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省华
(中国菌物学会菌文化分会,浙江杭州 310024)
砍花法栽培香菇技术是古老的中国农耕文化的精华之一,不仅在香菇,而且在木耳、银耳、蜜环菌的栽培中都有应用。这种方法在日本称为“铊目法”[1],在我国台湾有人称为“刀目法”。龙(泉)、庆(元)、景(宁)一带的菇民也称“剁花法”[2]。
砍花法栽培香菇技术,是一套综合性的技术措施,它的工艺流程是“判山”“伐树”“做樯”“砍花”“遮衣”“倡 花”“开衣”“当 旺”“惊 蕈”“采收”“烘 焙”等;依据树皮的薄厚在倒木上剁或砍以缝隙(疤痕),利用菌类孢子自然传播进行培育的仿生栽培技术。其栽培方法符合香菇的生物学特性,适应香菇对生长环境的基本要求。这种古老的仿生栽培法能够被人为控制,初步实现了香菇的人工栽培,是现在所有食用菌栽培技术坚实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深入研究砍花法的生产工艺措施,归纳砍花法的技术理论,研究砍花法所形成的文化现象,能够从中了解到近千年来菇民积累起来的实践经验及其科学内涵,对于继承优秀的中华农耕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砍花法是过去菇民一向严守的秘密,代代传承,不肯外泄。
判山:龙(泉)、庆(元)、景(宁)一带的菇民基本都是外出在自己境外的山林里种菇,光绪版《庆元县志》记载:“庆邑之民,以制蕈为业。老者在家,壮者居外,川、陕、云、贵无所不历”(光绪三年庆元县志)。外出他乡栽培香菇,需要与当地山林的主人签订协议。判山,就是选择好场地,与允许砍伐一定树木的主人签订协议。
伐树:除含有油脂、气体厚重的松、杉、樟树等以外的枫、柯、楮、榧、檀、钩栗、橄榄、冬青、杜英、栎树、槲树等可以生长香菇的阔叶树,均可砍伐,以枫树产菇最丰。菇民谚语说:枫树落叶,夫妻分别。不仅仅是菇民要外出,也因为这个时节是伐树的好时节。每年10月至12月,利用地形,自下而上,定向将菇树砍倒,树尾向山下,树脑朝山顶,去除枝干,留下树干及少量枝丫和尾枝,使树干既能蒸发多余的水分,又在缺少水分时有吸收水分的能力。
做樯:樯(庆元县方言读作:xiang)(古字为:做樼)。将砍伐的树木集中堆积,安置好以后,待翌年3月砍花。庆元方言中,香菇也称谓:香蕈或香信。在日本,把香菇称为:香信。国际贸易市场,商品香菇的等级中,大叶片的薄菇也称作:香信。实际上,香蕈真正的涵义是:樯蕈。
砍花:就是在已经砍伐的树干上砍口。根据树木树皮的粗糙与光滑,树干的大小、老嫩,用刀斧以不同手法剁或砍出不同深度和斜度的缝隙或疤痕(称为花口和水路)。所砍斧痕因手法不同而异,力猛痕深,力弱痕浅,都非所宜。手法熟练的菇农能使全树长满菇,状如鱼鳞叠叠;不得其法者则可能不出菇。因此,砍花是仿生香菇栽培的关键技术。
遮衣:砍好花的树木需要枝叶覆盖,要先粗后细,厚薄适中,遮阳通风,使树木保持水分并致发菌。在做樯前,必须注意保留周围的遮阳树,以防止烈日曝晒。自然界的香菇孢子随风飘散到基木坎内,孢子在菇木内萌发,形成菌丝繁殖蔓延。不同树种砍花深浅不同,要点是斧刃刚好触及树木的形成层。砍口对于树木的水分调节、理化变化、催吐树木内的苦涩汁液都有作用,利于香菇菌丝生长。
倡花:是指翌年秋冬,菇木上开始长出少量香菇的现象。
开衣:见到倡花的菇木后,即需开衣。开衣是把遮盖在菇木上的枝叶揭去(遮衣),让菇木多接受阳光、空气,以利于香菇菌丝进一步生长,长出更多的子实体。
当旺:至第二、三年便是“当旺”期,这时菇木普遍长出香菇,是菇民繁忙的一年,白天采菇、烧炭,晚上烘菇、选菇、编织篾具;还要不分昼夜巡山防盗、防兽,风雨无阻。菇木“当旺”期一般有三年时间,每年冬天因雨雪阴晴的天气不同,香菇的收获也不同。
惊蕈:在当旺的年头香菇如果不出或者出的少,可用草鞋、木板敲击菇木,用震动的方法来达到促进菌丝生长扭结成菇蕾,盛产香菇的目的。当旺后期若出菇不良也可用此法,也叫“惊樯”或“催樯”。元代农学家王桢在《农书》中所说的“越数时以捶击树,谓之‘惊蕈’”。这个方法传到日本后被为“惊蕈术”。
采收:要点是要根据天气变化和香菇生长状况,适时采摘。以香菇子实体边沿内卷,烘焙后能够形成铜锣一样卷边为最佳采收期,采收时尽量不要碰到香菇的菌褶。
烘焙:菇民在山上烘焙香菇有专门的焙笼,直径在1.6 m以上,腰鼓状,三分之二处有隔层,下面置炭火,以炭灰捂明火。上层放鲜菇。掌握火候,勤翻细检,这是一项关系到香菇质量的重要技巧。
菇树经砍倒至出菇完毕约有5年,其腐烂的快慢与菇山的干湿,菇树树种、树龄及位置,特别是出菇的多少等都有密切关系。
在砍花法香菇生产中,菇民们也产生了许多与此技术相关的谚语,民歌,成为今天我们能够传颂承接的菌文化。
枫树落叶,夫妻分别;
枫树抽芽,丈夫回家。
落得三日灰,香菇成大堆。
年情落沙,香菇成渣;
年情落灰,香菇成堆。
(落沙:即浓雾,霰霾天。落灰:即微雾、轻霜、雪天。)
上寮不过冬至,下寮不过清明。
(指菇民的生产活动规律。)
一年开衣,二年当旺,三年二旺,四年零散散。
(指菇樯的出菇规律。开衣,指掀开盖在菇木上的遮挡物。)
一年雪,三年歇。
(已开衣的樯如遇大雪,可连第三年的香菇都一齐长出。)
香菇旱龙精。
(出菇时最怕雷雨和暴雨。)
山场阳,香菇花又重;
山场阴,香菇薄又轻。
山地光又实,香菇多又密;
山地蓬松松,十樯九是空。
(前者土地潮湿阴凉,枯叶败草易烂成泥;后者是土地干燥,枯叶败草不易霉烂,地面松蓬不利香菇生长。)
若要富,年年菇山去。
若要高山香菇多,米楮、红栲、檀香、乌枫来当家。
若要低山香菇多,杜英、乌槠、楮柴、锥栗来当家。
(高山、低山,指的是海拔。菇民一般把海拔800 m以上的称高山。红栲、檀香、乌枫、杜英、乌槠、楮柴、锥栗,均为菇木名。)
判樯先瞅山木,讲亲先瞅爹娘。
杜翁、橄榄宜种蕈,赤曲、朱标当凉柴。
红栲花香,赚钱有千,杜翁、橄榄,赚钱有限。
(有千,很多的意思。)
十樯百菇快,百樯千菇难。
(指管理水平差,多做樯不一定能多收香菇。)
霜冻多,少做樯;雨水调匀多做樯。
菇樯南北倒,樯身容易烂;
菇樯东西倒,添得一年饭。
(前者雨淋日晒,菇木易霉烂,后者阴凉,菇木寿命长,可延长产菇时间。)
中间落土两头翘,来年更衣成干樵。
(菇木要放平,使其吸水均匀。)
砍花无鬼,看樯开嘴;
楮柴大粒米,
米槠砍米碎;
银栗、火香龙翻边。
(意思是“砍花”没什么特技,主要是根据菇木性质灵活地掌握。楮柴、米槠、银栗、火香均为菇木名称。)
砍花老鸦叮,做花还未精;
砍花如水槽,香菇保勿牢;
若砍戴帽花,力气白白花;
砍得两边伏,不愁没香菇。
(“老鸦叮”“水槽”“戴帽花”,均为不合格的砍花方法。“老鸦叮”系用力不均,形成斧口纹路倾斜;“水槽”系用力过大,纹路透过皮层;“戴帽花”,用力不稳,斧口上弹,使树皮翘起,挡住坎缝,雪水难以浸入。而“两边伏”则指用力均匀得法,使坎缝两边的树皮内伏,有利水分渗入,又可防止积水过多。)
泽柴米粒米,枫柴洋并边。
三针二棵,无全收也有一半。
一花戴帽二花空,一针戴帽七针无用。
(戴帽,指砍花时,树皮松动上翘,难出菇。)
硬汉多遮衣,软汉薄薄披。
(质地硬的菇木宜多盖柴草,较软的则不宜。)
压绝收,晒半收,遮阳、通风保全收。
上向嫩柴衣,下向粗杆枝。
(表层宜盖松软的碎柴或树叶杂草,底下应用粗柴杆支撑,有利通风。)
压樯无一寸,晒樯有一半。
(压樯,即遮阳物太厚,对发菌不利;晒樯指遮阳物不足,但两侧近地亦能出菇。)
眼枫树,压红栲。
(枫树含水多,遮阳物可薄,红栲则反之。)
黄云层叠不见蕈,求师惊蕈莫怨天。
(黄云,指菇木后期出现的黄色菌丝。常遇菌丝发育良好,但不出菇。菇民即以草鞋或木片在菇木两侧拍打。谓之惊蕈,效果甚佳。)
雷雨惊樯空旋转,雨后惊樯够盘缠。
(惊樯:用斧头、木槌敲击菇樯,催发香菇生长。其意思是:惊樯也是一门技术,关键是把好天时。)
火面加草灰,香菇好色水;
火面不加灰,香菇黑面虎。
(指焙菇时,炭火表面撒一层灰,降低火温,以文火烘焙最宜。)
砍花法香菇生产技术能够持续至今,延续不衰,是因为这是一套完整的农耕工艺,符合香菇的生物学特性,它汇集了吴三公为代表的历代菇民的长期经验。砍花法砍花成本低,设备简单,容易被一般菇民所接受。
这套技术对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对林相、树种、郁闭度及小气候有严格的要求,每冬砍伐菇木的数量有严格的限制,并且是异龄择伐,不怕弯曲空心;砍伐期及砍伐作业有严格规则,砍伐期与休眠期吻合,有利萌芽更新,剩余物不搬出菇山,增加腐殖质,有利于幼树生长。这套工艺符合现代生态化理念,是人类与多样性生态共同存在、和睦相处的典范技术,是中华民族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