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分课堂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探微

2021-11-30 18:45周奇
关键词:内化讲授环节

周奇

(温州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温州 325027)

近年来,随着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不少专家学者纷纷积极探索适合我国高校和大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2014年,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生导师张学新教授通过分析传统课堂及讨论式课堂的利弊,融合二者的优点,提出了对分课堂教学新模式,即把教学过程分为两部分,教师讲授为一部分,学生讨论为另一部分,既能保证知识传授的效率,也能促进学生发挥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的学习意识,使其更愿意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营造更加和谐的教学环境,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2016年以后,该模式陆续在国内许多高校的课堂教学中得到推广,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后,自主探讨并分析所学内容,从而更好地消化知识,这不仅促进了高校课堂教学向更高效的方向迈进,而且提高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推动了高校的内涵式发展。[1]

一、对分课堂的含义及各环节特点

基于认知心理学原理提出的对分课堂将教与学的时间一分为二,分别留给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具体包括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环节。

(一)对分课堂的含义

对分课堂在本质上把课堂教学时间分成两半,一半留给教师讲授知识,另一半留给学生自行讨论,具体的教学过程可清晰划分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以及讨论(Discussion)三个环节,因而,对分课堂也简称为PAD 课堂。该模式能更为普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上课更专注,思维保持长时间高度活跃,从而促使他们主动钻研学习,提升学习能力。[2]

(二)对分课堂各环节的特点

对分课堂的突出特点在于借助教师讲授推动学生对知识的第一次内化,到了内化吸收环节让学生进行自主内化,最后以讨论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最终实现深度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讲授环节的特点

教师导入课程后在讲授环节一般采取精讲方式,主要针对教材内容的理论框架、知识点间的逻辑脉络和教学重难点等进行梳理性讲解,将具体案例、细节问题等留给学生在其他环节进行讨论和思考,并就现实案例为学生提供详细的参考书目等相关资料,为学生下一步的深度学习打好基础。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也经历着对信息的接收、接纳、分析、理解、记忆等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运用有效的授课方法,能引起学生持续的专注力。[3]

2.内化吸收环节的特点

内化吸收是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和吸收的阶段,让学生将教师所讲的教材内容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强调学生的自我理解和有意识的探究能力,鼓励积极的个性思维创新。在此过程中,教师会给学生布置内化吸收的任务并进行宏观把控,以确保学生的自主学习围绕课标展开。内化吸收的任务大致可分为“巩固”“解疑”“释惑”三方面。“巩固”要求学生列出已经完全掌握的内容。“解疑”则要求学生将自己理解,但其他学生不一定理解的内容,以问题形式在课堂中提出,让其他学生回答并解释。“释惑”则要求学生把自己不懂的、不理解的内容写出来,到课堂上请教其他学生。内化的过程中,学生在回忆教师所讲内容的同时,联系身边的感性经验,在梳理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归纳和推理,将零碎知识系统化,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充分内化吸收,形成自己的体会心得,在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时,实现活学活用。[4]

3.讨论环节的特点

学生在内化吸收环节自主学习和掌握知识内容,其心得体会必然带有他们自身的个性。到了讨论环节,教师则会以“巩固”“解疑”“释惑”为线索指导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组内、组间和全班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和思维的重构升级,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有关“巩固”的互动中,每位学生都能在小组内将自己对知识的解读与不同的解读进行比较,不断反省自身思维方式,借鉴他人的思维方式,这不仅促使自己的思维方式更科学,而且有利于自身重新审视知识点,使知识掌握得更扎实,最终形成了从组内到组间再到全班的整体巩固。“解疑”“释惑”的互动中,学生通过互相间的答疑解惑扫除了思维交流的障碍,从感性思维层面的表象、知觉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层面的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实现了深度学习的目的。[5]

二、对分课堂应用于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要“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对分课堂符合当下高校的课堂教学实际,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对当前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学生在这种模式下的知识接受往往是被动的,自身的主体性被严重忽视,课堂气氛也常常死气沉沉,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对分课堂则提倡将课堂教学分成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大环节。教师在做了提纲挈领的讲授以后,会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为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留下广阔空间。而学生则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探究,形成个人见解,实现对知识的内化吸收。最后,学生在讨论环节与教师及其他学生就知识理解进行交流互动,调动自己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发挥他们的主体性。[6]

(二)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只有在对知识灵活掌握、活学活用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创新和创造。对分课堂减少了教师讲授时间,教师只需讲授核心知识点和理论框架,把课堂时间的一半留给学生自学吸收和讨论,这样有利于学生提升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学生在搜集资料、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还提升了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从讲授环节学生对知识的复制,到内化环节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重构,再到讨论环节学生结合实际问题深度把握所学知识并进行创造性迁移,都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7]

(三)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间常缺乏有效且足够的互动交流,这就阻碍了师生关系的顺利发展。而对分课堂的讨论环节则为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学生经过知识的讲授和内化吸收环节,在讨论环节开展有针对性的交流互动,并在组内、组间和全班讨论交流中学会解决问题,这就为生生、师生敞开心扉、交流内心的困惑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同学间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更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师生间保持良好的交流互动还能让双方受到思想和思维的启发,有利于各自积累教与学的经验。[8]

三、相比对分课堂,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相比对分课堂,高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发挥主体性、师生之间的互动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弊端。为此,高校需要反思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积极改正,借鉴对分课堂模式,对症下药,最终全面提升高校教学质量。

(一)传统课堂中教师对大学生的启发明显不足

高校传统课堂中,存在教师启发学生明显不足的问题,在长期以来,高校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灌输,即教师讲授为主。这种模式将教师推上了强势的权威地位,而大学生则处于被动的边缘地位,致使双向的教与学日益演变为单方面的教师说教。同时,一些高校教师还在课上强调死记硬背,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所学知识,甚至还在课堂上特意留出记忆时间。然而,教师针对重要知识点却很少对学生进行不厌其烦的启发点拨,也很少耐心地等待学生认真思考得出结论,导致大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听课,课堂气氛常陷入沉寂。另外,即使有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耐心的启发,也只停留在浅层,缺乏深层次的探究,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不利于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9]

(二)传统课堂中大学生的获得感不理想

传统教学模式下,大学生的课堂获得感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在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互联网时代他们更乐于接受碎片化信息。然而高校课程通常长达一个半小时,时间一长就容易疲劳,使大学生难以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对此,不少高校教师也认识到了问题所在,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他们也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然而最终的效果却并不理想,甚至让部分大学生感觉教师的课堂讲授时间长短和他们的课堂获得感并不成正比,直接导致一部分大学生的课堂出勤率降低,即使去上课也变成了玩手机、看小说的“低头一族”。例如,在部分高校的思政课堂上,由于部分学生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仅仅为了毕业而学习,使得他们对思政课的重视远远不够,甚至上思政课常常抱着应付差事的敷衍心态,最终导致他们在思政课堂上的获得感不理想。[10]

(三)传统课堂中大学生的主体性尚未充分发挥

高校传统课堂上,大学生主体性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客观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满堂灌,具有知识框架清晰完善、推理有理有据的优势。但在当今互联网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大学生完全可借助各类自媒体等网络媒介接收到海量的信息,而且远超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传递的同类信息,这给以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面对大学生本已略知一二的知识,倘若教师依然像以往一样进行填鸭式灌输,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将传统的“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厌恶感,不仅没有让大学生感受到自主探究知识的乐趣,而且直接降低了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1]而且,一些教师即便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小组讨论等方法,也由于讨论交流落实不到位,部分学生只是聚到一起装装样子而已,他们的主体性依然难以充分发挥。

(四)传统课堂中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

高校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的问题。从互动的双方来看,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交流更多地表现为教师问、学生答,而且大多是浅层次的交流,缺乏深层次的思维活动,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没有发生真正的碰撞,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出现失衡,往往更多地表现为单向的控制加服从的互动,缺少双向平衡的互动,使得教师发出的信息带有很大的权威性,在互动中处于强势地位,而学生的信息反馈则处于弱势地位。然而,真正有效的人与人互动模式,双方地位应该是平等而非对立的,因此,理想的师生互动也不应该是控制加服从的单向互动形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只有更加包容、更加平等才能取得实效。[12]

四、对分课堂应用于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

对分课堂并不只是将课堂一分为二,更要在课堂教学中科学遵循教学规律,明确师生双方的责任和义务,避免师生在对分课堂上产生绝对的“对分”认识,而要实现科学“对分”,如此才能真正提升教学质量。所以,基于对高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弊端的分析,高校将对分课堂模式应用到课堂教学中,需要着重转变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推动高校课堂教学向着内涵式发展方向不断改进,从而提升高校整体的教学水平。因此,高校要积极采取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教师驾驭对分课堂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展高效的合作学习、在因材施教过程中充分利用学习资源等四方面策略,有效推动高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行稳致远。

(一)以生为本,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一,高校教师要重视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其学习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直接决定了对分课堂模式能否顺利实施。心理学研究指出,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并不是线性关系,而是成倒U型曲线关系。也就是说,学习动机的强度有一个最佳水平,此时学习效率最高。教师必须认识到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只有保持在中等以上才适合应用对分课堂模式。因此,教师在平时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比较低,教师则要运用有针对性的策略调动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待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达到预期时,教师再开展对分课堂教学。第二,学生的学习能力直接决定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此,教师要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要在内化吸收阶段指导学生提升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安排不同形式、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三,为了真正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还要采取相应的考核评价方式鞭策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学习。一是教师首先要在每个教学单元通过讨论环节、内化吸收环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二是在整节课程结束后,教师要给学生布置一次综合性作业,评价学生当堂课的掌握水平,以进一步培养他们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针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应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效率,以及有限时间之内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概括能力;针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则应该侧重考察其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内化吸收效果,并且能否根据自身的内化吸收和教师教学展开有效互动等。[13]

(二)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驾驭对分课堂的能力

第一,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教学观需要适应对分课堂,因此,为高效地实施对分课堂模式,教师应加快革新教学理念,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非关注教师权威,更加关注培养学生自主内化吸收知识的能力,即学习能力的培养。即教师的教学观念应更加重视学生的学法而非仅仅关注自身的教法。为此,高校也要针对有关对分课堂的教学理念组织广大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促进教师全面更新传统的教学观,推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取得实效。第二,为了适应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所倡导的提倡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高校还要对教师加强课堂管理能力的培训。高效地实施对分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有效的课堂管理。教师在对分课堂上,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掌握内化吸收的一系列学习方法,另一方面,也要及时调控学生的消极情绪,保障课堂秩序正常运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环境。第三,教师要提升课堂管理的应变能力,提升处理师生关系的能力。因为对分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首先依赖于良好的师生关系,所以,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课堂应变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只有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对分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14]

(三)合理分组,引导学生开展高效的合作学习

对分课堂的讨论环节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为组内、组间和全班的讨论交流打好基础。第一,从每个小组内的成员来说,教师要全面兼顾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在气质类型、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以此为根据来合理搭配划分小组,以促进小组内成员的完美配合,促使他们能够见贤思齐,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同时,在讨论时间不变的前提下,随着组内人数的增加,组内每名学生参与讨论的时间反而减少,因此,倘若小组规模变大,组内个别学生的声音就容易被忽略,所以教师在对分课堂的讨论环节中,划分小组的规模应该确定在2-5人为宜,小组规模应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而增大,但做多不宜超过5人,以保证组内成员利用有限的时间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此外,教师要尽量将同一小组内的成员按照就近原则安排在一起,为开展高效的小组讨论创造便利条件。第二,从小组之间来看,小组间在学习成绩、人数规模等方面应保持一致,以保证小组间公平竞争。为此,教师要在讨论环节留心观察并记录每位学生参与讨论的具体表现,以便及时对小组成员做出调整,最大程度上保证合理分组,助力学生开展更加高效的合作学习。第三,为进一步提升合作学习的效率,高校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大学生借助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线上讨论交流,使学生遇到问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实时讨论,提升对分课堂合作学习的时效性,让传统课堂的教学时间向课外延伸,这同时也是对分课堂运用到高校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大创新。[15]

(四)因材施教,充分利用学习资源

对分课堂中,科学、合理地利用学习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第一,教师在为学生选取对分课堂学习资源时,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及现阶段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学习需求选取适当难度的学习资源。同时,教师还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同样的学习资源有不同的感受等。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水平的基础上,选取适合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学习的资源。第二,为了让学生在对分课堂中实现高效的自主学习,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思维规律,以此为依据为学生提供能够方便他们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资源。例如,教师可选取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视频、热点新闻解读等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乐趣的材料,供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消化吸收,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对分课堂的高效实施。第三,教师在对分课堂中为学生选取学习资源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只有亲身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才能切实体会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真正意义,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最终提升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选取学习资源时,要重视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运用,注意指导学生借鉴材料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材料真正为我所用,学会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最终使学生自发地将课堂知识与自身已有经验紧密联系,并自觉应用到现实生活中。[16]

综上所述,对分课堂是我国高校在课堂教学改革领域的全新探索,无论是理论建设还是教学实践都需要进一步夯实和积累,实践也同样证明,对分课堂给我国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血液。因为该模式实现了让大学生从传统课堂上被动的接收者,到知识的自主探索者、再到知识的交流分享者的转换,从对分课堂讲授环节的“要我学”,到内化吸收环节的“我要学”,再到讨论环节的“我要分享”,都给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带来了新的体验,构建起了更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推动了高校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猜你喜欢
内化讲授环节
红色旅游地文化氛围生产与旅游者价值观内化关系研究
提高种公牛精液品质的几个主要环节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全宅影音集成系统中最温馨的环节 室内光线控制系统
数学课堂“限时讲授”教学策略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从知识内化视角看翻转课堂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