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可菜
开栏语
你写议论文的时候,是“排比开头,抒情结尾,中间凑足三个事例”吗?
你写议论文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储备大量素材吗?
你为这些苦恼吗?自己的视域狭小,语言没有张力,思想没有深度。
你是这样的“新八股”吗?作文泛泛而谈、人云亦云模式化。
……
“议论文写作入门”专栏试着解决同学们在议论文写作中心一系列实际问题。不仅讲求行文的技巧、素材的累积,更重要的是培养同学们的思维能力。
这个专栏从议论文中如何去“伪论据”,力求“贴近自我”开始,引领同学们学会每种典型的论证方法的写作要点,再从审题立意到谋篇布局,从强烈的语体意识到论证有理有据,从立论角度到论证结构,从各类模拟题到高考真题的实操写作,从任务驱动写作到情境写作……每个学习要点都注重培养同学们在写作中运用辩证思维、批判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等思维方式,以期同学们写出逻辑严谨、思维缜密的优秀议论文,更重要的是养成独创、深刻、精进和流畅等重要的思维品质。
议论文写作中如何就某一观点进行举例论证?一篇文章中举几个例子合宜?为什么有的文章被赞“用例精当”而有的却被评为“例子堆砌”?举例论证都有哪些讲究?哪些是一定要避开的雷区呢?这一讲我们就同学们在举例论证中容易出现的典型错误来谈一谈举例论证的“四化”。
我们先以下列五个领域为例来历数“那些年我们曾经‘追’过的论据”,大家试想一想,在下面的领域里都会想到哪些名人?
领域 最想举例的名人[科学][经济][艺术][体育][文学]
请比对一下,自己写出来的人名与下面所呈出的有没有高度雷同:
[科学]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伽利略、霍金
[经济]马云、乔布斯
[艺术]贝多芬、达·芬奇、梵·高
[体育]姚明、刘翔
[文学]史铁生、陶渊明、司马迁、屈原、李白
我们发现这些论据有两个典型特点:“烂”(陈旧)、“滥”(高度雷同)。不管文题是涉及爱国主义还是环境保护,涉及关怀底层大众还是建设精神文明,许多同学统统都用上述这些材料敷衍。显然,这样“套用”例子的方式在议论文中是行不通的。更何况,这些例子还是“千人一面”的素材。
为了更好地讲道理,我们对事例形成这样的共识:去“烂”“滥”,求陌生化论据。即追求新鲜陌生的,关乎现实生活、有文化品位、引人深入思考的,有哲理的、有自我独特感受的论据。
我们不妨设想,一个读者,或更确切地说是阅卷老师审阅以下两组用例时的不同感受:
?
第一组论据给阅卷老师的感受是高度的审美疲劳,而第二组或能让人心生敬畏,因为它显现的是写作者(考生)的阅读积淀。可以说,是一“名”惊人,考生的阅读积淀和文学底蕴尽在其中。因而,避开“烂”“滥”用例,寻求对他人而言相对陌生的自己却熟稔于心、信手拈来的事实论据。
对于“陌生化”的理解,不是指追求一个陌生化“名字”。我们以下面的文段为例:
进了真理之门,未必永持真理。晚年的牛顿笃信神学,狂热地苦心研究“炼金术”,崇拜金钱与权势,霸占皇家学会会长之职24年之久来压制青年才俊崭露头角。恩格斯曾一针见血地批评他心灵中浸透着“极端的幻想、盲从和迷信”。可见,巨人也常犯上“路”进了“门”却依然在 “门外”的错误。(2014年浙江高考“门和路”优秀作文)
对于光照青史的科学巨人“牛顿”,大多数同学写牛顿无非是“被苹果砸到”“万有引力”“‘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的名言”,而上述文段写出了不一样的“牛顿”,因为这个文段撷取的是牛顿晚年以不光彩的手段把莱布尼茨排除在微积分创始人之外的“大”人物的“小”侧面。
可见,论据运用之所以“陈旧”,是因为没有全面掌握人物生平事迹。所以,去“陈旧、烂熟化”而求“陌生化”的另一途径,是我们要变换角度举例熟悉的人物的陌生的、不为人知的方面。在此基础上探幽显微,洞察事理,展开论证,才能使文章产生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
论证最为有效的方法是通过事实说话,实证、精细的材料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和理性说服力。试比较以下两个片段中论据的运用。
片段一:当今最亮眼的球员科比,是神一样的存在。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他付出常人不能想象的汗水和艰辛。毋庸置疑,“汗水”是进任何“门”、走任何“路”的唯一注脚。
片段二:当今最亮眼的球员科比,NBA 最伟大的得分后卫,他在回答记者“你为何这样成功时”的提问时说,“我知道每一天凌晨四点洛杉矶的样子”。毋庸置疑,“汗水”是进任何“门”、走任何“路”的唯一注脚。
稍一比较我们会发现,片段一贫乏、空洞,里面列举的“科比”可以替换成任何一个领域里付出艰辛取得成就的人物,因其泛泛而论,没有针对性,是典型的概念化、标签化、符号化的表述。片段二“NBA最伟大的得分后卫”以及科比回答记者的话语内容更真实。从论证的角度来说,事实论据容不得半点儿含糊、空泛,论证不是“印证”中心,而是用典型的、实证的、确凿的材料明确地摆出事实,深入阐发观点。因为真实、具体、实在的材料,它的论证效果更明显,更有说服力。
两个语段,同是有针对性的典型人物论据,但因其“空泛化”与“实证化”表达,论述效果迥然不同,可以说,议论文的逻辑力量来自“实据”,不仅是指“真实正确,不臆造虚构”,而更是指有充分可靠的论据。这里的“充分”就是立体的、丰满的、无可取代的、个性化的材料;也指冲破流行的套话、人云亦云,回到自我作为“写作主体”的独特个性的展现以及对常识和现象的重新思考。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身份、地位、性格、才能、境遇、爱好等都会影响自己获取的信息的范围和质量,这在举例论证中会呈现出其运用论据的偏好。
关于“诚信”的作文用例:1.假摔,2.“黑哨”,3.奥运会兴奋剂;
关于“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用例:1.苏轼,2.柳宗元,3.韩愈;
这样“单一化”的举证,显然是举例论证的大忌。写“诚信”这个话题,除了引用上述体育类事例外,再引用以下三至五例,你觉得论证的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呢?
立木为信/一诺千金/张良拾履/抱柱之信/一诺千金(季布)/曾子杀猪/OFO 不讲诚信不退押金/约法三章/乐清男孩走失事件/央视诚信公益广告《早餐店》/“人无信不立”/“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必信,行必果”/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
你发现这些论据的问题了吗?显然,关于“诚信”,作文所列的论据同属体育领域,可能是一个热爱体育的男生写的。而“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的用例,或是热爱古典文学的同学或是只读教材的同学写的。
要让举例论证中的论据尽可能“异质”多样化,同学们在构思时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领域进行思维的发散:
社会生活:_______;文学、历史、哲学、科学:_______;
自然社会:______________;历史典故:______________;名人名言:______________。
或者思考自己的例子是否囊括了以下四个方面:
1.真实的人物(除盖棺定论的古今中外人物外,还要用当代人物诠释、阐述观点);
2.一部电影(豆瓣高分电影、奥斯卡获奖短片、纪录片等);
3.一本书(人物传记等纪实文学作品、虚构的文学作品、浅易的哲学著作等);
4.一个热点(新闻、消息、人物通讯等)。
毋庸置疑,这样的举例文史哲兼及、古今中外均备,论据相对充分翔实。
初学议论文的同学最易犯的举例论证的毛病是“以叙代议”。为了避免犯此毛病,我们要在举例论证时学会节制,例子的叙写、引述尽可能控制在80 字左右,尽可能多地把笔墨用在“说理”上。论据与观点的关系,其理想的样式当如盐入水,“化”于水中,而不是油入水,油水分离。
“不拘一格降人才”并不是“不拘全格”,是在保证教育公平,在教育规则严格实施的基础上,有关招生部门、高校全面介入考察遴选。1921年夏天参加北京协和医院考试的福建姑娘林巧稚,如果不是因为破格断不会成为有“万婴之母”称号的妇产科第一人,可是我们在坊谈巷议这则美谈时,不能省却的是协和医院多方商议,综合考察林巧稚“弃考救人”所表现的医德仁心和她已考得的优异成绩。规则里的考察是不让别有用心地谋一己之私利让别人有机可乘,不让“萝卜式”招考现状发生,在规则公平的范围内,才不违背人才选拔的初衷。(“高考录取究竟该不该破格”下水文《做“专才”的摆渡人》)
这个例子用“林巧稚弃考救人而被破格录取”一例简洁、节制地说明“应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谨严而审慎地‘降人才’”的观点,其叙为议而作。
当然,在举例论证中,我们把上述举例称之为“详例”,有时为了说理需要,或是篇章结构的安排,或是行文详略的布局,往往还举“略例”,一般可15 字左右单列一例,共举三个及三个以上,我们称之为“排例”:
更重要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早已经由“万马齐喑”而至“万马齐嘶”,随着社会分工明细化、科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每一个行业更需要专才,如果选拔“真正人才”,要求全A 不知道会遗落多少个虽然偏科却有可能成为某一行业巨擘的学子。清华校长罗家伦让数学只有15 分的钱锺书迈进清华园,青岛大学录取臧克家入英语系,魏荣爵给物理交白卷的谢邦敏赋诗“人各有志,赋分六十”……无一例外,这些轶事佳话都演绎了为“才”而破格。高校,作为学生培养的摆渡者,要给偏才、专才、奇才不拘一格。(“高考录取究竟该不该破格”下水文《做“专才”的摆渡人》)
这种“排例”的用例往往是众所周知的、耳熟能详的、可一笔带过的人或事。
总之,陌生化、实证化、异质化的论据是议论文充分说理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可以展开逻辑地深入论证。但值得注意的是,绝不能因为自己对某一领域人物事迹、精神风貌熟稔于心而一一罗列,而是要紧扣论点,找准材料与论点的契合点,只选取与中心论点有密切关联的精细化材料,做到“节制化”论证,鞭辟入里、丝丝入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