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浩宇 吴建晓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饮食活动是人类生存和改造身体的首要物质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首要前提。人类的饮食文化因存在于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因素中,形成了独属于某一族群的区域性、族群性特质。作为人类文明的起源地之一,中国拥有五千年历史背景下的传统饮食文化,反映着历朝历代中国人民生活必备物资的富庶程度与意识形态的变迁过程,对世界饮食文化发展也有着极大的影响。英国传统饮食文化是英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被英国文化所影响,又直接地反映英国文化的特点。在全球化日渐加剧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与其他国家传统饮食文化相互影响,各国的传统饮食文化相互交流、了解、融合。形成了带有时代特征与地域特性的专属于各国的饮食文化。
中医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一,同时也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最大特点为养助益充,即以健康和进补为最高目标,蔬菜占比较大。其次,主副食物分明。中国民间有食五谷治百病的说法,可证明谷物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有拥有着重要地位。这种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结构是典型的东方膳食结构,中国也是东方膳食结构的代表。此外,中国传统饮食讲究色香味俱全。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要求菜肴拥有相得益彰的色彩搭配以外,还要求以用餐气氛做为背景,烘托出中国传统饮食独有的情感氛围。它既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个性,更具象化地体现了中华传统礼仪的精妙。
与注重食物味道的中国相比,英国传统饮食则更加理性。食物本身所含有的营养比食物的“色、香、味,”更重要。比起味道,英国更注重所食用的食物带来的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英国饮食中的菜肴烹饪方法和食材种类相较于中国较少。英国素有美食地狱之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提起英国饮食都会有“难吃”的刻板印象。英国人也经常以此自嘲,但近年英国饮食文化在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下,“难吃”的刻板印象已逐渐发生改变。
注重饮食已刻入每个中国人的基因当中,“悠悠万事,唯此独大”,“民以食为天”,在千千万万件事情中唯有吃饭这件事占据首要地位。在英国,饮食则更接近其最原始的目的——充饥。所以英国饮食文化中常见大块肉,大份菜等果腹能力强的食物。
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多吃蔬菜类谷物类食物是有益健康的,正如孔子在《论语·乡党》篇中所说的说“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实际上这是最早有关我国传统膳食结构理论的文献记载,即指在日常饮食中,应当以谷物类食物为主食,即便是在富庶年代肉较多时,也不应吃太多肉食,以至于超过食谷。
参考英国近代学者托马斯·埃利奥特爵士(Sir Thomas Elyot)的著作The Castel of Helth,可发现作者反复强调的是在结构结构中,肉食是优于素食,多食肉食更有益于身体健康。威廉·哈里森等人认为,英国的寒冷气候使英国人的胃部较其他国家人相比拥有更大的热量,因而对于粗糙的肉食能够消化得更加完全。英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这种“以肉类为优”的饮食观念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截然相反的。
中国传统饮食习惯下,人们常以整体思维思考、以群体利益优先为出发点。相比采取自助餐或者分餐制的西方,中国宴席更偏向于围坐在一张大圆桌前,共享一席。圆桌可以使客人坐的更加紧密,缩小彼此之间的距离,强调的是集体主义。英国传统饮食习惯下,人们则更偏向于以个体思维思考、突出的是个体的独立性。他们喜欢分餐制和自助餐制,即在有需要时自取便是。在这些餐制中,宾客可在宴席上自由走动,并不需要固定在坐席之上。英国宴会的核心在于个人主义以及社交。
中国与英国饮食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两国常用餐具上。中国通常一种餐具多种用途,主要应用的餐具有筷子、碗,盆子,汤匙等。英国通常多种餐具一种用途,主要是刀、叉以及餐勺。因食用菜肴的不同,时常会使用多副刀叉,分别有鱼类、肉类、开胃菜、甜点和面包的专用刀叉。饮食餐具的差异与中英两国文化根基不同有关。自古以来中国以农耕作为社会基础,所以中国人以谷物作为主要食物、在生活理念上又以和为贵。以前的英国以狩猎营生,为了存活下去与自然抗争,这就要求他们要有强健的体魄和尚武的心理。法国文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对筷子也做出过独到的评价,筷子对食物主要起“夹”的作用,不像刀叉那样“切、割、扎”那般残忍,因而“食物不再成为人们暴力之下的猎物,而是成为和谐被传送的食物”,从中能够看出中英饮食餐具的差异并不只是巧合,而是被中英两国不同的社会文化所引导而产生的。我们时常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应当和谐共处,互相依存,认为草木皆有生命,人对自然不应施加过多地干预、改造,理应是人类去适应自然,将自然对人类生存的有利条件合理运用。英国人认为的人与自然关系则是人类是可以支配自然的,人类是自然的主宰,而自然则被视为征服的对象。
著名的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Twitchell Hall Jr.)曾在其发表的Beynd Cuiture 提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类时间观念:多向计时制(Polychronic-time)。单向计时制(Monochronic-time),霍尔认为多向计时制是亚非拉地区的主要时间模式,单而向计时制则是欧美地区的西方国家主要时间模式。在中英不同的时间观念下对“准时”也有截然不同的理解:在中国的宴会中多向时间制加大了人们迟到的可能性。主客双方都对迟到现象司空见惯,并不将迟到作为野蛮,无礼的行为。但在英国的单项计时制时间观念下,认为客人的迟到是对宴会的主人和其他按时与会的客人的不尊重,英国人认为迟到是不文明且不礼貌的行为。
中英传统饮食在烹调方式上也是大相径庭。中国的烹调方式主要有蒸、煮、熬、熏、炸、烤、烧、烩、炖、煮、涮、卤等。在烹调时根据口味的不同会加入大量的调味品和香料如盐、糖、味精、花椒、辣椒等,追求“味”的厚重与和谐。英国常用的烹饪方式有烩、烤、煽、焖、煎、熏、炸、铁扒等,其中烤、焖、煽铁扒是最常用也最有英国特色的烹饪方式。英国烹饪流程严谨,将烹饪科学化程序化。虽也有诸如柠檬、月桂叶、酸奶油等调味品,但在用量上远不及中国。英国烹饪放在首位的并不是味道,而是菜肴的营养摄入。依照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等)和热量的需求来选用烹调方式是英式烹饪的一大特点。
中国地域辽阔,地形样貌与气候十分多样且复杂。从地貌形态来看,有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复杂多样的地形可提供种类丰富的食材。不同的地域根据主要种植作物的不同,畜牧牲畜的不同,形成具有特点的区域饮食特色,促进中国各地菜系分立。英国位于欧亚大陆西侧,是存在于大西洋上的岛国,地域狭小,山地占比大,海岸线迂回曲折。山地、高原、丘陵与山谷和平原相交错。英国的气候类型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和湿润,全年温差不大,气候多变,这种地形以及气候条件并不利于谷物等作物的大规模种植,但却十分适宜乳畜业发展。两国地理环境的差异,促成了两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国传统的经济类型为斯威顿经济(即刀耕火种)、游牧经济、农业经济。这些经济类型的特点是以家庭作为基本生产单位,自给自足,这意味着人们常要自己处理收获的作物,而在古代农作物种类并不丰富,这也催生出以“味”为主导的多种多样的烹饪方式。在相同食材的情况下将味蕾上的满足放至最大。英国传统经济类型为狩猎采集经济和工业经济相结合,人民以重体力劳作为主,这也催生出英国传统饮食文化重视营养大于重视味觉的特点。将食材最大程度转化为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能够使人更好地投入生产。
中国的传统宗教为道教,后又从印度引入佛教。思想文化上又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形成儒释道相结合的中国特色思想文化。无论是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又或是儒家文化,都强调“和”的概念。“和”也体现在日常饮食上,大家围坐在一张圆桌,不分食不分餐。这体现了家庭成员以及亲朋好友之间的“和”。
英国历史上的清教徒对享乐主义极力反对,主张信徒应以精神生活为重。发生于1642 年至1651 年间英国内战是保皇派和议会派的战争,实质上也是一场宗教战争。英吉利共和国的首位护国主克伦威尔便是一名虔诚的清教徒,他在英国推广清教和清规,反对物质生活层面的享乐主义,倡导刻苦生活,重视交易以及精神层面建设。人们的生活观念被清教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英国传统饮食观念开始逐渐转变为清淡、朴素、追求实用大于味觉享受。在一定程度上,这阻碍了英国人们对美食的探索与追求,也是英国传统饮食显得单一的原因之一。
中英传统饮食在观念、饮食习惯、饮食餐具、餐桌礼仪、烹调方法这五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产生这些差异有地理原因、经济原因和宗教原因。传统饮食文化出现差异的根源,一言以蔽之是社会文化的差异。了解中英传统饮食文化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对方国家的社会文化,有助于跨文化交际者在尊重对方社会文化的前提下更和谐地交流,呼吁人们应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在认同本民族文化习惯的前提下也应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礼仪,包容个性、平等对待、相互交流、和平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