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辉
(山西体育职业学院 运动训练一系, 山西 太原 030006)
经过长期努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征程, 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的发展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这个新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是中国人民为人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力量的时代, 更是我们培养担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时代。 当前, 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 与整个世界的政治、 经济、 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这样一个时期, 我国高校的德育教育尤显重要。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德育是指有目的、 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 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包括社会德育、 社区德育、 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1]高校德育, 指高校教育工作者有目的地培养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活动。 高校德育包括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 道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2]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世界观、 人生观的教育; 政治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政治观念、 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 道德教育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 注重学生良好个性的塑造和培养;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当今世界, 经济全球化、 社会信息化、 文化多样化日趋增强, 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社会格局的日益更新, 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能力的提升, 而是要求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尤其明显,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 承担着培养德才兼备、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的重任。
“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是新时代高校德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育人为本”就是要关心每一个学生, 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的规律, 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德育为人的发展提供根本的方向指引, 因此要把德育摆在首位。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人成才的首要条件, 也是人成才的基本要求。 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则可以运用自己的知识为社会创造财富, 而道德低下的人则会危害社会。 高校德育为大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提供指引, 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高校在对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遵循“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原则,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与此同时, 我们也要看到高校德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各国经济、 政治、 文化的相互交融和影响对我国高校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德育的主体是个体生命, 德育的主要任务是探寻个体的生命价值, 使每个个体都获得幸福生活的实践活动。[3]高校德育是要让大学生对自己的生命和生活有充分的认识, 实现自身价值的教育活动。 我国高校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 而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对于道德的需求是不同的, 当前, 我国高校的德育目标显得过于模式化, 与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差距, 从而导致高校德育的实效性不强, 往往达不到高校德育的真正目的。
高校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德育的实际操作功能。 高校德育教科书落后于社会发展, 显示不出社会热点, 内容没有涉及大学生感兴趣的时事问题, 教师注重分数, 大学生疲于死记硬背教科书, 导致我国高校德育往往事倍功半。[4]高校德育内容偏重知识的传授, 学生学习到的基本是书本知识, 社会发展创新的速度之快, 德育内容缺乏与社会的连接, 使得大学生获得的德育知识不能转化为实践, 从而轻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高校德育在方法上虽然加入了社会实践环节, 但当前课堂教学依然是德育教学的主要途径, 大部分德育教学依然保持着老师讲、 学生听的方式, 学生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德育注重知行统一, 注重实践, 简单的知识传授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 不能让大学生灵活运用于实践生活。 面对个性独立的新时代大学生, 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 很难让学生获得思想上的解放和行动上的指引。 大学生的德育知识要突破理论层面的理解, 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可操作的理论指导, 需要高校德育工作的积极配合。 当前, 我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单一化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德育工作的需求。[5]
我国高校德育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而又繁琐的工作, 往往不能在短时期内达到预期的成效。 想要让高校德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方面学校对学生德育教育要给与足够的重视, 另一方面主要依靠德育教师队伍。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 大学生人数和高校思政教师人数的比例不断扩大。 目前的思政课教师人数不能满足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需求, 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薄弱。[6]当前, 高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旨在把德育教育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 文化知识教育以及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中, 这就要求高校要把思政课教师、 辅导员以及各行政部门人员都作为德育教师的主要力量, 让其充分参与到立德树人的工作中。 新时代我国高校的德育教育不仅仅局限在思政课, 在专业课、 公共课中都要体现德育, 而具备相应德育素养的高校教师亟待培养。 相对于我国高校发展的速度, 高校德育教师队伍还显得单薄, 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的总体要求。
学校、 社会、 家庭都要转变德育观念, 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德育, 强化德育首位观。 德育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 从小学的品德课, 到中学的政治课, 再到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 中国近代史纲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形势与政策等一系列课程, 无不体现了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但由于传统观念以及人们的“分数决定一切”的偏见, 导致我国从小学到大学对于德育的重视程度不高。[7]高校的思政课程考核依旧以考试分数为主, 而学生在学习、 考试过程中也只是关心自己的分数。 他们对于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关注度不高, 究其根源, 则是他们对于德育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
高校德育的目的, 要是从根本上转变德育观念, 把德育放在首位, 新时代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地融入到高校德育教育过程中, 不断强化德育是教育的核心, 是社会发展的灵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在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大学生能够获得个性的充分发展, 形成符合社会发展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则, 其德育观念得到转变。 新时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8]
高校要不断优化德育内容, 转变单一的形式, 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德育教育新模式, 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 德育内容来源于生活, 高校德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满足大学生对时事热点的好奇, 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高校德育内容要紧密结合大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关注自己的体验, 感受到德育的真正作用所在。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是我们的骄傲, 同样也是我国高校德育教学内容的源泉。 传统文化经过漫长的积淀, 具有它独特的魅力, 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德育教学中, 营造一种全新的教学氛围, 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的效果。[9]
传统的德育教学方式以教师讲、 学生听为主, 被动学习不能提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经济全球化、 文化多样化的大环境下, 高校要转变固有的德育教学方式, 利用社会热点与德育内容相结合, 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与老师的互动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认知。 高校要加大德育实践课程的力度, 开展适合大学生的校内活动,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在实践的过程体会德育理论所蕴含的真实内涵, 从而使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言行举止。 新时代, 讲好“中国故事”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进入到高校的德育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0]思政课已成为高校重点建设课程, 要想办好思政课, 就要落实思政教师的主体责任, 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 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导作用和学好思政课的主体作用。 我国高校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 高校的思政课教师承担着高校主要的德育教育工作, 其自身的言行以及道德素养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在高校, 以辅导员为主的教师在德育过程中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他们与大学生接触的时间最长, 最能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辅导员要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 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做好引导工作,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思想变化。
高校想要提升德育队伍的素质, 首先要加大思政教师的培训, 思政教师只有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 提高实践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才能适应新时代对于思政教师的要求。 其次, 高校德育不单是依靠思政教师, 所有高校教师都要把德育渗透到教育过程中, 把德育和教学融合在一起[11], 使新时代的教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高校要注重培养教师的师德师风, 使高校德育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进行, 新时代的教师, 不仅仅教给学生科学知识, 更要教给学生如何做人、 做事。
总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对于我国的发展是一个机遇和挑战, 对我国高校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德育教育可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 离不开具有新时代德育观念的支撑, 离不开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德育内容和方式的更新, 更离不开具有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的参与。 高校德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 高校德育要明确发展方向, 不断加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 培养新时代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