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开,张学师,孔建新,王德忠,吴一春
(1.射阳博海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江苏 射阳 224312;2.射阳县渔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 射阳 224300;3.射阳康余水产技术有限公司,江苏 射阳 224300;4.射阳县盘湾镇农技中心,江苏 射阳 224312)
回顾近年来特种鱼发生的疾病,特别是季节交替暴发的疾病,已不简单是病原与环境问题,更是一种超越病害控制与生物安全、营养与健康管理、生态与环境管理、资源保护与渔业管理承载能力的体现。针对上述问题,单从病害角度建立防控体系,无疑是牵萝补屋,还需从生物安全、营养管理、环境生态和渔业管理等视野建立相应的策略,从“人菌大战”中学会与病原“和平相处”,转变病害的防治策略。
受市场消费撬动,我国特种鱼养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养殖规模也不断扩大,出现了单一类群的高密度、高产量和超负荷的养殖趋势,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病毒性和细菌性传染病的持续暴发和流行,新的病害不断涌现,呈现出流行范围广、出现频率高、耐药性增强和防治难度大的趋势,一些过去只在季节性流行的疾病演变成为多季节甚至全年性发生。
病毒性疾病是当前全球水产养殖危害最严重的病害,迄今为止分离的鱼类病毒已高达60 余种,危害对象几乎涵盖了主要的特种鱼养殖品种。病毒性疾病蔓延较快,尤以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及疱疹病毒科、虹彩病毒科和弹状病毒科的病毒危害最大,潜伏期长短不一、临床症状复杂、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和死亡率高。
(1)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原为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IPNV),属水生双RNA 病毒属。主要危害14~70 日龄的虹鳟、河鳟、大西洋鲑和大马哈鱼等鲑鳟鱼的稚鱼,也感染大菱鲆、大西洋鳕等,流行于世界各个养殖区域。
(2)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原为神经坏死病毒(NNV),属于乙型野田病毒属,分为4 种血清型或基因型,是世界范围内一种鱼类较严重的流行性传染病,尤其对仔鱼、幼鱼的危害最大。
(3)疱疹病毒病。病原为疱疹病毒科病毒,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病毒性疾病,不同鱼感染的临床症状各不相同,危害程度也不同,通常通过体表和口腔黏膜的严重感染导致死亡。
(4)虹彩病毒病。病原为虹彩病毒科病毒,是近年来对鱼类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尤以细胞肿大病毒属、淋巴囊肿病毒属和蛙病毒属的危害最大。
(5)弹状病毒病。病原为弹状病毒科病毒,是一种引起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致死性和流行性较强的传染病。
研究表明,危害我国鱼类的细菌中革兰氏阴性菌占多数,阳性菌占少数。绝大多数的病菌为条件致病菌,危害日趋严重,波及范围广,出现了以急性暴发为主、周年季节性流行或波动性流行为辅的发生趋势。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强,一些病原菌抗原结构的变异和血清型复杂多变,使得细菌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愈加困难。
(1)细菌性败血症。致病菌迄今报道有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斑点气单胞菌、产碱假单胞菌、鲁氏耶尔森菌、河弧菌生物变种Ⅲ、鳗弧菌、副溶血弧菌和创伤弧菌等多种革兰氏阴性菌。全国各地均有暴发和流行,其中弧菌类是多数海水养殖鱼的常见致病菌,淡水鱼的致病菌以嗜水气单胞菌、维氏气单胞菌等为主,对鳜鱼、鳢属鱼、斑点叉尾鮰和黄颡鱼等危害较大。
(2)肠道败血症。致病菌为鮰爱德华氏菌,是一种引起鮰科和鲿科鱼暴发性死亡的细菌性传染病,尤以对斑点叉尾鮰和黄颡鱼的危害最大。
(3)细菌性烂鳃病。致病菌为柱状黄杆菌,有的鱼也称柱形病。该病在我国特种鱼中的鳜鱼、鲟鱼、斑点叉尾鮰、黄颡鱼、大口黑鲈和杂交鳢等呈全国性暴发趋势,危害较大。
(4)溃疡性综合征。溃疡性综合征也称烂身病或腐皮病,危害对象几乎涵盖我国重要的淡水特种鱼,范围波及全国,死亡率一般在30%~60%,严重时达100%。该病病原极为复杂,有霉菌、病毒或细菌的单一感染,也有混合感染。
(5)链球菌病。致病菌为海豚链球菌和无乳链球菌,已在包括中国在内的20 多个国家的温带和热带养殖区域暴发和流行,具有传染性强、发病率高和危害大等特点。
(6)诺卡氏菌病。致病菌为鰤鱼诺卡氏菌和星状诺卡氏菌。该病潜伏期长且持续时间长,发病高峰为6-9 月,水温25~28℃时发病最为严重,发病率为15%~60%。
近年来,随着养殖密度增大和养殖环境恶化,寄生虫对特种鱼的危害逐渐增大,发生概率也不断提高。淡水鱼中危害较大的有车轮虫、斜管虫、杯体虫、小瓜虫、指环虫和孢子虫等,其中车轮虫、斜管虫和杯体虫对鱼苗、鱼种的危害较大;海水鱼中危害较大的有刺激隐核虫、瓣体虫、海盘虫和本尼登虫等。一些寄生虫几乎每年都呈季节性暴发,如杂交黄颡鱼和翘嘴红鲌的小瓜虫、大黄鱼和金鲳的刺激隐核虫和本尼登虫;一些寄生虫几乎贯穿整个养殖过程,如鳜鱼的车轮虫和斜管虫,鳗鲡的指环虫,石斑鱼、真鲷的瓣体虫和海盘虫;甚至出现一些对有的鱼鲜有感染的寄生虫发生新的寄生,如大口黑鲈的孢子虫。一些寄生虫如刺激隐核虫、本尼登虫至今仍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一些寄生虫如斜管虫、指环虫易产生很强的耐药性,增大了防控难度。
当前的饲料技术虽已少见营养缺乏症,但就特种养殖鱼而言,脂肪肝、肝胆综合征、血液异常减少及因应激产生的营养缺乏症等营养性疾病已经比较常见。鱼类对脂肪肝虽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可逆能力,但脂肪肝会减弱肝脏的解毒功能而诱发疾病。肝胆综合征的内因实为营养代谢障碍,正是因为营养代谢造成肝脏功能减弱,环境恶化、不科学用药等外因诱发和加重了肝胆综合征。血液是鱼类免疫应答、氧气和营养物质运输的重要载体,劣质饲料或营养不合理往往会造成养殖鱼血液量减少,体质和抗应激能力也相应减弱。应激会造成鱼体对维生素等营养素需求升高而导致缺乏,营养性疾病对鱼类健康的损害是个缓慢过程。
我国大多数鱼苗场的技术水平较低,缺乏相应的遗传育种和检测能力,一些品种经迭代繁殖后出现了种质退化、抗病抗逆能力差和畸形苗率升高等现象,这些与遗传背景相关的疾病对养殖的损害往往比较隐蔽,也不易觉察。另一种危害较大的是由于垂直遗传产生的隐性带毒问题,许多病毒在鱼类中可通过卵子或精子的垂直遗传进行传播,从而使鱼苗隐性携带病毒,进而在条件合适时暴发。鳜鱼的ISKNV、大口黑鲈的MSRV 和LMBV 等都是典型的通过垂直遗传传播的病毒。据笔者统计,2019 年因大口黑鲈暴发MSRV,苗种培育成活率不足10%,2020年更是不足5%。
对于鱼类应激及应激所产生的危害,这方面的研究较少且不够深入,但可以肯定的是鱼类许多疾病的暴发均与应激相关,如大口黑鲈的MSRV常因暴雨等强应激而诱发。应激产生的病例也常表现为非典型症状,如暴雨前的2~3 天鱼的摄食往往变得特别旺盛,这时如果过度投喂,在暴雨过后的3~7 天鱼就会出现非典型症状的发病或大规模死亡。环境导致的应激主要来自环境因子或因密度和产量的提高所产生的应激,管理导致的应激因渔农缺乏对高密度、高产量和超负荷养殖模式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管理不当产生应激。总之,应激性疾病在高密度、高产量和超负荷养殖模式中的危害正逐渐增大。
继发或并发等混合感染引发的疾病在我国特种养殖鱼中逐渐增多,并多以非典型性病症出现,如细菌性败血症通常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和鲁氏耶尔森菌等多种致病菌引起;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由鮰爱德华氏菌引起,但常伴随套肠症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等致病菌;乌鳢、杂交鳢溃疡性综合征有学者认为是原发性感染丝囊霉菌,继发性感染SRV、嗜水气单胞菌或温和气单胞菌。特种鱼这种继发或并发性的非典型症状病例不仅危害大,而且治疗时疗效差、治愈率低,且容易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