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旭磊
(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柳市镇第四小学,浙江 乐清 325600)
孝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促进中华文明延续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由于一些现实因素造成现阶段很多小学生孝德意识淡薄,很多学生对“孝”没有清楚正确的认识,认为孝德仅仅是父母年迈时的赡养行为。因此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渗透孝德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延续中华文明的重要途径[1]。
家庭原因是造成小学生孝德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现阶段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长的溺爱导致了学生凡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和观念,很多学生对家长认识不清了解不够并且完全没有“孝”的概念[2]。
孝德教育不是简单的概念形式,而是身体力行的文化传承。传统三代同堂、四代同堂的生活是为学生培养孝德意识的基础,学生可以从实际生活中感受孝的意义和孝顺行为。但随着圣湖条件逐步改善,大部分家庭都从“大家”缩小成为了“小家”,由父母和学生组成的小家庭难以让学生认识到孝的意义和做法。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与其他国家的文化融合不断加深,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导致很多学生对孝德的概念和意义并不清晰,甚至很多人质疑孝道是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了便于管制而提出的愚昧概念,这些偏激质疑的声音为小学阶段是非观尚不明确的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3]。
在夏、商时期,孝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祈祷,到西周时期才加入了奉养父母的意义,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是孔夫子赋予了孝新的、普遍的意义,让孝顺父母成为了人生首要大事,孟子本着对孔子精神的传承将孝与生活的各个方面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后世所熟知的孝德思想。在封建社会,为了便于统治,各代君主纷纷将孝推行到扭曲的地步形成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在中国近代史打破封建思想的过程中,很多人对孝的认识也产生了偏差,导致孝德意识淡薄。
现阶段很多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传授知识上,在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动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下才重视起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但对孝德教育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情况。很多学校虽然加入了思想道德课程,但形式化的学习难以让那个学生产生思想共鸣和认同感,难以形成良好的孝德意识[4]。
大部分教师认为孝德教育应以家庭教育和身体力行的家风传承为主,因此忽略了学校教育对学生孝德意识的作用和重要性。
孝道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多方面的意义:
提高道德修养。孝德教育的主要意义是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品德。孝德是众多品德的源头和基础,只有奉行孝道并进行良好的孝德教育才可以完善其它道德品质。孝是人类情感的源头和行为基础,不孝父母、不受孝德约束的人难以受到其他道德标准的约束和管制,无法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标准[5]。
促进家庭关系和谐发展。孝德教育指促进家庭关系和谐发展的基础,通过孝德教育学生可以深刻领会到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和孝敬父母的真正意义并付诸行动,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关系和谐发展可以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工作。
培养学生报国敬业精神。孝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报国精神。自古忠孝不分家,孝德教育推行的忠君思想即现代的爱国情怀。教师在孝德教育过程中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封建愚忠思想祛除,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报国理念。
凝聚社会精神。孝道文化产生于礼乐崩坏的乱世,因此孝道文化本就具有规范社会行为和凝聚社会精神的意义。推行孝德教育有助于建立礼仪制度、调节人际关系并维护社会稳定发展,针对小学阶段学生来说有助于同学关系和谐发展并促进班级内部稳定。
塑造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春秋时期诸子百家提出了不同的文化模式和文化体系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的绚烂篇章,但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无数文化已经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孝道文化仍熠熠发光仍带领中华文明持续发展。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华文明能流传至今并得以传承的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和孝德教育。
孝道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和意义遍布古诗词等传统文化内容。《三字经》《弟子规》《示儿》等古代文章和诗词选篇中蕴含了丰富的孝道文化和孝德思想,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孝德观念和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孝德思想。
单独在思想品德课中进行孝德教育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小学阶段学生活泼开朗但认知能力有限,很多道理晦涩难懂学生难以理解,因此通过单独课程进行孝德教育会增加学生的抵触情绪甚至产生负面作用。教师可以将孝德教育渗透到德育教育和各学科内容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孝德思想。
语文课堂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孝德思想。例如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第六单元用整个单元阐述了父母之爱和舐犊之情。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递孝德观念和中华民族人民流淌在血脉里的爱和温暖。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生活中父母之爱的事例并对学生进行孝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孝德意识。
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歌曲和音乐帮助学生形成孝德观念。例如《摇篮曲》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充分表达了母爱的伟大和情怀,是让学生产生思想共鸣并感受到父母之爱的重要途径。
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让学生回忆父母的付出和爱护自己的细节并进行绘画,让学生在绘画和回忆过程中产生感激之情和对孝道文化的认同感。
小学阶段学生易受环境影响,因此良好的孝德教育环境和孝道文化氛围是培养学生孝德观念的主要因素。教师可以通过班级管理等方式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孝德教育环境并通过组织活动培养浓厚的孝道文化氛围。
教师可以擅用墙面文化的影响作用,将“百善孝为先”“从小孝父母,长大报国家”“人生首要,莫过于孝”等孝德教育标语张贴于墙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孝德教育并形成孝德意识。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演讲、作文评比等活动或孝德教育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孝的理解和行孝行为,促使小学阶段学生在班级内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每个人都争做“孝德小达人”并形成良好的孝德意识和孝顺父母的习惯。
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等家校合作方式向家长传递孝德教育方法,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巩固孝德教育成果并身体力行的成为学生的孝德榜样,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得以传承。
小学阶段的孝德教育不光要在校内培养思想意识,更要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孝德习惯和孝顺观念,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渗透孝德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重阳节上敬老院看望老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孝德意识和观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德教育不光要局限在家中和父母身上,在探望并帮助老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被需要的认同感和尊老爱幼的深刻含义,让孝德教育从书面理论转变为社会实践从而形成文化意识。
孝顺父母不是听话、不反驳父母的意思,而是通过日常行为关心父母、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父母感受到子女的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帮助父母做家务、在父母过生日时给父母准备礼物或者蛋糕、在父母工作疲累时帮父母揉揉肩膀泡泡脚等等,让学生学会表现对父母的爱是孝德教育的基础,只有会表达、会行动才能养成良好的孝德意识和孝德习惯。
孝德教育不光要培养学生孝敬父母,还要培养学生孝敬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长辈。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老人在学生身上倾注了无数的心血和爱,学生要认真体会老人的付出并用实际行动孝顺老人,例如在课后活动中帮助老人做家务或者陪伴老人聊天散步,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对老人的爱和孝顺。
孝德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延续中华文明的主要途径,但在小学阶段孝德教育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老师注意。
孝德教育要深入内心而不是流于形式。很多教师在开展孝德教育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动态,通过统一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会增加学生和家长的负担并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每个学生实际情况都略有不同,很多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单一的手段进行孝德教育例如让学生为父母泡脚,教师的本意是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并学会向父母表达爱意,但很多学生理解不足使学生的行为仅仅停留在表现形式上,难以达到情感共鸣和情感沟通的目的。
提高自身素养,正确认识孝德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学生深刻领会孝道的真正含义。很多教师对孝道文化和孝德教育认识不足导致在引导学生过程中将传统观念中的愚孝思想也传递给学生。中国传统文化和书籍读物是培养学生孝道观念的重要辅助工具,但很多陈旧观念和道德标准并不适用与当今社会,例如《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就是封建思想的糟粕,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和事例,让学生领会到孝道真正的意义并践行孝德观念。
“百善孝为先”,孝德是众多道德品质的源头和根本,孝德教育可以提高人类道德素质,促进人类关系和谐发展。小学教育工作者要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渗透孝德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何为孝、如何孝从而培养浓厚的孝德意识并形成良好的孝德习惯,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