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
——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为视角

2021-11-30 20:34张正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总书记中国共产党

张正光

(上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4)

马克思主义观就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总观点和根本立场,其核心是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紧紧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探索,形成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观,为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提供了理论与方法论指导,促进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阐释,形成了科学系统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观。深入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深化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生成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系统阐述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新时代课题,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不仅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内核,有力回击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而且标志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成熟。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是基础。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在“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1]的同时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从此,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由理论变成了改变20世纪世界格局的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人民就是在这一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科学真理的指导下实现了翻身当家作主。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不仅可以指导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而且可以指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具有世界范围的普适性。“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1]。正是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中国共产党人自创立伊始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分析、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问题,并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观点方法科学、精准地研判“新时代”“大变局”的内涵、外延、特质和趋势,在强调当今世界“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的基础上,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传承性是内核。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实现于20世纪初的前苏联,借西学东渐大潮传入中国并为中国先进分子所接受。中国先进分子一旦找到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便迅速凝聚起磅礴的社会力量。中国共产党就是近代中国先进分子为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而创立的钢铁集体。她自诞生之日起即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划清了与修正主义的界限。由于受错综复杂的革命形势的影响,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内也曾出现过右或“左”的错误,但这些错误始终受到抵制而没有成为主流,并都在党的自身努力下得到了克服和纠正。敢于和善于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因此,一定意义上,一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传承史,也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确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党的历届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都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创造性地形成了既一脉相承又各有特点的马克思主义观,推进和发展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仅自觉养成了党内传承的马克思主义观,而且有新的伟大创造,赋予其新的意涵。

再次,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是依据。实践是理论生成的尺度,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互动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令世人刮目相看。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这些成就的取得,又反过来证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真理性和科学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基于对过去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反思而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及其巨大成就上推进发展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变化,特别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擘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蓝图,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比较优势,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的大国地位及其对世界的领导力也愈益凸显。反观自苏联解体以来鼓噪一时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不仅要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进行驳斥,而且要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更加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立场、方法、特质及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不断赋予其新的强大生命力。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伟大的变革时代以来,如何科学看待我国当前社会阶层、社会利益、主要矛盾,甚至意识形态等都呈现出的多元化态势,并开展伟大斗争?习近平强调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1]。

最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追求是关键。这种信仰和追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2]。一个政党的信仰和指导思想能否始终如一地坚持,关键在其领导集体,特别是党的领导核心。历史上一些大党、老党的兴衰更替,甚至亡党灭国,往往都与党的领导集体,特别是党的领导核心是否坚持党的信仰和指导思想有关。前苏联共产党亡党灭国的惨痛教训就是明证。毛泽东曾经用“香的马克思主义”与“臭的马克思主义”、“活的马克思主义”与“死的马克思主义”来区分我国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这实际上指出了真、假马克思主义者的问题。党的领导集体,特别是党的领导核心是真马克思主义者还是假马克思主义者,往往支配着这个政党的前途命运。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始终强调培养“又红又专”的接班人,就是为了保证政党不变质、信仰不褪色、事业永传承。而中国共产党的历任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无不是经过实践淬炼而选出来的具有坚定而崇高信仰的马克思主义者。习近平总书记出身于革命家庭,从小即受到良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熏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红色基因和“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情怀。探寻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足迹可以发现,他是从基层开始,由知青到大队书记,由县委书记到市委书记再到省委书记,最后到中共中央总书记,一步一个脚印锻炼成长而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正是在实践的淬炼中,习近平总书记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同时形成了对于马克思主义观的科学认识。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深刻意涵

自诞生以来,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曾经多次遭遇曲解、质疑或诽谤,特别是随着苏东剧变和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不适合论”“死亡论”等否定、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论调不断聒噪。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打着“重读”“再读”“走近”马克思的招牌,肆意曲解、篡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如果还在世,面对这些错误言论,他一定还会说:“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3]。针对这一乱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4]。“真懂真信”是解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个马克思主义观根本问题的基本前提。在新时代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观的深刻意涵。

首先,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是确立马克思主义观的起点问题。人们的信仰总是确立于一定的认识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已经证明: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有怎样的认知,就会形成怎样的马克思主义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系统总结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结构、特质、价值等都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1]。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其“主要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构成”[1]。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特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所以它“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1]。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最大价值在于“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1]。

其次,应该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观生成的立场问题。作为一种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遇到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即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来对待”,因为“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在党的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不能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现象,并给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针对这种情况,早在领导民主革命的时候,毛泽东就曾大声疾呼:“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5]。新时代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4],而必须牢固树立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态度。所谓真学,就是要“原原本本学,熟读精思、学深悟透,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1]。马克思主义是开放性理论,必须常学常新。因为即使是再科学的理论,也不会自然而然地跑进人的大脑。只有通过学习“灌输”,科学的理论才有可能转变为人们改变世界的武器,转化成引领发展的力量。那么,应该树立一种怎样的学习态度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学习理论上“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要“舍得花精力,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1]。所谓真懂,就是要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并运用于工作实践。毛泽东在抗战时期曾说:“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5]。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了真懂马克思主义的特殊重要性:“人们必须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更好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种现象,揭示蕴含在其中的规律”[4]。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不懂装懂现象,他特别批评:“有的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有悖于科学精神”[4]。回望百年党史可以发现,所有取得的成绩都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结果;所有遭遇的挫折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结果。所谓真信,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我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6],须臾也不能动摇。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为先锋队,并实现从一个胜利走向新的更大胜利,其关键就在于有先进的理论指导。新时代真信马克思主义,就是要牢固树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信,在真学真懂的基础上立足思想的理性升华和高度自觉,把知识和理论内化为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党性原则。所谓真用,就是要对马克思主义“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7]。这是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对理论学习提出的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实践论、方法论的高度统一。学与知是用和行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对科学理论的学习与知晓,就没有用和行的依仗与寄托;思与信是架构由学与知到用与行之间的桥梁,没有对科学理论的思考与信仰,就不可能有“用”和“行”的坚定与自觉。真用马克思主义,就是“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8],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大势。

最后,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观的品格问题。早在创立之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即宣称他们的理论是“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生成的中国化理论成果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9]。因此,“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9]。其一要在科学运用中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它的科学性不仅在于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更在于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被证明是科学的。这种科学性也必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得到进一步证明。其二要在回答新时代历史课题中发展马克思主义。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正是在思考资本主义发展困境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问题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170多年来,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不是在时代问题的回答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当前,面对“两个大局”下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健康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亟需回答的紧迫问题。因此,必须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地回答这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课题。其三要在理论创新中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的理论品质。理论创新没有止境。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性成果。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守正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中国的创新发展。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理论品格

进入新时代,面对“两个大局”的考验,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和解读时代的思想武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活实践中赋予马克思主义观新的理论品格。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体现了守正与创新、理论与实践、人民立场与阶级立场、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第一,体现了守正与创新的内在统一。守正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核,也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17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核心要义始终得到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决维护,但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宗旨的路径和方法则在各国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既是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则、立场和方法的历程,又是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程。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10]。此后,他又在多个场合指出,马克思主义“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4],“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11]。针对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忽视、质疑,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沉渣泛起,习近平总书记在批驳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4],马克思主义没有,也不会过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的产物,它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科学社会主义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12]。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没有一成不变的“模板”。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因地因时因势推进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中国的发展,必须始终“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1],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13]。当前我们学习党史,就是要在学习中牢固树立“大历史观”,紧紧抓住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的主题主线,以及贯穿在这条主题主线中的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自觉把思想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把智慧汇聚到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来。

第二,彰显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辩证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1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3],而这种“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内容”必须以不同时代的不同实践为基础,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反之,新理论生成后又推动新实践的发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生成于全球化曲折发展背景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不仅具有全球视野,更立足于中国大地,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产物。

正是基于对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准确把握,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分析了当今国际国内大势,在国内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提出了“中国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等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在国际上直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命题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国家合作理念,推行“一带一路”倡议,引领和推动世界各国共同打造“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关照中国现实,也影响世界,是基于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新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深刻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13]。一方面要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最新成果,准确把握其理论精髓、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根本方法;另一方面要自觉运用这些理论、立场、观点、方法剖析实际问题,特别是关系到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核心问题,敢于实践,敢于斗争,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第三,坚守了人民立场和阶级立场的高度统一。人民立场和阶级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性和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作为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首先要坚守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和阶级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1]。他把脱贫攻坚当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托底工程,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把人民看成“阅卷人”等,不仅精准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而且彰显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核心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是无产阶级求得自身解放的理论,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始终是其鲜亮的底色。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阶级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首先就是阶级立场,进行阶级分析”[15]。全体党员干部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带头践行“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针对一些错误思想观念要敢于开展“伟大斗争”。坚持阶级立场和阶级分析,就是绝对不搞“西方化”和“资本主义化”,坚决抵制“私有化”“宪政”等错误思潮的侵袭。党的十九大党章指出:“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16]。可见,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具有客观性和真理性。习近平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命题就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和阶级立场的时代结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13]。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初心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就是党的人民立场和阶级立场的鲜明写照。学习党的历史就是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记牢“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个颠簸不破的道理,始终把人民立场和阶级立场统一到干事创业中来。

第四,突出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因其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揭示而获得高度的科学性;同时,它又因对世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实践指导而被赋予了革命性。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有机统一,科学性为革命性提供指南,革命性为科学性提供佐证。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已经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正如毛泽东所说:“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17]。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和人民解放指明了方向,因而具有无可辩驳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又以革命的精神,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变革性的路线与方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逻辑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和理论结晶,体现了这种科学性和革命性。

第五,坚持了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是其真理性作用的发挥又必须同各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紧密结合。中国共产党人在开创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中,就是既立足中国实际,又放眼世界,学习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并使之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18]。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从苏格拉底到费尔巴哈,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同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且为世界人民谋利益。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不仅给世界上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而且为推进人类社会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共建共商共享原则的推行,特别是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卫生产品,无不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国家民族情怀之上的世界人类情怀。

面对21世纪新变局,中国共产党人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用马克思主义审视时代风云,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人类社会新秩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当代中国,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秉承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总书记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