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星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当今社会 IT 行业的发展趋势对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单一课程,纯粹技能学习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重新整合课程,构建新的多元课程体系,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
从现有研究来看,高职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多课程融合最大的问题是与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融合还有待深入研究,尤其是在创业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探索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嵌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还存在很多空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应充分做好创新创业平台搭建的前提下,高度融合政府、企业的创新创业资源,导入到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中,建立项目式专创融合的多课程协同实践教学机制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前计算机新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高职类计算应用技术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专创融合显得尤为迫切。
因此,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计算计应用技术专业基于专创融合进行了项目式多课程协同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将原有专业的单一理论课程或者单一实践课程进行重新整合,根据课程性质与地位,创立课程群组,设置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综合实训课程,组建项目团队,重团队协作的综合技能应用,构建多元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专创融合指的是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教育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通过开设跨学科的交叉融合课程,强化实践等手段,促进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的耦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意识和态度。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稍晚,但国家对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一直有明确要求,随着党的十九大对国家“新时代”的定位,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中国强大的必由之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前,国内各个高校都在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专创融合的课程体系亟待健全。
高职教育承担了培养输送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任,保障促进了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我国高职院校开设范围较广,经过多年的专业建设与教学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的教学大纲和教学体系。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计算机类专业涵盖范围越来越广,学生数量越来越多,用人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然不能适应当前行业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领域众多,学生需要在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自身综合实践能力、与其他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应用能力,能切实分析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而目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多数仍然处于传统模式,虽也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是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依旧是两条平行教学线,两者都是单独设置课程,没有有机结合,导致大多数学生学会了专业技能,却不会利用技能产出,专创融合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本课题以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为实践对象,探索研究基于“专创融合”的多课程协同教学实践模式,在每学期末各课程课堂教学结束后,设置三周综合实训周,综合多门课程的知识内容,结合学校创新创业学院搭建的创业平台,导入企业项目资源,设计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项目式综合实训,要求学生自主组建团队合作,自选项目角色,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创业项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达到产教深度融合,以企业为开发平台,职业院校为实施平台的校企合作多课程协同教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本课题在专创融合的模式框架下,采用多元育人的思维,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多课程融合,协同实践教学模式,导入学校创新创业平台企业资源,开展学生项目式创新创业活动,充分发挥国家政策优势,提升了校企深入融合,双元协同育人,专创融合的理念。课程的创新和关键点如下:
1.设置了专创融合多课程协同教学实训周,打破了课程界限,年级界限,以创新创业项目为单位,学生可以自主组建团队,根据自己的能力层次自选对应的项目角色,进行相应技能的实践锻炼,教师只起宏观资源调控,过程监督指导的作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题作用。2.与学校创新创业平台企业资源的对接,可以多渠道整合课程双创教育资源,同时打破了学生专业界限,促使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提高。本课题搭建高职院校内培外联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汇聚政产学研多方创新资源,有助于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创新创业社会资源整合效率,拓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外部资源的合作空间。3.项目式课程实践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水平,促进师生项目科研成果转化,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率,推动学校专创教育改革发展以及双高计划的实施。本课题专创融合多课程协同实践教学研究重点关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多方合作,多元互动,促进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的跨界教育,跨校企界、跨学科界。建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放协同建设平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整体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水平。
经过多轮针对本专业的人才市场调研,对本专业人才需求、培养目标、岗位能力要求做系统分析,结合往年多届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形成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独特的工坊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每学期期末最后三周,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导入企业资源,设置相应技能难度的综合实训项目,基于校企共建的双创工作坊,开展多课程协同实践教学的项目式创新创业,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多元合作、构建嵌入式教学模式。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很多课程项目开发兼具技术性和艺术性,本次教学改革结合专业特色,以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和创作思维为依托,多元合作构建“专业+项目+工作坊”的嵌入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创建创新创业工作坊的基础上,以“合作开放、资源整合、弹性监控、宽进严出”的理念为指导组建项目团队,将所有实践环节嵌入到校企共建双创工坊的真实企业情境中,真实课题项目与课程实践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营造了良好教学和实践氛围。该教学模式执行中,教师因材施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和专业水平进入相应的设计团队,自主选择“企业实务+个体定制+校外拓展+校内实体”为四种学习包。实践过程师生之间还可以双向选择,有利于营造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2.混合互推,规划工坊制课程体系。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学习者为中心,纵向衔接、横向沟通”为指导,采用以学习者为主,以“样板化、立项性、相互融合”为原则来构建综合了多课程专业知识的“桥梁课、框架课”,设置了以真实企业实务为导向的“主体性、立体化、贯通型”的不同阶段工坊制课程,为本专业学生进入社会再继续学习建立了“纽带”。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上,以企业完整业务流程为主线,设置项目阶段性任务为课堂作业方式推进教学,强调以“探究”为特征的教学策略,同时,积极倡导“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混合推动阶段性进度目标。工坊制课程体系规划充分体现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主流方向,并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较强的职业性、沟通性、灵活性、延伸性,满足了学习者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3.五维共创,流动态更新教学资源。本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成果多以各种系统开发设计产品为主,考虑其多样性以及其工作进深需求,实训项目均以双创工坊基地的真实设计任务为实践内容,以盈利成功作品案例为主开展课程教学示范、以学生为主导开展作品讲评,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作用,以“企业实务植入度、业务流程完整性、功能定位准确性、发展空间吻合度、素材资料典型性”五个维度,与时俱进地动态更新教学资源。师资建设也充分利用我校高职教学中特色“双师结构”教学队伍,整合企业实务和资源建设的全过程,做到教师资源的最大优化配比,一是通过特聘方式聘请相关行企业的优秀工程师参与数字化资源建设和远程教学指导,二是注重加强本专业师资的企业挂职锻炼,把最新技术和企业的实际业务引到学校,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结合双创工坊的企业环境实务流程把应用实践与教学过程紧密联系,使教师和学生都受益。
4.多网合一,培养开放性优质人才。本专业的学生,普遍具有IT 类学生性格特色,喜欢钻研,思维缜密,办事有逻辑但又经常不按套路出牌。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相对开放,教学检测重过程轻成绩,考核方式丰富多元,以“开放协作、自主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和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和优质资源,契合行业企业需求,以天网(移动、互联网)、地网(各地合作企业)、人网(校企师生)三网合一、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为支撑,以学习者自主学习、自主学务管理为主要方式,以严格而有弹性的过程管理为保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门人才。开放性人才培养让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团队意识得到充分的锻炼,达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社会服务的和谐共生。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计应专业,在本项目专创融合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三周的多课程协调综合实训过程,培育孵化了多支创新创业团队,申报软著和实用型新型专利二十多项,斩获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校赛省赛金银铜奖多达四十余枚,在2020 年交通行业创业创业大赛中取得了两项国赛银奖,在2021 年的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国赛中获得了一项银奖。由此可见,设置多课程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融合的专创融合实训周是计应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改革比较成成功的一项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