村地区的儿童能够享受到城市的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整体的提高会增加对女性教育的投资,从而缩小性别差异。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极大地影响着教育的不公平,地区在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实际上也近似地反映着整个国家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过程[28]。以此,我们可以从2015年中国的区域差异中窥测出40年来我国教育获得性别平等状况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城市化水平极具发展的近20年来中国教育不平等的趋势。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认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中国教育领域的性别平等化。

(二)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平等

城市化水平反映的是地区城乡融合或者是擁有城市资源占比的程度,但地区的发展不仅仅要考虑城乡资源分配的问题,还要考虑城市的经济发展以及整体资源拥有量问题。本部分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来探讨其与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平等之间的关系。

图2直观地反映出被调查对象进入专科学校、重点大学的概率与高考前所在城市的人均GDP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地区人均GDP低于12万元时,女性进入专科学校的概率比男性高,但随着所在城市人均GDP的增长,女性进入专科学校的概率逐渐接近男性,最终男性和女性进入专科学校的概率相同。当所在城市人均GDP低于15万元时,男性进入重点大学的概率比女性高,但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差距逐渐缩小,最终男性与女性进入重点大学的概率相等。

在表3中,模型4仅仅考察了性别因素对高等教育获得的影响,这一结果在上一部分已经叙述。模型5在模型4的基础之上,加入了人均GDP这一关键变量。模型5中,变量人均GDP的系数为0.237,显著性水平为0.001,这说明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显著影响该地区学生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结果,人均GDP每增加1万元,该地区学生进入重点大学的几率会增加26.74%(=e0.237-1)。在模型5的基础之上,我们添加了性别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交互项。根据模型6,女性变量前的系数为-0.801,显著性水平为0.001。这意味着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人均GDP为0时,女性进入重点大学的几率是男性的44.89%(=e-0.801)。人均GDP变量前的系数为0.213,显著性水平为0.001,说明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前提下人均GDP每增加1万元,男性进入重点大学的几率将增加23.73%(=e0.213-1)。女性与人均GDP的交互项系数为0.045,显著性水平为0.01,表明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女性与男性的差距将会减少。具体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均GDP每增加1万元,女性进入重点大学的几率将增加29.43%(=e0.213+0.045-1)。人均GDP的增长对女性的正向影响作用高于男性。该结果验证了前文提出的假设2,即随着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女性与男性之间的教育获得差距会不断缩小。该结果符合现代化理论:人均GDP越高,表明所在地区越发达,人的先赋性因素(如性别)的影响作用越小。这是因为,一方面经济发展会带来政府与家庭部门收入的提高,女性获得的教育资源也会随之增加;另一方面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居民性别平等意识越强,女性受教育权利也更有可能被重视。

(三)地区教育财政支出与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平等

上述分析表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获得之间存在着显著影响,但是人均GDP反映的是一个地区的综合水平,与学生教育获得直接相关的是地区的财政支出,尤其是地区的教育财政支出。本部分探讨地区教育财政支出与教育获得的性别平等之间的关系。

图3显示,男性与女性进入专科学校的概率曲线是相交的,当被调查对象所在城市人均教育财政支出低于5880元左右时,女性进入专科学校的概率是高于男性的,但是当所在城市人均教育财政支出高于5880元左右时,男性进入专科学校的概率会比女性高。男性与女性进入重点大学的概率曲线也呈现这种特点,女性进入重点大学的概率开始低于男性,随着城市人均教育财政支出的增长,其概率最终会超过男性。

表4检验了地区教育投入对地区学生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结果显示,地区教育投入对个体教育获得以及性别平等状况存在显著影响。模型7仅考察性别因素对高等教育获得的影响,这一结果在上文已叙述,与模型1和模型4结果一致。模型8表明,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人均获得教育财政支出数额每增加1千元,该地区学生通过高考进入重点大学的几率将会增加43.62%(=e0.362-1)。模型9中,在添加了女性和人均教育财政支出的交互项后,人均教育财政支出变量的系数为0.284,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地方人均教育财政支出对于男性而言并没有显著影响。但是交互项系数为正,且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意味着随着人均教育财政支出的增加,女性进入重点大学的可能性会不断提高,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地缩小。具体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均教育财政支出数额每增加1千元,女性进入重点大学的几率会增加14.57%(=e0.136-1),假设3得到了验证,也即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状况会随着地区教育投入的增长而减小,教育投入越高的地区其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程度越低。这一结果不仅证实了已有研究认为教育资源投入存在地区不均衡的问题,更表明随着地区教育资源的不断投入,女性获得教育资源的可能性会增加,最终与男性在教育获得方面的差距会逐渐缩小。教育投入反映的是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所以个人在教育上取得的成就与地区发展存在着紧密联系。因此,解决好地方发展面临的其他问题对解决教育的性别不平等问题有着重要作用。

五、讨论与建议

(一)分析与讨论

本文使用“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2015)”数据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6)》中有关地级市的经济数据,探讨了中国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平等现状,以及检验了相关因素对其影响的可能。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一是我国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状况有所缓解,但依然存在,尤其是女性在高等教育获得中相较于男性仍然存在较大劣势。已有研究在探讨教育不平等时较多关注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平等状况,仅仅以教育获得年限为标准来判断教育不平等趋势下降不是十分准确。事实上,男性与女性在上大学的类型和质量上依然存在较大差异。

二是城市化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区教育财政投入都会对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状况有调节作用。一方面,随着工业化进程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引发教育扩张浪潮,教育资源的增加最终使得女性的劣势地位得到改善,从而促进男女之间的教育获得的平等化;另一方面,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使得地方政府有更多的资源和能力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意味着地区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父权制观念的式微,男女平等意识的兴起,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在教育投入时更不容易出现性别歧视现象。

根据以上分析发现,本研究认为现代化理论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具有启发意义。从中国整体的情况来看,自1999年实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以来,女性和男性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差距在逐渐缩小,这与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相吻合。从地区角度来看,如果以就读高校类型作为教育获得的指标,那么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机会性别平等状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一定程度受区域发展水平差异、城市化进程差异以及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支出差异所影响。对于东部地区而言,其经济发展水平高,地方政府能够获得稳定的财政收入,从而对地方教育的支出力度會更大,同时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带来城乡融合发展使得农村地区居民能够享受城市地区优质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投入的增加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展会减小教育获得资源的性别差异。

(二)建议与对策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可以从区域发展角度出发看待我国居民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平等化差异。根据本文的分析结果,高等教育的性别不平等状况不仅仅受家庭、学校等结构性因素和性别角色观念等文化性因素影响,而且与地区发展差距有着紧密联系;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居民家庭收入、学校教育资源分布状况,这是影响教育不平等的更为隐蔽的因素。为改善中国目前教育方面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状况,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地方应加快城市化进程,特别是提升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尽管每年我国的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呈现出1个单位的增长趋势,但是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滞后于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户籍直接关系到地区学生享受到的资源,无论是在硬件设施、软件设施以及师资等方面,城市学校都要高于农村学校,特别是在就近入学等教育政策的影响下,农村户籍的学生更可能在农村学校就读。推动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能够帮助农村的学生享受到城市的教育资源,从而缓解农村因教育资源相对缺乏造成的性别不平等。

二是地方政府应加快经济建设,并加大地区教育财政支持力度。地区教育财政支出状况直接影响到所在地区学生所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而地方教育财政支出又与地方经济发展建设息息相关。经济发达地区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会大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有更大的能力支持地方教育事业发展。教育不仅仅是家庭、学校两方面的任务,地方政府在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地区整体教育资源投入的上升使得家庭和学校在进行教育决策时较少地考虑性别因素,教育获得性别不平等程度会逐渐减弱。本文的研究结论也表明,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教育财政支出高的城市,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程度越弱。

参考文献

[1] Jacobs,J.Gender Inequality and Higher Education

[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96(22):153-185.

[2] Buchmann,C.,DiPrete,T.& McDaniel,A.Gender Inequalities in Education[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008(34):319-337.

[3] Treiman,Donald J.Industrialization and Stratification.Social Stratification:Research and Theory for the 1970s[M].Edward Laumann.Indianapolis,IN:Bobbs-Meril,1970.

[4] Bauer,J.,Feng,W.,Riley,N.E.,&Xiaohua,Z.Gender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Education and Employment[J].Modern China,1992(03):333-370.

[5] 吴愈晓.中国城乡居民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研究[J].社会,2012(04):112-137.

[6] 方长春.从GPI看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性别差异[J].妇女研究论丛,2009(01):19-25.

[7] 李春玲.教育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家庭背景对男性和女性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J].妇女研究论丛,2009(01):14-18.

[8] Reskin,B.Including Mechanisms in Our Models of Ascriptive Inequality:2002 Presidential Addres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003(01):1-21.

[9] Michael Hout& Thomas A.DiPrete.What We Have Learned:RC28s Contributions to Knowledge about Social Stratification[J].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2006(01):1-20.

[10] Goldin,Claudia.Understanding the Gender Gap:An Economic History of American Wome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11] Bianchi,Suzanne M.“Changing Economic Roles of Women and Men.”In State of the Union:American in the 1990s[M];Volume One:Economic Trends,edited by Reynolds Farley.New York:Rusel Sage Foundation.1995.

[12] Coter,David A.,Joan M.Hermsen,and Reeve Vanneman.Gender Inequality at Work[M].Washington.DC: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2004.

[13] 許琪.男女教育的平等化趋势及其在家庭间的异质性[J].青年研究,2015(05):59-68+95-96.

[14] Hannum,E.Market Transition,Educational Disparities,and Family Strategies in Rural China:New Evidence on Gender Stra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J].Demography,2005(02):275-299.

[15] 叶华,吴晓刚.生育率下降与中国男女教育的平等化趋势[J].社会学研究,2011(05):153-177+245.

[16]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1-02-28)[2021-05-19].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2/t20210227_1814154.html.

[17] 王甫勤,时怡雯.家庭背景、教育期望与大学教育获得——基于上海市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社会,2014(01):175-195.

[18] 王跃生.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分析——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J].中国社会科学,2013(12):60-77+205-206.

[19] 赖德胜,郑勤华.当代中国的城市化与教育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27-35.

[20] 吴愈晓.教育分流体制与中国的教育分层(1978-2008)[J].社会学研究,2013(04):179-202+245-246.

[21] 张政.基于新型城镇化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研究[J].西部变革,2016(16):194.

[22] 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2020年全国及各省(市、区)农村居民收入及增幅[EB/OL].(2021-03-01)[2021-05-19].http://snzd.stats.gov.cn/index.aspx?menuid=3&type=articleinfo&lanmuid=13&infoid=3929&language=cn.

[23] 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2020年全国及各省(市、区)城镇居民收入及增幅[EB/OL].(2021-03-01)[2021-05-19].http://snzd.stats.gov.cn/index.aspx?menuid=3&type=articleinfo&lanmuid=13&infoid=3928&language=cn.

[24] 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EB/OL].(2021-05-11)[2021-05-19].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5/t20210510_1817176.html.

[25] 光明网.去年底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4%[EB/OL].(2021-05-10)[2021-05-19].https://www.baidu.com/link?url=0W3a75ZKpK3xMxQGcVWXHhmBD2foz6j-Z0KXnWCuZwQZbaQIQOuZeaXJNW7XxkaxL49rY1HYg86TSVQpRfDB1BU8Iyryz_CnD1B0gI1Kl0i&wd=&eqid=9dfb8dd00000040f000000046141d2ef.

[26] 于忠海,杨晨.户籍制度影响下的高考政策与教育公平[J].教育探索,2014(03):6-7.

[27] Nee,V.A Theory of Market Transition:From Redistribution to Markets in State Socialism[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9(05):663-681.

[28] Chiswick,Barry.Earnings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1(01):21-39.

[29] 贺光烨,吴晓刚.市场化、经济发展与中国城市中的性别收入不平等[J].社会学研究,2015(01):140-165+245.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Gender Differences of Higher Education Access: A Survey Study of Twelve Chinese Universities

SHI Yu   YU Hong-fei

Abstract: Gender differences in higher education are related to educational equity and gender equality, and it have increasingly become a hot topic of social concern. By analyzing the data from the Panel Study of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PSCUS2015) and rela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icators of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t is found that male students are more likely to enter higher-level universities than female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the degree of gender equality in educ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factors such as urbaniz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regional education investment. The improvement in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level, and the growth of regional education finance would gradually shrink the gender inequality in education. These findings validate the modernization theory, that is, as the level of modernization increases, the role of pre-determinative factors on equality reduces. The speeding up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especially increasing the urbanization rate of the registered population,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local financial support for educa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the region, thereby it reduces the gender gap in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e above conclusions are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problem of gender inequality in education in China and its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have certain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for policy formulation to promote educational equity.

Key words: educational equity; educational investment; education access; gender equality; urbaniz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責任编辑  李震声)

收稿日期:2021-06-07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大学生社会政治认同测量与影响因素研究”(20BSH026)。

作者简介:时昱(1984-),女,江苏连云港人,社会学博士,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思政教育、青年社会学研究;余鸿飞,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南京,210023。

猜你喜欢
性别平等教育公平城市化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中国妇女发展与性别平等问题分析
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双性同体意象及其嬗变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从伊甸园故事看男女性别和身体的处境
欧内斯特·卡伦巴赫生态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和性别平等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