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中的劳动之美

2021-11-30 09:30冯永清
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 2021年10期
关键词:衣襟回环鱼戏

冯永清

《芣苢》三段共四十八个字,主干就是“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这两句,后面五句只是把这句倒数第二个字依次换为“有”“掇”“捋”“袺”“襭”,去掉反复出现的字,一共就十三个字。而这十三个字中,“薄言”还是助词,没有实际意义,真正表达不同意义的字就十一个。但就是这寥寥十一字却通过重章叠句、一咏三叹,把读者带到投入、自由、欢快、充实的劳动场景中,让我们感受到热烈而和谐的美。

六字刻画动态美

要感受到这种美,理解字意、调动联想、想象还原是常用的手法。对这首诗,我们不妨先从六个不同的动词入手,还原一下当时的画面——

几个农家姑娘,赶集或是从田间劳作归来,眼尖的那个看到路旁有一大丛嫩绿的野菜,突然惊喜尖叫“芣苢”,于是一起欢呼雀跃地冲过去。采呀,快来采呀,谁采的就算谁的呀,赶快,赶快!小姑娘们比着看谁手脚更快。可是野菜总是和其他杂草交错共生的,芣苢中还夹着些蓬蒿,而且,就是芣苢,你也要拣最肥嫩的、可以掐出水的嫩尖采呀,所以你还得眼亮呢。遇到一株绿得特别深的,那必然特别嫩,你就不能慢慢掐或摘,而是麻利地一把捋下来,喏,这一株就是的,哇,捋下来满满一把,真是太开心啦!捋到的人得意地炫耀,那边几声无邪的嗤笑:算什么,我刚才捋了好几株哪!

手上拿不下了呀,本来只想给娘烙的白面饼上做些点缀,现在看来可以熬半锅菜粥了。可是放哪里呢?放脚边,被踩坏了怎么办?哪个“不小心”拿错了怎么办?一个憨憨胖胖的小姑娘灵机一动,一手提起自己的衣襟,拎成一个布囊,另一只手像鸟嘴,灵巧地啄向每一株够得着的叶尖。

“采呀采呀,再不采都被这丫头一个人采光了!”“采呀采呀,采这肥嫩的芣苢,谁采到算谁的呀!”田野里响起欢快的歌声。一会儿工夫,衣襟做的布囊沉甸甸的,一只手都护不住了。怎么办?那边还有一大片。“把上衣扎在腰带里!”

姑娘们把衣襟上的野菜尖小心地倒在干净的草地上,朝四周张望了一眼,湛蓝的天空下,只是碧绿的原野。快!大布袋改装马上完成,再把刚才的劳动成果装进去。“采芣苢啊!”她们冲向下一片芣苢。终于哪里都没办法装了。“也够了呀!”洁净的乡间大路上,姑娘们前襟后背都颤巍巍的。“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少女明亮清脆的歌声在旷野回荡……

六个动词,由突然而起的采集行为,到拥有劳动成果的喜悦;由选择合意的采摘对象,到遇上鲜嫩肥厚的一枝便从根部一把捋下来。在轻快的劳动中,收获越来越丰厚,临时想到拎起衣襟兜住菜叶,再到把衣服扎进裤腰改制出一个布袋,既是劳动的充实之美,也分明跳荡着乡村女孩的顽皮和机灵。

回环往复音律美

我们再来看它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这看来相似的词句不断重复,不仅是劳动场景的再现,本身也体现了配乐文本回环往复、多声部咏叹的特色。《芣苢》首先是民间歌谣,当它刚从田间地头诞生时,应该不是某一个专门的诗人忽然灵感突发,便站在田埂上一气呵成地诵成完篇的。劳动的诗歌,是劳动者在劳动时内心情绪的自然涌现和流淌,无论是欢乐时的惊叹喝彩,还是哀伤时的嗟怨呼告,往往是在群体中生发、传递、回环并引发广泛的共鸣与应和的。

我们看汉乐府诗《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后面四句,完全可以提取共同成分归纳为一句话——鱼儿在莲叶的东西南北游动,所以字面看来,不免觉得拖沓累赘。可是试想一下,江南七月的夜晚,月色如水,少男少女,划着小舟,在荷塘里采摘莲蓬,年轻的心,压抑不住兴奋,或是为了吸引某个人的注意,有一声清亮的声音喊起,“我这里有一条鱼”,另一边也有发现、或者说是兴奋被点燃,“我这里也有一条鱼”……东西南北,欢快而年轻的声音传递开来,于是满荷塘回荡着青春和初恋的气息。

我们看布鲁斯音乐电影,也可以大约想见那种情状,比如一个黑人老头在棉田东头,挺直一下酸疼的腰肢,仰头看一看那非洲故乡一样的夕阳,用忧郁的五声音阶哼出一句“看那血一样的夕阳”,旁边老太婆听到了,也哀怨地看一眼西边的天空,相同的旋律、相似的词句,宣泄着同样的无奈忧伤;几经传递,棉田里的奴隶们都伸展一下蜷曲已久的腰肢,仿佛是叹息,或者呻吟,或者就是一声长啸,劳动艰辛、故乡遥远、生活永远沉重无望……他们在这回环往复的咏叹里互相倾诉,也互相安慰。

我们前面把《芣苢》还原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叙事过程,其实也不妨还原为同时呈现的画面:春日原野上,一个姑娘兴奋地高喊,“我这边看到了一丛芣苢,快来采呀、快来采”;一会儿前边也响起欢快的叫声,“芣苢芣苢,好鲜嫩的芣苢,快来捋取”;采呀采呀,忽远忽近,忽左忽右,不断有年轻兴奋的声音,加入这惊喜欢快的和鸣,于是整个原野都回荡着劳动的喜悦之音。前面一种理解为叙事民谣,后面这种则是多声部的合奏,画面更丰富更有纵深感,主旋律自然也因为和声叠加而饱满更具感染力。

采摘芣苢本身是源自兴趣或有意外收获的劳动,没有外界强加的沉重无奈。芣苢学名车前草,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尔雅义疏》里对芣苢之用有“野人亦煮啖之”的解释,意思是乡野之人,采摘这种野菜作为食物。野菜在饥荒年成,是百姓充饥之必备;好年成里,掐些嫩尖,烧汤、和面或淋上香油凉拌,也是上好材料。芣苢作为野生植物,不用耕耘播种,也无需经营管理,在风和日丽的春日,如果你有慧眼或是机缘,发现几株、几丛或一大片芣苢,那便是平凡日子里意外的惊喜,或者难以为继的生活中活下去的希望。

民众吟唱时完全能懂得这唱词的意义,因为那就是他们自己愉快的经历;一遍遍地吟唱,就是一次次在美好回忆里徜徉,一次次体验那劳动的愉快与充实;男生和女生、独唱与和鸣,不仅还原了劳动现场当时忽左忽右、忽前忽后的劳动欢畅,唱词回环往复的结构本身也是和谐的体现,让人在一遍遍的吟诵中,不自觉地遐想、沉醉,也因而更自然地热爱着劳动之美。

猜你喜欢
衣襟回环鱼戏
妙趣横生的回环诗
采莲曲
嘟嘟闯关记
读迷作品
刚刚好
初 春
江南
走过春天
如梦如影
植物占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