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菊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重庆 401120)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总书记指出:“当前教学工作需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的应用渠道,思想政治的理论课程需要充分与实践工作相结合,全面加强并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以及针对性”。因此,思政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点,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其他各类课程的重要使命,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在各类课程中实现思政教育的融合与深化。高校外语教学属于语言类的文化价值教育方向,在国外文化与价值观的冲击下,不同于我国的意识形态容易对学生造成干扰,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思政教育的引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积极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在外语教学工作中充分引入“课程思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第一培养目标,其对于人才培养具有引领性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仅依靠思政课程为主,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实现全面的思政教育目标,需要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中,实现全面的协同发展。
“课程思政”是当前新型的教育理念,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自然融入思政教育,并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价值观念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与德育高度。“课程思政”从根本上而言并不是简单的一门课程,其具有的教育意义是深远且有意义的,通过全面化的能力培养、知识传播以及德育教学工作,能够促进价值引导的全面融合,并在此基础上为“德才兼备”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1]。
随着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全球文化交流以及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以及交流日益频繁,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在外语教学活动中,大学生通过对国外文化以及外语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与了解不断深刻,在此过程中,如果没有辅以积极的思政教育,学生的思想容易受到外来意识形态的侵蚀,形成错误或者扭曲的价值观。因此,充分加强外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的教学水平尤为重要。
1.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在外语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外语教学素材等内容取材于国外的较多,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不经意就会接触到国外价值观以及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学习到国外的文化内容,如果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没有进行良好的干预与指导,学生缺乏自己的辨识性思维,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价值观扭曲的问题。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理念,加强思政教育的综合培养,能够让学生对中西方的文化、经济、政治上的差异进行辩证性对待,并采用批判性的思维接受西方文化,对于充分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树立积极的价值取向有着重要的作用。
2.有助于传播中国文化。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与国外的贸易经济、文化交流、政治碰撞日趋显著,在大环境下,高校的外语学习成了大学生必备的重要素质,是我国对外交流的文化桥梁。思政教育在外语学习中的引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实现文化素养的提升与丰富,也能够加强中国文化语言技巧的传播与引导,让学生充满文化自信,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输出中国传统文化。
3.有助于增强外语教师的政治意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全面推广与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充分提升外语教师思政意识,帮助外语教师实现政治理论学习效率的全面提升,让教师拓展学习深度与学习广度,加强其对于中国文化以及国家政策方针的学习路径。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思政教学能够促进教师对国家政策方针以及中国文化的全面理解,在外语教学中加强其价值观的形成,帮助教师形成良好的政治意识以及文化素养,使其具有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与理想观念,在教学中传播正确的价值观。
自从“课程思政”教育观念提出以来,各大高校之开展了多样化形式的宣传,并推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宣传举措,全面推动“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建设与落实。但是从根本上而言,课程思政的实际教学效果并不佳,表现为部分外语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显著不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主动推动思政教育的进程。课程思政作为全新的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传统教育体制的改革,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大部分教师认为课程思政仅仅是一句口号,实际外语教学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并不显著,在教学过程中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此外,部分教师认为课程思政的开展过于复杂,在兼顾专业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加入思政教育无形中提升了其工作量,即使加入了思政教育,由于没有教学大纲的支撑,实施办法有限,实际教学中容易出现顾此失彼、手忙脚乱的教学状态,无法形成思政教育与语言教学全面融合[2]。
在“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实施下,教师需要充分强化其思想政治意识,并且积极了解中国文化所具有价值特点,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素材、课堂体系下的文化内涵进行充分挖掘,将外语素材中影响学生意识形态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解析,引导学生批判性认识国外文化与价值观念。当前高校外语教师在“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下,不具有清晰的课程教学大纲指导,也没有对应的教学方法与经验,导致其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应用有效的方法与思路。一般而言,课程思政的教育方式并不是仅仅依靠个人经验就能完成的工作,而是需要在时间与实践检验中不断深化教学体系改革,拓宽教学知识面。高校外语教师相比其他专业教师有着更重的教学任务,科研压力较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往往会因为缺乏系统性的教学设计理论指导,也没有教学实践作为参考,导致其加强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不高,教学实施效果不佳[3]。
目前我国高校外语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基于外语教学的课程体系也不断得到优化,教学大纲的变动性较大,教师在课堂教学备课过程中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去熟悉、去了解课堂要求,导致其在实施思政课程教育中缺乏主动性。此外,由于我国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并未对思政教育的融合做出要求,开展思政教育可有可无,对于教师而言,涉足陌生的领域,开辟新的外语教学体系压力较大,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主动性。其次,当前我国高校外语教材中难以满足课程思政的需求,外语教学集中在知识传播以及语言教学上,教材中的内容包含外国文化较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并不常见,跨文化、跨意识的教学培养方式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教师是“立德树人”的主导,也是教学引导的核心角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充分强化外语教师的自身思想道德建设是当前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议题。高校需要加强外语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充分树立起“重只是能力传输,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观念,推动教书育人观念的正确引导效果。提升外语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要求教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能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践行、传播和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坚定的理论和文化自信。要提高自身人文情怀和专业素养,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要深入发掘课程内在价值观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知识教学全过程,自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客观分析中外文化差异,认真审视不同的价值观念,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外语教材编写与选择上,由于外语教材本身具有的专业性特点,一般会经过审核之后按照授课国家的文化体系进行调整与改革,从而提升其具有的教学文化特色。一般而言,大部分外语教材的编写与选择工作过于单一,导致实际教学效果不佳,开展课程思政工作较为困难。因此,高校需要加强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针对教材内容的引导进行全面设计与调整,建立全面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此外,高校需要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制定可供参考性文件或者教学大纲,引导教师主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4]。
通过外语教学,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外语的学习技巧与综合能力,对于外国文化也有了全面的认知。受到多元化外国文化的影响,大部分学生会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我国文化的意识形态以及认知水平产生较大的偏差,出现传统文化理解上的模糊与认知错误。高校外语教学需要充分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现行的政治体系以及观念进行教学设计。例如,加强中国制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等元素,也能够结合时代发展趋势,选择具有时代性话题的中国文化元素,包括一带一路、供给侧改革等知识点,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施深度[5]。
正如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的,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对于外语专业思政化建设而言,引领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建立正确的意识形态,这才是外语课程思政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立德树人,以德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