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桂华
(河北省霸州市胜芳镇第一小学,河北 霸州 065701)
素质教育理念及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转变传统应试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并注重提升其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习练终身有益的数学思维方法,并形成以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在此背景下,传统讲授式、灌输式小学数学教学已经难以满足新课改要求、背离素质教育理念的初衷,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与局限性。而情景教学法将教学意图渗透至丰富多样的交互式、探究式情景中,学生融入其中自主探索数学知识的本质、建构数学知识体系,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数学认知水平并克服传统数学教学方式带来的弊端。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深入领会情景教学法的内涵与实施原则,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创设情景。
若想充分发挥情景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便需要教师把握情景教学法的概念。情景存在于各个领域,不同领域对其有不同的解释。如心理学视域下情景是指持续的外界刺激;社会学视域情景是人类行为产生时所依托的社会环境。自“情景教学法”这一概念提出以来,我国学者及一线教育工作者从理论与实践两大维度对其概念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如我国学者吕传汉指出,数学情景是指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时所处的环境,是数学行为产生的必要条件,包括开放和谐的学习氛围、完善的学习资源、教师的指导、同伴的帮助等;常磊学者指出,数学情景是数学知识的背景,包括生活中常见的蕴含数学知识的现象、数学研究历史人物及案例等;陈美林学者表示,数学情景是教师与学生交互协作并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1]。
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借鉴学者对情景教学法的研究成果,文章粗浅地认为情景教学法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体现出教学目标、教学意图,与具体数学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并且富有探究性、趣味性的生活化场景,使学生在场景分析及自主代入中汲取数学知识、习练数学思维方式、掌握解决问题技巧的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必须要符合教育学理论基本要求,契合小学数学教学总体目标并且与具体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情景的创设不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而是要以服务数学教学为导向,致力于满足小学生数学认知及学习需求。综合来看,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应当遵循五大基本原则:①目标性原则。小学数学情景教学法,需要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化情景将数学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驱动力,因此教师所创设的情景需隐含教学目标、契合具体教学内容,唯有如此才能以情景帮助小学生 理解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②科学性原则。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应当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认知需求、心理发展水平。具体而言,小学生以形象思维方式为主,倾向于以直觉感知认知客观事物本质及内在规律,因此应当以生动形象的情景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支撑[2];③趣味性原则。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对未知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此种特性决定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应用的情景教学法应趣味十足、活泼高效,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自发成长、自主提升;④实践性原则。数学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学科,与技术、社会、环境联系紧密,指向核心素养培育、落实素质教育理念、践行新课改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在运用情景教学法时应当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动手操作机会,从而培育学生实践力、创新创造力;⑤探究性原则。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所创设的情景应当具有一定挑战性与探究性,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索的内在动因,并帮助学生借助现有知识、学习资料等通过探究获得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基于对情景教学法概念、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基本原则的分析,建议小学数学教师采取以下策略在数学课堂上贯彻落实情景教学法,切实发挥其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作用。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思想”,指出有效的教育是为学生做足生活准备的教育。小学数学是培育学生数学理论水平、数学思想方法的关键学科,其所创设的情景若脱离学生所处的生活与社会环境,将导致数学教学与总体教学目标脱节,不利于学生发现、分析、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难以培养学生生活情趣与责任感[3]。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遵循目的性原则为学生创设生活化学习情景,以此增强数学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性。
以《认识人民币》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等创设“购物活动”情景,为学生分发10 个1 角硬币,请学生自主挑选价值为1 元的商品并付款。再从活动中抽象出“1 元=10 角”。不仅可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不同面值人民币之间的进率,深入理解本节课数学知识,还能使学生亲历取币、换币、付款的购物过程,从而使学生认识与熟悉人民币,在融入情景中积累丰富的人民币使用经验、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
故事是小学生喜爱的文学体裁,幽默诙谐的故事语言、生动鲜明的故事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可以瞬间吸引学生关注。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故事化情景,将抽象笼统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故事语言,在故事讲述、分析与理解之中帮助学生提炼关键信息、建构数学知识体系,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核心观点,能够体现出小学数学情景教学的科学性原则。
以《6-10 的认识》教学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数字规范书写的方法,认识数字并体会数字所代表的数量大小,能够将数量与数字建构关联。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容易出现数学错误、数字顺序混乱的现象。为改善此种现状,教师可以创设故事化情景。如在讲解数字“10”时讲述故事:一天,数字“0”遇到了数字“10”并惊讶地问道:“咦怎么几天不见你老了这么多?都拄上了拐棍了。”“老了”体现出数学“10”与“0”间的数量关系,“拐棍”使得数字形象更为鲜明,学生很容易理解数字“10”中“1”与“0”的先后顺序,解决了学生的数字书写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讲述排队故事:小明与小红排队买蛋糕,小明前面有五个人,小红前面有7 个人,小明与小红分别排在第几位呢?此种故事可帮助学生理解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并培育学生认真观察能力。
游戏化情景是架起游戏活动与数学教学的“桥梁”,可有效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但就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化情景的应用实践而言,部分教师未能把握情景教学要领,所设计的游戏活动用时长且与具体教学内容契合度不足,导致学生沉浸在欢快的游戏中难以关注数学知识[4]。为此,建议教师精心且有针对性的设计游戏化情景,以游戏帮助学生理解并领会数学本质。
以“10000 以内数的比大小”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创设如下游戏化情景:将学生分为“长江队”、“黄河队”,每一对派出四名代表在不透明纸箱中抽取数字卡片(1-9),第一名学生抽取的数字作为个位,二、三、四名学生抽取的数字分别放在十位、百位、千位,那一队组合成的数字最大,哪一队便获胜。学生自主参与游戏,教师以引导者身份参与游戏活动。当“长江队”分别抽取数字9、6、7,“黄河队”抽取4、3、2 后,随机“采访”未参与抽签的两队学生,引导其说说对比赛结果的看法,“长江队”学生表示抽到的每个数字都比“黄河队”大,所以很有可能取得胜利;“黄河队”则表示自己还有机会,只要看千位数字。最终,“长江队”千位数字抽中“1”,“黄河队”抽中5,“黄河队”胜。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万以内数字比大小先比较千位数的方法,教师可将“黄河队”千位数字“5”改为“1”,再请学生比较1769 与1234的大小,进而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知识。
小学数学情景教学遵循实践性原则,教师需要创设可操作性强、难度适宜的实践性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操作并汲取数学知识。
以《圆锥体面积》教学为例,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为各小组发放不同的材料。小组1、2 分发等底等高圆柱体与圆锥体容器、一瓶水;小组2、3 分发等底不等高圆柱体、圆锥体容器,一瓶水;小组4、5 分发等高不等底圆柱体与圆锥体容器,一瓶水。在实践活动开始前以悬念式问题为导入:“大家学习过圆柱体体积公式,大家知道吗?圆锥体体积和圆柱体有一定的关系,老师不告诉大家,大家能想办法实验出来吗?”动手操作中,小组1、2 可以通过实验得出圆锥体体积与圆柱体间的数量关系,但剩余小组因材料条件不足难以得出正确结论。教师可以请成功小组成员为其余小组提供帮助,共同检查材料、再次实验,既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促成学生合作互助、分享的良好品质。
探究是小学生必备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情景教学中,教师应当创设具有挑战性与探究性的情景,鼓励学生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以此促成学生连贯、敏锐的数学思维。
以《比例尺》教学为例,在正式授课前教师请学生结合预习内容画出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尽管学生认真努力,但画出的平面图仍不尽人意。在课堂上,教师借助多媒体呈现学生绘制的平面图,请学生仔细观察并集中讨论平面图存在的问题:(1)方向不清晰;(2)实际距离与平面图上距离间的关系不明确。教师聚焦上述问题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请学生思考如何“缩放”实际距离才能保证教学楼形状不变。学生提出将实际长度、距离都缩小相同的倍数。此时教师顺势讲解比例尺知识,使学生了解数学问题源于实际,可以促成学生初步尝试—推理假设—验证—得出结论的数学思维方法。
小学数学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创设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体现出教学目标、教学意图,与具体数学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并且富有探究性、趣味性的生活化场景,使学生在场景分析及自主代入中汲取数学知识、习练数学思维方式、掌握解决问题技巧的教学方法。应当遵循目标性、科学性、趣味性、实践性与探究性原则。为此,建议教师在把握情景教学法内涵的前提下积极创设生活化、故事化、游戏化、实践化与探究式情景,借助多元化情景帮助学生把握数学知识及思想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与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