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生 伍永华 王光礼 王珏 王一璞 李小勇 赵苗
(1 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四川 绵阳 621010;2 四川省农业广播学校岳池县分校,四川 广安 838399;3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农业农村局,四川 成都 610400;4 绵阳佐伊精耕科技有限公司,四川 绵阳 621000)
羊肚菌Morchella作为一类高档珍稀食药用菌,备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及投资者的追捧,成为我国近十年来生产发展最快的菌类之一。2010年羊肚菌开始商业化栽培[1],每1×104m2投入12 000~15 000元,收益30万元~40万元。高效益促使羊肚菌栽培面积快速扩大。羊肚菌栽培面积从2010年的100 hm2~150 hm2扩 大 至2020年 的1.4万hm2~1.5万hm2,增长约100倍。近3年四川省羊肚菌栽培总面积每年都超过10 000 hm2,然而总体经济效益并不理想,有30%~50%面积绝收。为此,笔者分析导致羊肚菌生产大面积绝收的各种因素,并提出对策措施,以供羊肚菌生产者参考。
羊肚菌原始菌种的质量及其可靠性决定了羊肚菌的产量和质量。野生羊肚菌并不都能人工分离栽培,即使能够人工栽培羊肚菌也不一定能获得高产。全球有100多个羊肚菌种,中国已经鉴定出63个种,且大多数是无法人工栽培的[1-3],能够人工栽培的种只有六妹羊肚菌M.sextelata、七妹羊肚菌M.eximia、梯棱羊肚菌M.importuna等。这些可人工栽培的羊肚菌产量和质量有保障,其他种如头丝羊肚菌M.exuberans、欧氏羊肚菌M.oweri、Mel-13、Mel-21、秋天羊肚菌M.galilaea等虽能出菇但产量较低,无法商业化栽培[4-7]。黄色类群羊肚菌大多数不出菇[1-6]。生产中采集分离野生羊肚菌菌株,未做规模化出菇试验,直接用于大规模生产导致绝收的事时有发生。
羊肚菌菌种的分离采用膨大细胞组织、紧密组织、膨大+紧密组织、新鲜(干菇)组织+孢子、单菇多孢、多菇多孢、杂交、单孢、单菌核、单根菌丝分离等[1,6-8]。组织分离的菌种有70%以上可能不出菇,绝收风险高。多孢菌种、杂交菌种不是遗传性状单一的纯菌种,菌种间产量差异极显著。研究表明,羊肚菌的单孢菌丝之间只存在竞争关系,融合的概率几乎为零,菌丝之间仅仅是物理接触而已,细胞之间无融合,杂交的可能性很低或没有[6-8]。单孢菌株、单孢的单根菌丝菌株的出菇概率较高,能选育出优良可靠的菌株。
土壤、水体、空气中的各种微生物都会侵染羊肚菌子实体表面或在其组织内部生长,因此用任何方法分离得到的原始菌种均有可能被细菌、霉菌、酵母菌、黏菌等污染[6-8]。
羊肚菌的原始菌种在转扩、长时间保存、长途运送时,遭受短时高温、低温影响,同时又因转接次数增加,导致其菌丝老化、退化或被杂菌污染,最终导致菌种的生产性能大大下降,甚至失去出菇能力。因此,羊肚菌的原始菌种须妥善保存、控制转接次数,并且经过纯度鉴定、多点出菇试验后,才能用于大田生产。若发现菌种长出白斑块、黑(白)菌皮、杂菌斑,坚决弃之不用。
优质栽培种的栽培料表面呈黄褐色(黄白色),料袋有弹性,敲打其能发出清脆响声;料表面有或无菌核,无白色或黑色菌皮,无红色、绿色、青色等杂菌斑,无酒味、无霉味;掰开料菌丝紧密、均匀呈黄褐色,有羊肚菌特有的香味。羊肚菌栽培种多数是由各菌种厂培养而得,因此,菌种厂的生产条件、管理水平、职业道德等影响菌种质量,最终决定羊肚菌生产的成败[6-8]。
1.4.1 栽培种培养用料质量差
羊肚菌栽培种的培养料配方:以小麦、高粱、玉米粒等为主料,添加少量的发酵玉米芯、木屑、谷壳、棉籽壳等辅料,添加石膏1%,碳酸钙1%等(其中小麦占比80%以上)。有些菌种生产者为了降低菌种生产成本,添加大量其他原料(树叶、腐殖土等),导致培养料很难彻底灭菌,培养的菌种被污染。
1.4.2 生产中栽培种用量不足
一般要求栽培种用量为2 000~4 000 kg/hm2。栽培种用量不足,加上栽培料中添加大量无效营养物质,小麦添加量严重不足,虽然投料足,但无法满足羊肚菌菌丝体、子实体生长的营养需求,后期羊肚菌产量大打折扣。
1.4.3 栽培种污染
造成栽培种污染原因有两个。一是料袋的封口问题。通气盖、透气盖封口,虽然操作方便,但若料含水量稍微偏高时,袋内1/10~1/5培养料很难长满菌丝体;卡扣、扎口等方法封口,菌丝亦无法长满袋;多点接种、透气膜封口的方法,虽然菌丝体生长很快,但因增大与外界接触面,污染率大幅上升(甚至超过50%)[6-8]。因此,料袋封口最好是采用颈圈+双层报纸或薄膜扎橡皮筋。二是培养料灭菌不彻底。料袋装入灭菌筐放在灭菌锅层架上灭菌效果好。料袋“堆码式”摆放灭菌效果差,接种后菌种污染率高,且灭菌过程中排气不彻底、温度大幅度波动都会影响料袋灭菌效果。三是栽培种培养过程中控温不当。菌种培养阶段袋内的料温会比室温高3~5℃,当室温为25℃时,袋内的温度已超过30℃,造成烧菌,导致菌种活力降低。四是栽培种在运输、栽培基地暂时存放过程中,无严格的防污染措施、存放时间过长、温度过高均会导致菌种的污染、烧菌、退化。
常见的栽培羊肚菌设施:简易小拱棚(高30~50 cm或70~100 cm)、方形矮棚(高50~80 cm)、大棚(高150~180 cm或200~300 cm)、平棚(高150~180 cm或200~300 cm)、北方的暖棚、连棚(玻璃温室,2个或以上的拱棚相连)。上述各种设施栽培羊肚菌都有高产或绝收的案例,主要问题是如何做好预防极端高温、低温、大风、雨水、霜冻等不良气候的工作。
南方地区大部分采用简易平棚栽培的羊肚菌质量较好,大棚、暖棚等设施栽培的羊肚菌品质稍差。不出菇的对策:在畦面覆盖薄膜,畦上再搭小拱棚,上盖单层或双层薄膜。
2.2.1 土壤温度调控
羊肚菌菌丝体生长阶段控制土壤温度3~18℃为宜。南方最佳播种期为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若播种期早于11月10日,羊肚菌菌丝生长阶段常遇20~30℃的高温天气,薄膜或遮阳网下的营养料袋表面温度可达50℃以上,羊肚菌菌丝是无法抵御如此高温,导致减产甚至绝收。2020年四川省内因早播羊肚菌导致绝收的栽培面积约13 km2。因此,若想早播种早出菇,必须要有良好的降温措施,如用双层6针遮阳网覆盖拱棚,或大棚两侧离地50~80 cm处开80~100 cm高的通气窗,或大棚顶部加装喷淋设施喷水降温。
2.2.2 预防极端高温、低温
在南方地区羊肚菌原基形成和子实体生长期间容易遇到3~10 d超过20℃的高温天气,高温高湿易使羊肚菌幼小的原基和小菇大量死亡,导致减产和绝收。预防方法:用双层薄膜覆盖小拱棚,并在拱起的薄膜两侧开一排通气孔,通气孔为长5~10 cm、间距为1~1.5 m,同时压严薄膜边缘,防热风;卷起钢架大棚两侧垂直于地面的通气窗,或划破棚两侧的薄膜以通气降温,或在棚内1.5~1.8 m处再加一层遮阳网;棚顶喷水降温;将单层遮阳网改成双层遮阳网。
羊肚菌菌丝体生长后期、原基形成时、幼菇生长期会遇到霜冻,或连续下雪2~7 d,温度低于0℃,甚至-10℃的极端天气。此时,菌床表层土壤结冰,菌丝体、原基或小菇死亡,导致歉收和绝收。预防方法:极端低温期间做好大棚密闭工作,防止棚内土壤结冰。北方或高海拔地区温度若在-15℃以下,要做好保温、升温的工作,否则也会减产甚至绝收。高海拔地区采用方形矮棚覆盖厚薄膜和遮阳网,畦面覆盖薄膜,可安全度过10月到次年3月的低温期,4—5月可出菇。
2.2.3土壤水分管理问题及对策
水分管理主要包括用水量、用水时机、用水方法、用水水质等[1,9-18]。
羊肚菌菌丝体生长适宜的土壤含水量(非土壤湿度)为15%~21%(用手搓土成条,不断裂为宜)。子实体生长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18%~21%(手搓土成比较光滑的条、土不黏手为宜)。切忌土壤含水量过高,否则会造成减产甚至绝收。生产中土面蔓延浓白色菌,出现大量分生孢子、原基密集、原基死亡、幼菇死亡、小菇红脚病、黑脚病、灰柄菇、烂菇、子实体白霉病等的情况,都与土壤含水量过高有关。因此,要选择排水性良好地块栽培羊肚菌,对于排水稍差地块,棚间要开深排水沟,棚内要开主排水沟,沟深为50~60 cm。同时减少畦面用水量,土壤稍干,畦面不形成大量密集原基为宜。喷水要严控喷水量、喷水时间、喷水次数,大水漫灌会导致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
要严格把控催菇水的喷水时机、喷水量、喷水次数等。喷催菇水的时机:早播棚在播种后30~40 d,未早播棚在立春前10~15 d;北方或高海拔地区最低温度稳定在3~5℃以上后,原基大量形成之前及时喷催菇水(原基大量形成以后再喷水为时已晚,因为原基见水就死,即使长大也会发生多种病害)。催菇水要喷2~3 d,每天的用量依次减少。
2.2.4 水质问题
栽培羊肚菌用水为优质的河水、井水、自来水、地下水、湖水等,忌用污染水、鱼塘水、小池塘水、禽畜养殖场排泄物污染水、城镇和工厂污水排放水、含盐量高的水[1,10-18]。
2.2.5 除草剂问题
四川省年年发生土壤中因有除草剂导致羊肚菌绝收的案例。试验表明多种除草剂对羊肚菌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土壤中残留的除草剂会导致羊肚菌绝收。羊肚菌播种前100~120 d禁用除草剂[13-14]。
2.3.1 营养袋配料不足
营养袋配方中小麦占比在70%以上,但生产厂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加入了大量的木屑、草粉、废料等,更有甚者添加泥土、河沙、石头、树叶、有机肥、牛粪等,使营养袋养分降低,影响羊肚菌产量[6-8]。
2.3.2 营养料袋灭菌不彻底
采用堆码式、无层架的“蒙古包”式灭菌法,营养袋灭菌不彻底,摆畦后长链孢霉、青霉、木霉、黄色盘菌等,羊肚菌菌丝体不吃料,导致减产甚至绝收[1,8-18]。因此,营养料袋应采用层架式灭菌方法。
2.3.3 摆放营养料袋的时间过晚
一般羊肚菌播种后15 d内摆放营养袋,否则会影响羊肚菌产量。
大田栽培羊肚菌常见的昆虫有跳虫、蛞蝓、菌蝇、菌蚊、马陆、线虫等[1]。预防方法:空中悬挂黄板、安装诱虫灯、土壤中预先接种生物杀虫剂,不建议使用化学农药。
为害羊肚菌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的病原菌有细菌、真菌、黏菌等,如链孢霉、镰刀菌、青霉、木霉、毛霉、根霉、枝顶孢霉、长孢卵单隔孢霉Diploöspora longispora、盘菌类、鬼伞类、田头菇、草菇等[1-5]。其中链孢霉(红色、白色)的危害性最大,导致羊肚菌大面积的减产、绝收。禁用有霉菌污染的菌种、灭菌不彻底的营养料袋。
调查发现,较多羊肚菌生产者往往是看到各种媒体的宣传、身边羊肚菌生产的成功案例等,只接受了3~5 d的简短技术培训,就盲目投资羊肚菌生产。从2010年开始,四川每年都有第一次栽培羊肚菌者就进行大规模生产,达30 hm2~200 hm2,结果亏损严重。
羊肚菌生产成功者往往是有科学技术知识、有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良好的经营理念,能做到每年都有稳定收益。这些成功者生产规模连续多年保持在0.2 hm2~10 hm2,在生产中各方面都有保证的前提下,每年获利15万元/hm2~30万元/hm2,甚至更高。
调查表明,多年来单户的生产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趋势是栽培面积越大,亏损和绝收的风险就越大,单户投入200万以上,栽培规模在13 hm2以上能够赚钱的案例很少。
总之,羊肚菌生产者、投资者必须要控制生产规模,在拥有足够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足够数量的高水平技术人员的基础上,使用可靠菌种厂生产的菌种,用足菌种量和灭菌彻底的营养料袋,严控出菇条件,严防各种病虫害,才能降低生产风险,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