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燕
(甘肃省广河县幼儿园,甘肃 广河 731300)
美国新品德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托马斯·里克纳认为,幼儿品德教育应该围绕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进行,学校、家庭、社区应该三位一体共同担起社会责任,家园共育形成道德资源的整合利用,帮助幼儿发展和完善自尊自爱、善良、公正等良好的个人品德,构建文明、公正、秩序的美好社会。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和幼儿园都在进行超前教育,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而幼儿品德教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在的家园关系中,家长和教师对家园合作教育价值认识不够清晰,教师对家长参与幼儿品德教育缺乏个体针对性的深入指导。幼儿品德教育显得随意缺乏计划,家园双方缺乏和谐的沟通交流,教育活动显得功利缺乏可持续发展性,幼儿品德意识薄弱导致幼儿道德违规行为的产生。家长和教师应该修正原有的教育观,双方合作相辅相成发挥各自教育优势,形成教育合力。家长与教师对自身角色的正确认知和参与幼儿品德教育的主动程度,决定了家园互动的有效性、家园资源的利用率。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的品德,应该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引导幼儿将以礼待人、关爱他人等道德规则的内化,切实提升幼儿的道德品德意识。李生兰指出,幼儿园和家庭作为培养幼儿品德修养的共同主体,双方在家园活动中应该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积极互动,共同提升幼儿的道德意识。
幼儿园科学化系统化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学活动具有规范性和专门性,幼儿园发挥主导作用,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承担主要责任。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完善与获得知识习得能力是不同的,单凭教师单向讲授和反复训练是不够的,而是在教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应该渗透在幼儿园环境布置之中,渗透在幼儿园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耳濡目染中,渗透在教师风范和言行举止之中。幼儿园的方方面面时时处处都可以成为幼儿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幼儿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生成情感体验,促进知行转化,在品德教育主题活动中感受到真情实感,从而将道德知识内化为品德行为,从而逐渐生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对自我行为的分析评价和自我道德完善,从而形成健康的道德行为。
幼儿良好品德的萌芽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生活中家长应该尽量让幼儿不完全依赖父母,教育孩子学会尊重他人、懂得感恩、懂得爱人和被爱,幼儿的品德培养和个性人格的塑造,需要父母心导、言导和以身作则,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更有利于幼儿良好品格的生成。家长要考虑幼儿的个性特征和家庭资源,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多方位的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家长对幼儿进行纵向教育,教师对幼儿进行横向教育,家园关系和谐,才能共同促进幼儿品德修养的完善。
幼儿园可以通过详尽系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进行家长资源归纳整理和记录,从而形成的家园合作共育活动的巨大的资源库,充分发挥家长资源的作用,增强幼儿品德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为科学有效的开展家园活动提升幼儿的全面发展做好准备。
为了提高幼儿品德教育的质量,幼儿教师要不断的系统化学习相关理论著作,将先进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念融会贯通,持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和专业水平,在实践研究中更好地开展幼儿品德教育。幼儿园要针对幼儿品德教育的典型疑难问题,举行专题化系列化的针对性的教研活动,从理论、实践、评价、反馈、升华多维度进行由点到面的有计划的培训,在教育实践科研活动中分享交流家园共育培养幼儿品德教育的困惑、不足、取得成功的经验方法等等,在教研活动的交流和讨论中,教师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提升自己的品德教育主题活动的策划能力,充实理论知识,提升教育水平,从而更好地开展幼儿品德教育。
墨菲定律证明,幼儿品德修养关键经验的习得,必须在游戏化生活化品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中,多次持续化的巩固强化中完善品德的认知和建构,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渐生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瞬间成功,需要家园合作共同引领。幼儿教师通过开展品德教育案例研究或品德教育主题活动课题研究,梳理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品德经验习得的方式并联系先进理论分析其中的规律,从而逐渐生成新的教育方法的方式,丰富品格教育理念,提高品格教育能力,和家长、社会一起探索幼儿品格教育活动的不同形式,完善和建构幼儿的品德修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或者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家庭和学校应该有效有质有序的开展合作,资源互补,形成教育合力。幼儿园教师应该转变教育理念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运用各种策略开展活动引导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方针政策,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变旁观者的身份为主动参与者,让家长和教师成为教育共同体,一起参与幼儿品德教育主题活动的讨论,幼儿日常品德细则的制定,品德评估标准的确定和实施,帮助幼儿品德教育的均衡发展,不断完善和构建幼儿的道德品质体系。幼儿园可以开设品德顾问咨询室,邀请专家定期给家长进行专业指导,教师也可以系统化的指导家长解决教育中的疑难问题,指导家长整合优化家庭资源开设家庭品德教育主题活动。
新时代的家长教育,不能事无巨细耳提面命,应该给予幼儿成长的空间和时间。在幼儿出现品德违规行为时,家长有时由于教育能力的缺乏与沟通技巧的不当,与孩子亲子关系僵化,幼儿园应该打造有效的交流沟通的家校合作平台,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融进教育实例中渗透给家长群体,帮助家长提升教育能力。幼儿园应该与家长一起,建立理解、尊重、共赢的家园合作关系,针对幼儿的实际,制定统一的家园目标,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
幼儿园开设品格顾问咨询室,家长心理咨询室等工作室,邀请专家定期给老师和家长进行专业的指导,教师可以系统的指导家长如何利用家园共育开展幼儿品格教育的教育活动,针对家长在幼儿品格教育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给予专业的解答和积极的引导,帮助家长对家庭中的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和优化,创设适宜的家庭品格文化环境。
传统的面谈、家访、打电话、发短信等家校联系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瞬息万变的时代需要。随着现代高端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家长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沟通交流,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家园互动存在的问题,增加家园互动频率,为家园合作注入新的生命和活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运用美篇软件拍摄幼儿品德教育主题活动的具体内容,通过班级管家发送给家长,让家长及时了解活动开展的具体进程,,再引导家长将体现幼儿品德成长的照片上传反馈到班级群,让家长共同参与到幼儿品德培养的活动中来,形成家园合作的教育合力。
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的品德修养,需要尊重幼儿的道德主体性,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触动幼儿对自身品德行为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幼儿由于身心发展特点,对于事物的记忆力、好奇心和注意力都不够长久,通过视频、录音、照片等多种信息技术形式捕捉幼儿的良好的品德行为,有利于再现幼儿的美好记忆,巩固强化品德教育的成果。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班级、年级、校园“品德之星”的评比,教师、家长作为构建幼儿良好品德行为的支持者、参与者、记录者,激发幼儿去关爱同伴、尊重他人、自律自强等等,鼓励幼儿良好品德行为的发生。
幼儿时期是家园共育提升幼儿品德意识的关键期。家长和教师不能仅仅用乖来评价孩子的品德行为,而应该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儿个性的差异性出发,尊重幼儿的道德主体性,促进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品德修养情感体验,在实践中调整完善品德认知和行为,逐步递进构建自己的核心素养。
对于道德意识薄弱的幼儿,在反复批评和榜样引领作用下,似乎效果不明显。然而教师根据幼儿爱看动画片的特点,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设计品德教育切入口,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品德知识。幼儿在观看动画片之后,会主动模仿动画片中的良好的品德行为,并且自我调整了以前屡错不改的违规行为。家长和教师还可以举行“在阅读中学”的品德教育活动,当幼儿情绪失控或是品德行为不当时,可以引导幼儿联系绘本中的主人公正确的品德行为,来让幼儿自主能动的做一个“不怕困难爱动脑筋的小红帽”“棒打白骨精的孙悟空”等等,从而调整自己的言行优化自己的品德修养。这就是幼儿激发自己的道德主体性去完善自己的品德认知和调整纠正自己的品德行为,从而促进幼儿品德规则的内化。幼儿对于良好道德修养的认知不应该是在家长和教师枯燥无味的训诫和说教中,幼儿对于道德规则的执行也不应该是被动的过程,而应该是主动积极参与、自主遵守和调整完善的过程。不同的家庭环境和学习环境,幼儿个体的品德意识水平也是不同的。家长和教师要尊重个体的差异性,鼓励道德意识薄弱的幼儿积极面对、主动调整,克服困难逐步完善自我。
在现代化的幼儿品德教育活动中,家长不应该再是传统教育的旁观者批判者监督者,而应该是教育实践活动德主动参与者和积极反馈者,家长和教师应该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作为平等的教育主体,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修养,家长和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和做好角色定位,更有利于幼儿品德教育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