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东,彭芳
(云南昆钢医院药学部,云南安宁 650302)
患者,女,80岁。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每次持续几分钟后自行缓解,曾于外院行心电图提示“早搏”(具体不详),近4 d再发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治,以“心悸原因待查”收入院。既往无药物过敏史。入院后给予口服“美托洛尔缓释片47.5 mg,qd;稳心颗粒9 g,tid”控制心率,静脉滴注“注射用红花黄色素150 mg+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20~30滴·min-1,qd”活血化瘀,改善循环;入院治疗第8天,静脉滴注完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山西华辉凯德制药有限公司,批号:513020591)150 mg+0.9%氯化钠注射液(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N16041003-2)后(无其他静脉用药),患者诉脖颈肿胀,查看患者颈部肿胀明显,颈横纹消失,按压无凹陷,喉内无水肿,无声嘶,无呼吸困难,急行颈部超声检查,提示皮下组织水肿(考虑药物过敏所致),未给予特殊处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1 h后查看患者,患者无不适,颈部水肿自行消退80%~90%。入院第9天,静脉滴注完红花黄色素后,再次出现相同症状,停用该药物医嘱,给予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10 mL+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地塞米松磷酸钠5 mg+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改善血管通透性,抗过敏治疗,约30 min水肿消退。停用红花黄色素后至出院,患者均未再出现颈部水肿。
该病例使用的注射用红花黄色素,经询问护士使用前检查药品包装完好,药品质量合格,在使用有效期内,药品无异常;在给患者静脉滴注前配置,操作规范无污染;用法与用量为注射用红花黄色素150 m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天一次,滴速30滴·min-1,遵循说明书使用,由此排除药品质量、配置后药品污染等原因。患者在连续使用注射用红花黄色素第8天,静脉滴注完成后出现颈部组织水肿,虽为迟发型不良发应,但用药与不良发应的发生有合理的时间关系;注射用红花黄色素说明书中不良反应为治疗期间少数患者发生周身瘙痒和皮疹等变态反应,患者再次使用时出现相同症状,停用后,未再出现;该不良反应不能用疾病本身来解释,其他合并用药也不会导致颈部水肿,也不存在相互作用,并且在停用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后其他医嘱继续使用,由此可排除疾病本身和其他药物的影响,根据不良反应的评价标准[1],患者颈部水肿很可能是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所致。
注射用红花黄色素用于冠心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的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瘙痒、头晕、心悸、胸闷、恶心、呕吐等[2],少有引起颈部水肿的报道,说明书未载明有颈部水肿,故为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有效成分为红花黄色素,红花黄色素由多种查耳酮类化合物组成,主要成分是羟基红花黄色素A,极易溶于水,在避光条件下,稳定性好[3],患者静脉滴注注射用红花黄色素8 d后出现颈部水肿的不良反应,可能原因为:①患者年龄大,组织器官衰退,生理代谢功能减弱,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引发不良反应;②红花黄色素为中药注射剂,其成分复杂,质量控制标准低、提取纯化工艺简单使得最终制剂的化学成分不明确[4],残留的大分子物质进入机体后引起变态反应;③红花黄色素作为抗原物质进入机体,产生IgE,当再次使用红花黄色素时,与IgE结合并发生反应,引起组织胺、迟缓反应物、激肽等释放,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水肿。
需要注意的是,临床中有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导致喉头水肿的报道[5],但本例中患者为颈部皮下组织水肿,两者都是水肿,但部位不同,带来的不良反应后果和处理方式也不同,皮下组织水肿累及器官为皮肤软组织,仅需要观察患者的生命征,解除致敏原,同时给予抗过敏治疗,而喉头水肿还累及呼吸系统,可导致患者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危及生命,除常规的抗过敏治疗外,还需要随时准备气管切开。但无论是皮下组织水肿还是喉头水肿,用药前医务人员都应该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严格按照说明书给药,在用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变化,以便于及时发现药品不良反应并处理,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