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娟 王振宇 刘晓敏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贵阳 550023)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而普通高等教育重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强调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受到市场化竞争加速、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可控因素影响,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巨大挑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建立高职学生从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分阶段精准就业指导机制,切实做到分级分策精准指导,把就业指导工作融入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一般是由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完成,普遍缺乏系统完备的就业指导组织体系。大部分高职院校受制于编制设置和专业人才短缺,一般都把招生和就业两项工作合二为一,招生季时侧重招生工作,就业季时又不得不侧重就业工作,往往是同一个部门的工作人员交叉承担两项工作,这样势必会导致两项工作成效弱化。同时,高职院校往往只在二级学院层面设置招生就业工作联络人,没有专门的二级学院招生就业科室对接具体工作,并且在辅导员管理班级层面也缺乏相应的就业指导。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构建系统完备的就业指导组织体系,这是开展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所在。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具备系统完备的就业指导组织体系,同时也需要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特别是要构建一支从学校到学院层面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没有达到教育部关于专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与学生之比不低于1:500的要求。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普遍依托的是学生辅导员队伍,但受限于学科背景差异,每位辅导员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认知深浅不一,加上辅导员事务性工作较为繁重,导致他们不能安排更多的时间开展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时候甚至把就业指导工作当做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来处理,这就无法确保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深化拓展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当下高职院校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目前,高职院校普遍与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通过采取“定向委培”或“订单班”的形式进行深度合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然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往往都是以高职院校为主导,相关企业并没有很好地参与到就业指导工作中。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容易受到固化思维的影响,就业指导缺乏创新,特别是无法和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接轨,这样的就业指导只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唯有让相关企业参与到学生就业指导和专业教学指导当中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不断增大,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开始凸显,尤其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量中小微企业人才招聘大幅缩减,客观上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产生重要影响。当前,高职毕业生中比较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有就业焦虑症、应聘失败应激创伤、就业选择困难症、就业自负和自卑心理等。在就业过程中,心理因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通过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服务,可以加强毕业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从而时刻保持良好的就业心理状态,有助于实现顺利就业[1]。高职院校应该把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分年级精准就业指导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和各年级制定的符合自身条件的职业规划,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这样有利于学生克服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使他们能够从容地去面对就业压力,从而提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实施高职院校分年级精准就业指导,关键在于打造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首先在校外层面上,要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让企业充分参与到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充分发挥企业优势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其次在校级层面上,要以招生就业指导中心为基础,成立学生就业指导教研室,吸纳相关专业人才进入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最后在二级学院层面上,要成立二级学院招生就业科室,统筹整合学院辅导员和实习指导教师力量,协调开展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企业、学校和二级学院三方就业指导力量有机整合,根据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分年级的精准就业指导规划。三方力量综合协调、相互补充,可以彻底改变以往就业指导力量各行其是的松散局面,最终形成高效的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增强就业指导工作实效。
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在加快校企合作的步伐,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对企业的选择至关重要。为确保高职院校为合作企业输送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企业必须全程参与到高职学生各年级的就业指导工作中:一年级就业启蒙阶段,高职院校应该聘请企业相关人员到学校进行相关专业的行业动态介绍,让学生尽早掌握所学专业的就业信息,为他们量身定制符合自身条件的职业发展规划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二年级专业实训阶段,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企业相关人员到学校指导学生专业实训实操,同时依托企业实训资源让学生提前到企业了解相关岗位的实际招聘要求;三年级顶岗实习阶段,企业和学校应该共同发力做好学生实习就业指导工作,企业可以发挥自身优势让学生迅速掌握相关岗位的基本职业素养,同时学校也可以将专业指导教师派驻到企业进行跟企学习,另外,校企双方还应该共同制定学生联合培养的考核激励机制,同步促进企业和高职院校的转型发展。[2]
一年级是高职学生形成就业意识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一定要汇聚学校各方力量扎实开展好就业启蒙教育。具体来说,一是学校就业指导教研室要充分发挥教研室成员的智力优势开展好新生的就业启蒙教育,把就业启蒙教育贯穿新生入学教育全过程,并根据学科专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讲座,让学生从入学就建立本专业的职业方向感;二是身处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要切实利用好主题班会、走访寝室、谈心谈话、主题团日等形式开展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让学生一入校就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三是各二级学院就业指导科要熟悉学院的专业群建设和人才培养计划,主动配合各教研室开展好新生入校专业介绍工作,可以通过举办新生见面会,邀请专业教师、专业领域知名专家、“双师型”企业技师与新生座谈,向新生详细介绍本专业相关知识和就业情况,让他们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四是学校招生就业指导中心一定要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积极协调校内外资源开展好就业启蒙相关活动,例如邀请典型的往届就业学生到校开展“学长学姐说就业”的就业指导讲座,积极引企入校开展各类招聘宣讲会等,让大一新生从入学就明确本专业的职业发展方向。高职院校通过一年级的就业启蒙教育,充分唤醒学生的就业意识,启发他们对未来职业的思考和规划,为下一阶段的就业指导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年级是高职学生就业实训的关键阶段,也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最重要的一段黄金时期。经过一年级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就业启蒙教育,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就业意识。二年级阶段是开展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黄金时期,学校要让学生尽快进入专业实训场所,并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手能力。具体来讲,一是学校就业指导教研室要把研发专业实训教程作为首要任务,以“双高”专业群建设方向为指引,开发出涵盖全部“双高”专业群的规范实训教程,并把就业指导融入课程当中,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不断提升就业能力;二是各二级学院的就业指导科不仅要制定个性化的实训能力提升计划,还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分配各个专业的实训指导教师,建议实训指导教师实行“双选制”,尽可能实现指导教师与学生精准匹配,提高指导效果,另外,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训能力提升计划的制定,以学生为主导才能提升计划的可操作性,同时要切实做到“内外联通”,实现高职院校实训室与企业工厂车间的无缝对接,学校的实训设备要尽可能完善,以便让学生在学校就能体验到工厂车间的实际装备和前沿技术,增强实训的真实性和现场性;三是学校招生就业指导中心要积极搭建平台让专业实训提质增效,要把“双师型”教师作为实训教育的主力军,还可以聘请企业高级技术工人和“大国工匠”作为兼职实训教师,经常到校指导学生实训、开展实训技能讲座、参与实训技能大比武等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四是辅导员要积极进行教育引导,让学生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念,认真对待专业实训课程,积极参加专业实训课程和就业指导的相关活动。
三年级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最后阶段,也是检验就业指导工作成效的最后时机,更是学生就业规划基本定型的时期。实习对于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规划十分重要,这是高职学生走向就业岗位的关键一步。具体来说,一是学校就业指导教研室要通过前面两个阶段的实践总结经验,要把研发就业指导校本教材作为重要任务,深刻剖析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创新方法,这对今后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二是学校招生就业指导中心要多措并举为毕业生构建广阔的就业平台,主要包括落实“订单班”、设立留校公益岗位、一对一帮扶学生就业等,学校可以根据疫情形势适当开展引企入校的招聘活动,并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开展就业资讯推送,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广阔平台,同时出台促进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激励措施,对于通过自主创业、专升本、服务基层、参军入伍等方式实现就业的学生要给予相应奖励;二是实习指导教师要及时跟踪并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并利用好网络新媒体指导学生实习,帮助学生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三是毕业班辅导员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实习安全教育工作,及时统计、更新学生的就业数据,并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就业、主动就业,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坚实的服务保障;四是各二级学院就业指导科要充分发挥学院的校企合作优势,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例如开设“订单班”向用人单位定向输送人才,鼓励学生通过“实习转就业”来实现就业。通过第三阶段的就业指导,学生可以在实习阶段尽快确定就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