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世友
【摘要】数字技术不断更替,媒介形式不断更新,移动互联网广播应运而生。它是广播的移动互联网化,也是移动互联网化的广播,其呈现为三大外在发展形式,即传统广播与网络广播的转型、移动电台的新生以及对社交软件、音乐应用和语音程序的寄托。而在其内在表现的特征中,强交互化、强社交化、融媒化、个性化特点突出。本文从移动互联网广播的外在表现与发展现状、内在本质特性及形成原因等方面分析论述了移动互联网广播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 移动互联网 广播 在线电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2019年,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在全球商用的展开再次催化了传统媒体的升级变革。在网络科技高度进步的今天,广播早已由一根导线连接的大喇叭衍生出各种可以移动在线收听的智能语音终端。随着新媒体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移动互联网广播也顺势发力,成为广播收听领域的中流砥柱。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广播不仅在听众增幅上超越了普通车载和传统收听形式,而且收听人群活跃度高、依附性强,①堪称当下最具潜力的新一代广播收听方式。
一、移動互联网广播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发展现状
在新技术的驱动下,全方位、宽领域、立体化的信息传播格局成为媒体发展的主流,移动互联网广播也构建起其独特的“泛媒体”传播矩阵。
(一)固有广播形式的移动互联网转型
1.广播的移动程序建设
面对移动互联网的风潮,广播纷纷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搭建自己的移动客户端。借助于中国广播联盟的优势,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牵头聚合起全国各级广播频率,创办了“中国广播”移动应用程序,组建了“中国广播云平台”资源共享与服务定制系统,不但推进了台与台之间的互联互通,使广播新闻采编流程得以优化,而且依托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智能检索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全域数据的精细统计和专业研判。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后,2020年3月5日云听移动客户端上线。除了收录国内传统广播资源,它还将总台的优质视频资源以音频化形式呈现,大力加强内容引入和节目自产,化身为集“听广播”“听电视” “听精品”于一体的综合性声音聚合分发平台。
2.纯网络电台的移动化演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众多纯网络电台成为一代网友的经典记忆。在纯网络电台的移动化演进过程中,腾讯公司的QQ之声成为了“企鹅FM”,豆瓣网建立了“豆瓣FM”移动应用程序,依托于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广播网的网络电台——银河台为中国广播、 云听客户端的诞生积累了经验。另外,一些如萤火虫电台等则被其他的移动广播平台收购,更多的则如猫扑电台一样,在面向移动互联网转型失败以后直接关停。
(二)原生移动互联网电台软件的兴起
以独立姿态存在的原生移动互联网电台软件的兴起,是目前移动互联网广播的中坚力量,主要表现为如下两种形式。
1.商业公司开发的专业移动电台
近几年,喜马拉雅、荔枝(原荔枝FM)、蜻蜓FM、凤凰FM、心理FM、懒人听书和得到等由商业公司开发的专业移动电台软件井喷式涌现。它们背靠雄厚的资本、前沿技术和成熟经验,虽然互相竞争和借鉴,但是仍然保持着各自的优势特色,建立起稳定的目标定位,增强了品牌抗风险能力,如喜马拉雅和蜻蜓FM致力于内容聚合,荔枝主打用户生产内容(UGC),凤凰FM专攻新闻节目,得到则钻研知识和内容服务等。
专业移动电台出现后,我国在线音频听众数量便节节攀升,平均增长率曾一度高达30%。②经过一番角逐,喜马拉雅、荔枝和蜻蜓FM优势渐显,占据了全国移动互联网广播集团的三大头部地位,月活听众量稳步上升至千万级别以上。③如今,摒弃“FM”概念的荔枝开始专注语音直播,深耕用户生产内容,甚至开通播客学院培养自用人才,打造外部群体闭环价值生态圈;蜻蜓FM则进一步拓宽自身规模,布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全场景收听模式。
2.个人或民间团体运营的草根移动电台
不同于商业移动电台的盛极一时,另外一种由个人或民间团体运营的草根移动广播软件则略显平淡,其参与人员大多来自高校和媒体单位。
它们放送的一般是以音乐为主的互联网音频内容,相对规范的电台会外请或选拔NJ(Net Jockey,即网络电台播音员)进行直播互动。所有节目基本上都不涉及严肃的政治话题,比较轻松娱乐化,尽管有的制作水平并不符合基本的专业要求,但是却以免费纯净无打扰、空间内存占用小以及光怪陆离、风格迥异的特点吸引部分听众。
不过,受到专业移动电台的挤压,这类移动互联网广播软件一直都相当小众,很多已经不再更新,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与其他应用结合而来的移动收听功能
移动互联网广播成长到现在,单独的收听软件或许不能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抑或有关行业祈望分享移动收听市场的“蛋糕”,广播作为一种特殊的“功能”开始在其他移动应用程序中出现。
互联网发展早期,新浪微博与传统广播就已进行合作,推出微电台业务,引导听众通过关注官方账号收听节目,标志着“粉丝广播”在社交平台中正式诞生。虽然许多网络广播相继入驻,微电台也面向移动终端努力改版,但是却未能挽救其逐渐衰落的命运。2010年,现象级移动互联网社交软件——微信亮相,才再次将这一广播模式拉回到人们的视野。它不仅主打语音聊天,还首创了广受好评的公众平台功能,更研发出独特的小程序板块,为广播的传播夯实了基础。
当前众多移动音乐软件也添加了所谓的“电台收音”功能。可是,其中绝大部分附生电台内容几乎都是一些按照不同关键字被多次分类的歌曲集和被贴上了各种标签的歌单,在狭义上完全不能够算作广播节目,不过在广义上仍然可以当作广播来考察。
当然,个别应用程序表现得相对出色,越来越接近专业的移动电台软件。如网易云音乐的“主播电台”,形成了一个“专业生产内容+用户生产内容+专业用户生产内容”(“PGC+UGC+PUGC”)的多渠道广播生产结构。
二、移动互联网广播的内在本质特性及形成原因
置身于日渐复杂的媒介环境,移动互联网广播所蕴含的内在特性显得格外纷繁多元。移动化赋予了它便捷精巧的优点,互联网又带给它数字化、海量性的长处,而广播原有的伴随性、群众性也不容忽视。另外,新媒体的媒介语态还为它补充了多功能、可参与、精准化、自主性等亮点。一系列的特征相互叠加、共同作用,构成了移动互联网广播的深刻内蕴。本文仅列举其中最根本、最突出的部分。
(一)在当代传播要求下的媒介强交互化与强社交化
当前,建立在听觉刺激之上的生理需求已经不完全是人们在互联网世界中选择广播的主要动力。原来,大家需要打开收音机等待节目开始,才能变成播音员口中“亲爱的听众朋友”,而在网络空间里,与主播的情感互动不仅变成了家常便饭,更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有了真切的感受,特别是在收听直播节目时,这种交互甚至可以实时进行,增加了听众的参与感和满足感。
现在,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逐渐成熟,社会对新兴的传播媒介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广播的交互式体验被移动互联网广播继续强化,同时类似的在线社交行为还在向着社交关系的组建和维护方向迈进。
在移动互联网广播中,媒介内部环境更加开放,既有听众和主播的随时互动,也有听众相互的自由沟通,而且形式从单一的评论留言升级到了包括多人聊天、连麦对抗、K歌比赛在内的复合型语音活动。除此之外,为了提高听众黏性,移动互联网广播又将其各自的社交关系牢牢绑定。目前专业的移动电台软件通常会利用听众的QQ、微信、新浪微博等社交账户或是电话号码让“游客”听众完成登录操作,然后立刻请求权限读取联系人列表,匹配共同使用该移动电台的好友,实行朋友圈的“移植”,推荐“可能认识的人”,最大限度地促成广播社交与日常社交的联动。同时,要加强建立互联网平台中交互行为的安全把握机制。
(二)从时空延展演变来的内容碎片化与听众用户化
首先,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广播实现了全球化传送和点播式接收;其次,当网络广播移动起来,一根网线、一台电脑不再是约束听众的必要条件,工作、出行、吃饭等任意场景都可以有音频节目的伴随,收听广播的仪式感反复地被削弱。
为了迎合听众碎片化的收听时间,移动互联网广播着手在内容上做碎片化的尝试。一方面,在移动互联网上发布的广播节目,其时长开始脱离最早以小时为单位的计算,取而代之的则是分钟,主题清晰、逻辑完整的短音频传播成为了行业共识,尤其是一些新闻资讯类节目,单期的时长几乎不会超过一分钟;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广播又借鉴类型化广播的成功之道,在内容表现上进一步追求垂直细分,针对不同听众的不同喜好,将广播的命题定位趨于对象性,于是涌现出一批专业化的节目,如人文历史、公益教育、评书戏曲、小说故事、汽车旅行等。可见,移动互联网广播的碎片化在“量”和“质”两方面都有所体现。
至此,虽然移动互联网广播的传播范围扩大了,但是综合性“频道”大幅度削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广播可能不那么“广”了,而是走向窄播化、分众化、小众化。当前,这种碎片化的态势正在由内容制作向节目营销和市场调研领域扩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听众已经完成了向用户的转化。这里的“用户”一词,不仅是消费学中的概念,也不能将其简单地视为信息产品的消费者,用户也是生产者、传播者和消费者三者合一的角色,而生产者、传播者就是对听众主观能动性的强调。④网络平台的发展导致受众的自主意识被唤醒,主观能动性被彻底激活,他们有了选择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收到信息的权利,一部分人甚至直接介入信息生产,所以IT(Information Technology,即信息技术)行业即以“用户”为称,专门指代享用网络服务的群体。传播学中的“受众”观点或许已经不能准确地描述新兴媒介使用者的身份特征,取而代之的应是寓意更宏观的用户理念,移动互联网广播听众也不例外。
(三)基于用户多元需求的传播融媒化与服务个性化
移动互联网广播从传播方式上发力,积极展开媒体融合。在Web2.0时期,网络广播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与音频节目协同传播,实现了广播的可视化呈现,但是其本质却依旧停留在多媒体或者混合媒体的阶段。此外,诸多的移动互联网广播又向下兼容了互联网渠道,尽可能地探索了广播融合化传播要素。
不仅如此,如果说用户的“用”宣示了其主动权,那么“户”就注明了其特立性和差异性。⑤移动互联网广播给用户的服务也必须讲求个性化与针对性。就技术层面上来说,网络服务器会为每个发出请求的终端都建立一条独立的数据传输通路,⑥打破了传统广播点对面的传播模式,形成点对点传播信道,移动互联网广播则利用了这一特点,针对特定的用户提供了特定的节目和增值业务。它们会不定时地向用户发送调查问卷,建立起积极的反馈机制;而一些移动电台软件在冷启动(即第一次启动)时会询问用户的收听习惯和使用偏好,以应对后期服务需要,用户也可以在设置页面里随时更改之前的设定;有的还会调用移动设备的定位系统,将本土节目优先展现。不过,更多时候都是大数据系统在缄默地对用户“画像”,用户的媒介使用时间越长,“相貌”越清晰,所获取的节目也越精准。
三、结语
新媒体语境下,移动互联网广播的发展方兴未艾,以“常用常新”的蓬勃之姿回应了形容广播业态“陈旧”和“落伍”的论调,表现出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特质特征。人们的耳朵体验似乎正在历经一场世纪变革,而广播已然成为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如今,5G网络加速“播种”,“万物互联”的智慧生活即将开启,移动互联网广播又将作何选择更加值得期待。
注释
① 伍炽丰、张丹丹:《互联网技术更新换代,为传统广播带来了什么机遇?》,中国广播资讯网,2019年5月27日,http://www.bpes.com.cn/zhCN/displaynews.php?id=4475.
②艾媒大文娱产业研究中心:《艾媒报告|2019-2020年中国在线音频专题研究报告》,艾媒网,2019年12月13日,https://www.iimedia.cn/ c400/67192.html.
③艾媒大文娱产业研究中心:《艾媒报告|2019上半年中国在线音频市场研究报告》,艾媒网,2019年8月29日,https://www.iimedia.cn/ c400/65917.html.
④《彭兰:从“受众”到“用户”的“变”与“不变”》,央视网,http://gbh.cctv.com/2015/08/27/ ARTI1440647635485473.shtml.
⑤张小强、郭然浩:《媒介传播从受众到用户模式的转变与媒介融合》,《科技与出版》,2015年第7期,第123~128页。
⑥崔文冲:《网络广播简介和技术特点分析》,《电视技术》,2012年第8期,第64~67页。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
(本文编辑:饶雷 见习编辑: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