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珊珊,梁建丽,谢苗丽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浙江温州 325088
噪声指不悦耳、不动听,或足以引起个体生理、心理上不愉快的声音,是个体的主观感觉[1]。医院是患者诊疗及医务人员工作的场所,人流量大、仪器设备多,导致医疗环境噪声污染较为严重[2]。尤其是在儿童门急诊的特殊环境内,在进行治疗、护理时,患儿由于疼痛与恐惧往往大声哭闹,成为儿科噪声的主要来源,噪声暴露又导致患儿不能接受安静、舒适的常规治疗[3]。研究显示,对儿童门急诊进行噪声测量,发现交谈声、走路声、哭闹声依次为80.32 dB、72.94 dB和67.74 dB[4]。人长时间暴露在嘈杂的环境下,可能引发各种生理及心理问题,且噪声的不同程度也会对人体造成相应的影响[3]。儿科病房患儿年龄小,认知及自控能力较差,医疗护理时易发生激惹、哭闹现象,导致儿科病房成为噪声污染高发区[5]。为了控制儿童输液区的噪声,改善就诊环境,本研究对儿童输液区进行环境噪声管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于2019年11-12月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童输液区作为研究场所,测定 2019年11月前两周的噪声强度,并将该时期483例输液的患儿及483名家长作为研究对象。而后给予为期4周的噪声管理。测定2019年12月后两周的噪声强度,同时将该时期448例输液的患儿及448名家长作为研究对象。干预前483例患儿,男259例,女224例;年龄平均(6.37±3.89)岁;日平均输液时长(143.14±20.28)min。家长年龄平均(39.18±10.52)岁;与患儿关系,父母301名,外祖父母125名,其他57名;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9名,高中或中专152名,大专及以上292名。干预后448例患儿,男231例,女217例;年龄平均(6.49±4.13)岁;日平均输液时长(145.33±19.55)min。家长年龄平均(38.47±11.16)岁;与患儿关系,父母289名,外祖父母109名,其他50名;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2名,高中或中专139名,大专及以上277名。两组患儿及家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分析噪声来源
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于干预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测评处于医院噪声环境中的患儿家长对于其所处环境噪声的主观感受,确定儿童输液区主要的噪声源。针对问卷调查结果,噪声来源占比前五位从高到低依次为:医院工作人员、患儿及家长说话声(438/483);患儿哭闹声(402/483);手机铃声(374/483);推动治疗车声(314/483)以及呼叫铃声(260/483)。 参照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医疗卫生环境属于Ⅰ类环境,噪声标准白天最高值为55 dB,故以此作为评判标准。
1.2.2组建噪声管理小组
组建噪声管理小组,共5人,均为输液室护士。本项目组负责人为高年资护士,负责统筹规划全局;1名成员负责噪声测评;另3名成员负责参与噪声管理,实施具体方案。噪声管理按照质量改进项目的实施程序逐步推进[6]。
1.2.3.1 美化候诊环境
医院大厅地面多为大理石质地,墙面也多为石材铺制,这些材料不具备吸声功能,还能反射声音[7]。因此,本研究采用PVC塑胶地板铺设儿童输液区,并使用卡通图案软包墙面,促进噪声吸收。在输液区大厅摆放绿色植物,在美化环境的同时,还能降低声波传导带来的噪声影响,起到吸收噪声的作用。将日常维护产生的各种有噪声的维修以及清扫机器安排在患者散尽的时候进行,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噪声。
1.2.3.2 实施以患儿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
由于儿童输液速度慢,儿童输液区护士主动加强患儿输液过程中的巡视,提醒家长以及其他人员不要大声喧哗,通过大厅内的大屏幕滚动播放保持室内安静的温馨提示语,并尽量减少广播或控制广播音量;根据儿童心理和喜好改造输液区环境,如添置摇摇椅等,选择具有可爱卡通图案的窗帘;床单被套以粉红色为主,利于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对于哭闹的患儿,询问是否是输液部位不适,有状况及时处理,若患儿哭闹不止,通过给予玩具、小零食等方式安抚患儿情绪。输液区增加充电插座,提供免费WiFi,显示屏播放动画片或益智游戏,分散儿童注意力。
1.2.3.3 控制陪护人数减少人员聚集
发放噪声危害及预防知识宣传手册,张贴“禁止喧哗”“静”字牌提示标语,宣传噪声暴露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实行“一患一陪护”,告知配合度不好、低龄或有分离性焦虑的患儿家长多陪伴患儿,同时注意低噪声陪护,密切配合护士,通过分散注意力等方式降低患儿的烦躁情绪。对不能进入输液区陪同的家长,护士与其耐心沟通交流,说明若输液区人员过多,不仅影响空气质量,还会产生较大噪声,影响患儿情绪。
1.2.3.4 加强医护人员对噪声的管理
为提高医护人员自身素质及知识储备,使其掌握医院噪声污染标准、噪声污染可能存在的危害及如何有效降低噪声,充分发挥其控制噪声污染的主动性,每周为护理人员提供与噪声控制相关的教育培训,使其认识到降低噪声的重要性,创造让患儿舒适满意的就医环境。注重护士自我心理调适的教育,帮助其及时调整由于压力和不良环境所致的心理不适。制定医院噪声管理制度,要求医护人员在病房工作中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护士统一穿着合脚软底鞋,避免鞋底与地面摩擦产生撞击声;制定病区治疗车专人管理制度,确保治疗车车轮定期修理,保证车轮无噪声;调低办公室电话铃声音量,护士手机调成振动模式。根据输液区的具体情况,每周组织召开噪声管理工作会议,采用头脑风暴[8]的形式,对现存的噪声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整改措施。
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和传递能力,将更多的人力资源用于对客服务,减少工作失误,及时更新信息技术,缩短客人等候时间。还表现为及时更新世界前沿的信息技术,让酒店在第一时间能接触到最高端的信息技术,为客户提供最前沿技术下的最好服务。
1.2.3.5 优化护理程序
在儿童输液区建立服务站,制定护士巡视制度及降低人流聚集的患者分流体制。将服务站设置在儿童输液区显眼的位置,方便患儿家长随时与护士沟通。通过护士定时巡视减少患儿家长呼叫护士产生的噪声。
1.3.1噪声管理前后儿童输液区的噪声值
在儿童输液区的中间位置布点,邀请专业人员使用多功能噪声分析仪进行操作测试。同时使用手机软件测量工具,将手机置于噪声分析仪的相同点,点击“噪音计”测试,记录手机检测端和多功能噪声分析仪两组数据。连续测试10 min,每30 s记录1个瞬间读数。将两组检测的噪声值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02,P>0.05)。因此,本研究选用简便的手机版噪声分贝测试软件进行噪声测试。于实施噪声管理前(2019年11月前两周)和实施噪声管理后(2019年12月后两周)连续测试2周,由经过培训的调查者使用手机版噪声分贝测试软件对儿童输液区环境噪声进行测定和记录。测试方法:儿童输液区的中间位置作为测试点,打开手机软件测量工具,点击“噪音计”,打开麦克风权限开关,再次点击“噪音计”开始测量噪声。测试时手机垂直于地面,距离人体0.5 m,距离地面1.2 m,测试者平稳呼吸,不讲话。每天测试4次,每次分别于8:30、10:30、13:50、16:00开始测试,测试时间20 min,每分钟确认一次瞬时分贝,取20 min内噪声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1.3.2家长对输液区环境满意度
由护士在噪声管理前和4周管理后,通过调查问卷进行评价,评价标准: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比较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人数+比较满意人数)/接受调查人数×100%。
结果显示,管理后4个时间点的噪声值均低于管理前相应时段的噪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本研究在儿童输液区实施噪声管理前的噪声测试2周内共483名家长接受调查,325人对病区环境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总满意度为67.29%;实施噪声管理后的2周内共448名家长接受调查,351人对病区环境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总满意度为78.35%。实施噪声管理前后家长对输液区环境的总满意度比较,x2=14.297,P<0.001。
噪声为不良刺激,能够增加个体肾上腺素及血管紧张素浓度,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对睡眠、听力及消化系统等会产生不良影响[9]。因此,对医院环境的噪声进行管理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分析发现噪声主要来源为医院工作人员、患儿及家长的说话声,以及患儿哭闹声,可能的原因为:多数儿童惧怕输液,且很难坚持在输液过程中不离床活动,导致其产生负性情绪,大声哭闹,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长的焦急情绪,使得家长的说话声音更大,医护人员与其交流时也需加大音量,造成噪声污染。针对上述问题组建噪声管理小组,实施以患儿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美化就诊环境,优化护理程序,制定护士巡视制度及降低人流聚集的患者分流体制控制陪护人数、减少人员聚集等管理措施,制定医院噪声管理制度,加强医务人员“四轻”执行率,制定病区治疗车专人管理制度等系列举措。研究结果显示,儿童输液区实施环境噪声管理后4个时间节点的噪声值均低于噪声管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实施噪声管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儿童输液区环境噪声。但研究中除实施噪声管理后16:00,其余时间段测得噪声值均>55 dB,高于国家环境保护部颁布的声环境质量标准Ⅰ类环境最高限值。分析原因可能是儿童输液区本身环境较为嘈杂,16:00时输液的患儿治疗结束,故噪声下降。
环境噪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儿及家长的就诊体验,也是影响患儿家长对环境满意度的原因之一。削减环境噪声,会减轻患儿输液期的紧张恐惧,减少哭闹,从而也减轻家长的焦急情绪,提高患儿家长对输液区环境的满意度。环境噪声管理后,输液区实施“一患一陪护”制度,提供免费WiFi、动画片、小玩具等以患儿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医院环境噪声管理后,家长对输液区环境满意度较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