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福明, 唐晶
(1.南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2.中共保靖县委党校,湖南 保靖 416500)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工匠精神的提出,虽然是针对工业制造业而言,但其中所包含的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等内容和要求,对大学生职业信念的培养也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来要从事各种具体职业,必须注重培养其坚定的职业信念,激发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事业责任感。
工匠,原指 “专门从事手工劳动的匠人或手艺人”。后引申为“崇尚质量、大胆创新,用于造物干事的人”。一流的工匠除了具有工艺专长,还具有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包括对制作或工作的态度、信念和价值取向等,由此就有了“工匠精神”一词。国内学者对与工匠精神的界定有着不同的说法,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来讲,是指对一门手艺的敬畏和信仰,代表着踏踏实实、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和态度。广义来讲,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这种精神源自制造领域或手艺行当,但可以扩展到各行各业,关键在“精神”二字,对工作、事业的热爱执着、精益求精的态度,是职业人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职业信念和行为表现等。习近平总书记将工匠精神的内涵概括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从本质上看,“工匠精神”就是职业精神的一种,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职业目标追求以及职业行为表现[2]。如今,工匠精神已是人们工作与事业成功的核心。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其外延已经扩展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其主体也扩展为全体社会成员”[3]。
信念,是指对某人或某事信任、有信心或信赖的一种思想状态,对自身目标毫不动摇、执着追求的意向动机,它是情感、认知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职业信念则是职业人根据自身对于职业的认知和判断形成的集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体,它包括着职业人对于职业的认知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于该职业的偏好和驱使其从事该职业的动力。大学生职业信念是指大学生在高校学习阶段,通过学习和训练形成的对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认同感、职业自信、职业意志以及严谨专注的职业品质等。职业认同感一般是在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而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只能在其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初具雏形,并在各自专业氛围浓厚的环境下不断锤炼加深,深化为各自对未来职业的忠诚度、成就感和事业心。职业自信反映的是个体对职业发展和选择的自信心,是未来职业成功的有效指标。自信心不足可以说是影响人们在职业生涯上取得成功的拦路虎之一。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保持职业自信,充满热情与活力,才能安心定志,获得成功。职业意志是指从业者对于为自身职业付出和努力的动力,是从业者全身心投入一门职业的必要条件。
因此,工匠精神与职业信念虽然有概念上的差异,但在内涵上却是相通的。
工匠精神是职业信念的思想基础和心理支撑,职业信念是工匠精神的行为表象,工匠精神与职业信念有内在的联系,两者之间高度契合,两者在内涵和功能上相得益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上是一致的。工匠精神和职业信念作为人类对技能完美追求的价值观念被代代传承,一直在职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指导效能,引领和激励人们追求完满与卓越。
如前所述,广义上的工匠精神不仅仅局限于手工业,究其原因,是因为工匠精神本身是一种对于职业的高标准、严要求,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职业品格。就像习近平指出的“领导干部对待工作也要有工匠精神,善于在细节中出彩”[4]。各行各业都需要汲取工匠精神当中所蕴含的职业品质,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职业信念教育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不仅仅是高校的职业教育,还包括各种层次、各种专业的高等教育。就职业教育而言,它不仅代表着社会的经济水平,也代表着现代化教育水平。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打破了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变得与普通教育同样重要。职业教育成为脱贫攻坚、阻碍贫困代际传递、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个人价值的有效方式。因此,高校应把“工匠精神”融入到大学生职业信念教育中,培养当代大学生对于职业的“敬重感”“责任感”“使命感”,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把自己的职业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因而也使其职业信念更加坚定。
大学生作为未来职业人才的主力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并将其融入大学生职业信念教育十分必要。
随着包括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在内的一系列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中国人口红利逐渐减弱,人工成本成倍增加,不少以代工生产为主的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中国制造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亟需转变为“中国智造”。“新范式的出现是为了破解上一阶段所面临的困境”[5]。
建设制造强国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如果没有一大批严谨专注、执着坚守、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的努力和奋斗,如果全社会不重视工匠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就不可能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企业也不可能行稳致远。有关数据表明,与欧美日企业平均寿命是四十到六十年相比,中国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足三年,全球知名品牌中,尽管中国品牌的影响力逐渐提升,但依然任重道远。因此工匠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培养优秀“工匠”的精神基础,更是打造“中国品牌”,提升中国“智造”水平的精神力量。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是强国的关键,除了培养学术人才以外,也要重视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而大学生则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生力军。将工匠精神与职业信念融合起来,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与思修素质进行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严谨专注、不断创新、淡泊名利等精神,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助于学生成为有使命担当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提升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速度与品质、强化国际竞争力、巩固国际地位、建设制造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支撑。因此,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职业信念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面对不断涌现出的新经济形势和新技术革新,当前社会发展亟需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端技术人才。高端技术人才不仅仅意味着对工作技能的严格要求,同时也意味着对技术人员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坚定的职业信念的要求。虽然大学生职业信念的问题渐渐受到各个高校的重视,但出于各种原因,当前,我国对大学生的职业信念教育仍有所欠缺。大部分高校课堂更多的是将重心放在未来职业规划教育上,并没有将职业信念的培养作为教育重点融入课堂,从而导致学生首先没有一个认知职业信念的环境,其次没有培养职业信念的氛围,再则没有深化职业信念的推手,可以说,大学生职业信念的培养在现今高校的课堂上是相对缺失的,亟待加强和改善。
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广泛接触新事物、新思想、新理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职业观等,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工匠精神作为职业发展的精神产物,它有着明确的实践指向,它需要职业者“沉下心、弯下腰”[6]。它所蕴含的敬业、专注、精益求精、创新等内容,对职业信念及其密切相关的职业道德有重要的影响。比如,爱岗敬业与工匠精神密切相关,也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
工匠精神代表的不仅是优秀的传统精神,也是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行业精神的辩证统一,同时它也蕴含了丰富的时代内涵,包含着职业信念和职业道德等要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很强的契合度,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职业信念培育既能增强大学生的职业信念,又能培育大学生的职业责任感,还能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从而达到较高的职业道德境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传播者。
在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职业信念培育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既保障职业精神培育的正确方向,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具体的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要求,对公民而言,涵盖了爱国、诚信、敬业、友善等要求,这也是对各行各业的从业者的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要求大学生在职业信念的培育过程中,将小我和大我有机结合起来,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需要每一个从业者对普通而平凡的岗位有坚定的职业信念来支撑。马克思指出,真正意义上的“劳动”绝不只是为了谋求生计,更不可能只是无意识地或者仅仅是出于无奈地重复劳作。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才能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才能更好履行公民义务、实现人生价值、承担社会责任。
以自然的、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大学生职业信念培育,将工匠精神渗透于大学生职业信念培育的各个环节之中,持续不断地培养学生对自己职业的敬重与热爱。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职业信念培育过程中坚持以精神育人,以精神化人,能更好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隐性教育作用,让高校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职业信念,使大学生职业信念培育的方法更具渗透力,过程更具感染力。同时,培养出一批掌握大学生职业信念培育理论和实践操作技巧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有助于推动高校职业信念培育的深入发展,对于创新高校职业信念培育的方式,提高大学生职业信念培育的实效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每个职业有其特定的职业标准,既有法律法规的要求,又有行业规范、职业道德要求等,不同的职业既有共同性的部分,又有各自独特的实践环境和要求,必须因时而变、因事而变、因势而动。
大学生职业信念培育要坚持“三结合”原则——结合职业、结合学生、结合生活。具体而言,即大学生职业信念培育要深入不同的职业实际,有效挖掘和利用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教育功能。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专业特色,理论概念可以相同,但在实践过程中要分门别类,这样才可以避免造成“脱离实际,空喊口号”的尴尬。同时,要获得学生的认同,让学生积极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就要深入学生的具体实际开展调查,了解当下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最后,大学生职业信念培育还要深入到社会生活实际,要了解时下各行各业的动态、特色和未来发展,让培育工作不仅体现各行各业的特色,还更具科学性和前瞻性。
所谓“外化于行原则”,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行,不能知行脱节,工匠精神的培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口头上,必须在实践中淬炼,在实践中体现,达到知行合一。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职业信念培育,要让高校大学生认识它、了解它,渗透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让大学生在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的基础上外化于行。也就是说,将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职业信念培育的目的,是促使大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以及人生历程中,以“工匠精神”为价值引领,领悟和追求工匠精神的精髓和内涵,将真诚做人与完美做事统一起来。面对不断涌现出的经济新形势和技术革新,当前社会发展亟需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端技术人才。人才质量决定着企业产品质量与企业未来发展前景,决定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与品质。在以工匠精神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信念培育时,要引导他们深刻学习和领悟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塑造他们的心灵,以思想引领、价值观塑造去影响他们的实践,使其将来成为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力量。
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已经成为了时代发展的主旋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职业信念培育的“主渠道”。因此,有必要把工匠精神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渗透于大学生职业信念培育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大学生职业信念培育的方法更具渗透力,过程更具感染力。这就要求坚持以精神育人,以精神化人,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隐性教育作用,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对未来的职业信念。
同时,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以及打造独具“匠心”的教师团队来实现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教师在课程设计时,要对工匠精神有一个深入细致的了解,将相关资料收集并加工成自身的知识储备,在融入大学生职业信念培育的过程中,以思想引领思想,以心灵塑造心灵,激起共鸣共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空泛的概念凝实起来、抽象的内容鲜活起来、学生的收获多起来。
例如,一些服装设计类的学生对职业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出名才能赚钱、工作只为挣钱、设计全靠抄袭等。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引导学生以秋山利辉、造椅子树的老人等真实素材为案例进行讨论,从而发挥工匠精神的价值导向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由“填鸭式”接受转变为“饥饿式”的主动摄入,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充分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机插入与题材相关的工匠精神相关素材,提高与学生专业的联系程度,树立将来从事意向职业的信心和信念。
另外,重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将工匠精神渗透到专业课的教育教学中,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培养大学生的工匠意识,形成良好的工匠品质,以保证大学生在进入职场之前就具备良好的职业信念。
目前,大学生对职业信念的理解还停留在理论层次,一些大学生对职业信念的理论认识和自觉培养意识还不够。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对自己的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没有清晰的方向,更谈不上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大学生职业信念培育要深入社会、深入学生、深入生活,从而提高大学生职业信念培育的实效性。大学生职业信念培育要深入不同的职业实际,不同的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的行业和职业不同,每个职业有其特定的职业标准,要结合不同专业,有效挖掘和利用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逐步培养职业情感。
结合就业指导课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课程,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特长,立足新时代特点和要求,把自身职业发展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逐步形成明确的职业定位,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为将来从事的职业培养坚实而良好的情感基础。
比如,讲授南华大学丁德馨教授的动人事迹:作为中国铀矿采冶学科开拓者,怀抱强核报国之志,“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对工作、事业执着、精益求精,成就一个学科、一个行业,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铀矿采冶专业人才,有力地保障了“核工业粮食”的安全。
当今世界,人才是“第一资源”,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7]。要引导学生深刻学习和领悟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洗涤他们的心灵,将来成为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这就首先要增强学生的职业自信,唯其如此,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可以开展主题活动,加强文化熏陶作用,以“缄默知识”感染教育学生;建立工匠精神进校园活动机制,以职业教育活动周、毕业季、开学季等为主要节点,收看“大国工匠”“辉煌中国”“大国重器”“大国匠魂”等纪录片或宣传视频,比如,重点介绍大国工匠徐立平的故事,立足航天固体发动机整形岗位,一丝不苟,严谨细致,“雕刻”火药,为国铸剑,练就了一手在高难度岗位中“精雕细刻”的绝活,长达3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100%合格率和安全事故为零的纪录;举办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征文、演讲、知识抢答等比赛;以“道德讲堂”为平台,邀请劳动模范、技能大师、杰出校友等开展专题讲座、亲身经历座谈等活动;利用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和职业信念来示范引领,使学生感同身受,切实推动工匠精神进课堂、入头脑、进心田,从而提升学生未来职业的自信。再比如,宣讲南仁东的故事:南仁东作为中国天眼之父,以赤子之心,爱国报国,在长达23年的岁月里,专注坚守,“从壮年走到暮年,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其中蕴含的内心笃定、执着、坚持等精神,对大学生无疑是一种文化熏陶。
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要将工匠精神与大学生职业信念培育充分融合,形成一种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并由此产生内生动力,在实践中不断淬炼。“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长青”,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职业信念培育,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应“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8],让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彰显生命力和说服力。因此,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把工匠精神融入到课外实践教学环节中,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培养职业情感,激发他们对将来意向职业的追崇,树立献身其职业的信念,强化职业意志。
比如,组织学生到厂矿的车间、班组进行专业实习,特别是那些勇于攻关、锐意进取的一流班组,亲身体验“把产品当作艺术品来雕琢;把产品品质当作生命来守护;把工匠精神当作灵魂来传承”,以工匠精神锤炼意志品质,领悟和追求“诚意、正心、修身”的职业信念与实践智慧,促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以工匠精神为精神支撑,提升中国“智造”水平,打造“中国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