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

2021-11-30 20:46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专业课思政

李 娟

(济南职业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是改革创新的教育理念,其核心要义就是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协同共进共同发挥育人的作用,建立一个相互连接的思政教育大格局和体系,进而达到“全方位、全员、全过程”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2]这是国家从发展战略高度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基于自身的办学特点,认真研究,全面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一、高职院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所有的课程中要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融合;二是这个过程中价值观的引导是潜移默化的,要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课程思政本质上是课程和思政内在高度统一的过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并不是简单的课程加上思政,而是要去挖掘课程本身内在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和资源,实现价值引导、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高度融合和有机统一。它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即通过这种方法实现润物细无声的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例如,一些通识类课程,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见识知识、提升审美素养、温润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其他的所有课程都可以发挥育人功能,这就是课程思政。

近二十年来,高职教育经过了规模快速扩张时期,正逐步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很多职业院校把更多精力和重心放在了学生技能的传授上,“重技能轻素养”的现象普遍存在,更多地是强调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政治理论和人文素养教育。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恰恰成为扭转这种倾向的“发力点”。伴随着高职教育进入了内涵式发展阶段,大力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意义尤为重大。

二、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的现状分析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高校存在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互不说话、“各自为政”的现象,特别是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被边缘化的现象比比皆是。[3]这种错误的观念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育人效果,忽视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利于“课程思政”建设。尽管“课程思政”的改革创新理念已提出来了一段时间,但是“课程思政”开展的现状不容乐观,改革的有效性亟待提高。

(一)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缺乏接受度和认可度

在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定位的教学目标更倾向于专业技能的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更多指向全国技能大赛的获奖情况。所以,专业课教师为了在技能领域获奖,很多教师干脆把课堂搬到了实训室,忽视理论教学,更谈不上思想的引领和价值观的引导。很多专业课教师认为,价值观塑造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和专业课没关系或关系不大。高职教育长期的重技能轻德育的办学定位,导致高职教育中思政课程和人文类课程不受待见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现象直接影响育人效果。

(二)教师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导致缺乏政治认识和价值认同

教师缺乏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深入探讨其原因:其一,职业教育长期固定模式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标准等都过分强调技能和知识的培养,忽视价值观培育,导致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形成强烈的育人观念。二是专业课教师自身长期缺乏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缺乏家国情怀、对社会价值认同感较低,这样的专业课教师很难做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

(三)学校在制度方面存在缺陷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技术、轻育人”的倾向。学校的工作重心集中在技能大赛、专业建设上。学校的职称评聘也给教师们带来很大的压力,教师们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技能提高、培训及论文发表上,没有时间研究教学,更谈不上进行课程思政的改革。另外,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目标的制定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至于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方案中可能会略有提及,但是缺乏系统、科学、全方位的设计,通常以一些宏观的、抽象的、表状态的词来概括,不具备可操作性或操作性不强。

(四)缺乏协同合作机制

在课程思政的推进运行中,缺乏有效互补的合作协同机制。各高校都是以二级学院为教学组织单位进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共享、团队合作建设基本上都是以各二级学院为依托。这种教学结构,导致各学院之间沟通交流少,资源共享不畅通,专业课教师缺乏主动融合意识,制约团队合作和工作合力的形成。以上这些问题对学校整体课程思政的推进产生阻碍作用,亟需构建一种合作协同机制来保证课程思政常态化发展。

3.3 数字PCR平台应用的局限性 不同平台之间性能存在较大差异,以及不同技术原理、所需操作技术要求不同。例如,微滴数字PCR和芯片式数字PCR在通量、分散程度存在差别,微滴数字PCR分散体系生成更为简便,对技术人员操作要求较低。此外不同的检测仪器的准确度、精确度存在差别,对不同的预扩增液、微滴发生油,兼容性存在差别。尤其是,微滴式数字PCR平台之间由于微滴发生油的种类、微滴发生技术的差异,微滴数量为20 000~2 000 000不等,这样可导致检测精度存在差异,理论上,微滴数量越多,定量越精确。由于采用的技术不同,实验室间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

三、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方法路径

鉴于前文分析,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中必须要全方位系统设计,运用科学理念、秉持系统思维,借助周详规划、卓有成效的实践并分类加以推进,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育德育才效果。

(一)从学校层面建章立制,保障大思政格局落地落实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要义就是要在全教育领域形成思政教育大格局、大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总目标。[2]所以,落实课程思政,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主体责任。学校作为教育实施的基本主体,承担着这一责任,必须和国家教育理念同向同行,制定科学的机制和方案,用合理的体制机制方案来保障课程思政大格局的落地、落实。

第一,落实学校党委主体责任。课程思政虽然是通过教师层面落实立德树人基本任务,但是更需要学校层面的顶层务实设计和推动方案。实施课程思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在全员范围内形成大思政育人氛围,育人氛围的形成依赖长效机制,这个长效机制就必须由学校党委来承担构建才有说服力。学校党委须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上,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整合教育资源,完善教育督导机制,修改职称晋升激励机制等,为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持。[4]

第二,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科学课程评价体系建立的首要标准是人才培养效果。课程思政新理念下的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效果如何,必然要求用科学的评价体系来评价,因此,必须创新评价体系。可以尝试建立多维度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在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中,最关键的是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

第三,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选拔等的重要参考内容。高职院校也可以通过正在进行的“双高计划”建设,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2]通过设置科学评价体系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

(二)建立协同机制和体制,从战略高度构建大思政格局

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共同发挥“协同育人”作用的要求,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就必须将课程思政的建设放在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考虑,必须同国家大的发展战略相统一,调动学校一切可用因素,让学校所有的育人力量和育人资源都能发挥作用,而且是要协同发力。

1.统筹协同教师队伍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本身内在的要求是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协同发力、同向同行、并肩作战,使教育效果达到最大化。但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是专业课教师,如果专业课教师本身就不具备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推进课程思政就是一句空话,课程思政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因此,必须统筹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协同发展,不断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2.统筹教学资源

建立协同平台,用于教学、信息交流、经验分享以及资源共享。比如优秀教学案例的分享和素材库的收集、汇聚、整合等都可以借助该平台,这样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整体育人协同水平,增强课程联动整体效应。

3.成立思政研究中心

高职院校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这些课程在教学标准、要求和建设上本来就存在很大的差异,要认真研究高职院校课程特点和教学标准,分门别类的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并逐步推进。另外,不同的学科和专业也有不同的话语体系,要用学科的话语体系和理论逻辑来思考课程思政问题同样需要深入研究。

(三)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重新进行课程建设

新理念下的课程建设,要以学校总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根据不同专业群、课程群的特点将人才培养目标分类别落实到不同专业的课程建设上来,重新进行新的课程目标制定和课程建设。

1.课程建设的原则

课程建设应该把握住“实事求是”这一关键原则。授课的对象决定课程的内容与方式,所以要建设一门课程,一定要研究分析课程本身的特点和课程面向的对象,做到“实事求是和以人为本”。[5]不同的课程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研讨,按照学生的需求来确定课程目标,进行课程建设。

2.以课程目标为导向,寻找课程思政的触点

课程目标的设计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课程改革创新的切入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专业课课程是人才培养的主战场,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80%的课程都是专业课,课程内容的改变并不容易,所以必须重构课程思政理念下的课程目标,以课程目标为核心,重新进行课程设计,按照新调整的课程目标来重新构化课程内容,根据课程内容和面向的学生特点再来选择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课程目标的制定要与国家的育人要求同向,才能发挥课程在立德树人任务中的关键作用,才能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

3.将课程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

一个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课堂”,所以必须将课程目标落实到课堂上来,课堂才是真正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高度融合的一个过程。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创新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聚合学校各方力量,多种方式引导教师学会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实现课堂形式的创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认真分析高职课程特点,分门别类进行课程设计

高职院校的课程主要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实训课程三大类。要认真分析各类课程特点,不同类型的课程按照其不同的教学标准进行课程思政设计。不能搞一刀切,要求所有的课程达到某种规定的统一标准。

(四)以点带面,循序渐进推进课程思政

从国家层面讲,课程思政的建设是一项渐进的、系统的大工程。从学校层面讲,这个工程需要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循序渐进,不能采用一刀切、大水漫灌的方式。要以点带面,在不同的专业进行不同程度的试点和改革,逐步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有示范性和带动性,在每个专业领域,学科带头人可试点先行,以此来带动其他教师主动尝试课程改革,吸引教师积极的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要让教师们体会到课程思政中所承载的作为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从而从内心激发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以专业为基础单位,推出课程思政的示范课、示范团队,选出标杆性的课程,并将优秀的课程思政成果通过协同平台加以研究、推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是新时期国家对高校育人提出的新要求,课程思政就是落实这一要求的战略举措。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指明了方向、增强了信心。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这一国家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我们能否为国家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合格接班人。我们要紧紧围绕国家发展大战略,认真研究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方法,将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通向同行、协同共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坚持“久久为攻”,持之以恒的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战略举措,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每位教师要多践行、多反思、多总结,携手共进,共同努力,在自己的责任田里为国家的人才培养站好班、守好岗。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专业课思政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课程目标来源理论的批判与重建:从“小三源”论走向“大四源”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