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璇, 杜 刚
(中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51)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多次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展开论述。 2016年12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实现全程育人、 全方位育人”[1]。 2019年3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 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2019年11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军委基层建设会议上强调, 探索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可见, 党中央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何其深, 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期望何其高。 进入新时代, 人们交往日益密切, 社会大环境呈现出文化多元化趋势, 为适应这种需要, 源源不断的信息被生产出来, 接收渠道不断被拓宽,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五位一体”建设之中。 但与此同时, 许多威胁意识形态安全的错误思想和言论也相应滋生, 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因此, 我国急切地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在新时代有所作为。
《辞海》作为一部内容详尽的工具书, 对“人才”一词的解释为“有才能学识的人, 也作‘人材’”[3]3685。 2003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 提出: “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 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 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 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建设,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积极贡献, 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4]就人才分类角度而言, 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属于一种特殊的专业人才, 是政治人才与教育人才的综合体, 他们不仅需要坚实牢固的政治理论基础, 还需要将其政治理论传递给受教育者, 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思想认知。 邵献平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学论纲》一文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定义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是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 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技能, 创造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资源。”[5]广义而言, 只要是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方向、 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 善于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 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才。 也就是说, 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包容性强, 不仅包括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专家、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 高校辅导员、 企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者, 还包括各级党政机关领导成员、 党务工作者, 甚至是有一定声望的作家、 学者、 新闻工作者、 各行业的先进模范, 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主体选择。 因为他们都是以某种方式对广大群众进行着思想政治教育, 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 再者, 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层次性大, 即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因必备素质差异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贡献程度有高低之分。 在这一释义中, 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和层次差异性, 但从狭义的角度理解,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才, 这是确定不移的。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才”这一研究领域和实践领域还不够成熟, 无法穷尽广义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所有培养可能, 故本文以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为切入点, 主要探讨已经成体系的狭义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培养, 对广义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发展是第一要务, 人才是第一资源, 创新是第一动力。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社会需求呈多元化趋势, 实践领域已经十分宽广, 但都要经过高校方面的人才培养和必要的社会培养。 在高校培养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日后从事高校辅导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工作的主要人才资源,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的后备力量, 其人才培养成效至关重要。 在社会培养方面, 工作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岗位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高校辅导员、 党政机关领导成员、 党务工作者、 企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者等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重要资源, 为继续保持自身思想和理论的先进性、 提高工作效率, 仍需不间断地参加培训学习。 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高校培养主体方面, 表现为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 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主体少且实力不强。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本科、 硕士和博士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分析, 该学科存在“依托单位层次不高、 实力不强、 类型局限、 方向模糊等诸多问题”[6]。 据统计, 截至2020年年初, 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共计有2 956所, 其中高等学校有2 688所(含独立学院), 而本科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仅有266所, 硕士学位授权点245个, 博士学位授权点66个。 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数量较少, 综合实力较弱的普通高校设立的较多, 人才培养质量相对较低。 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首要地位虽然一直被强调, 但却总是停留在思想观念上, 没有化为实际行动”[7]。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以来, 各大高校响应号召, 竞相设立马克思主义学院, 但发展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第二, 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主体区域分布不平衡。 区域差异也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明显存在区域不平衡发展的现象。 总的来说, 华北地区、 华中地区和华东地区培养主体数较多, 发展较好, 而华南地区、 东北地区、 西北地区却较少。 这与地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有关, 更与地区发展的经济规模、 开放程度、 科技创新等息息相关。 经济发展好、 开放程度高、 科技创新强、 人民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地区,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多, 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主体密集, 反之则不然。 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满足社会需求变化, 任何区域都不得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培养。
在社会培养主体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培养主体主要是其工作单位, 如党政机关、 高校、 企事业单位、 社区、 军队等。 社会培养主体的问题主要在于: 第一, 社会培养主体育人意识不强。 大多数社会培养主体认为育人是高校培养单方面的事情, 人才入职意味着培养结束, 所以没有发挥主体作用, 忽视了人才的社会培养。 第二, 社会培养主体供需关系不均衡。 随着国家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 社会培养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量日益增大, 岗位量设置实则依旧少, 人才工作负担过重, 工学矛盾突出, 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人才被超额工作量耽误, 失去创新活力。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基础培养的高校方面, 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 人才培养目标缺乏精准定位。 各个培养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有的描述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有的描述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有的描述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还有的追求“大而全”, 描述为“培养党政机关、 企事业单位、 社区街道、 乡镇和基础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 这么宽泛的定位, 使得人才培养模式没有针对性, 且实际成果与目标设定出入甚大。 其次, 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尚需完善。 大多数培养主体分设了公共基础课程、 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 但理论课程设置几近雷同, 且实践课程体系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实体虚置和功能空转的状态, 甚至于没有实践课程。 最后, 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素养培育。 思想政治教育人才作为语人、 予人、 育人的特殊人才, 作用于人, 服务于人, 所以自身素养极为重要。 事实上,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多的还是知识传授和灌输, 能力与思想政治素质、 心理素质的培养被忽视, 导致人才虽然掌握了理论知识, 却未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形成能力, 从根本上阻碍了人才的全面发展。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才进阶培养或补充培养的社会方面, 其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不足, 突出表现为重形式而轻内容。 “许多地方的人才政策和机制还停留在纸面、 停留在文件, 甚而表现为严重的形式主义。”[8]以会代训、 学习平台自学是现在最常见的社会培养形式, 学习内容以学习各种文件、 会议精神以及党的理论知识为主, 但培养成效却不佳, 更像是为了完成任务。 因为学习的最终考核结果与年终考评和人事任免没有太大关系, 导致培养主体对培训工作“敷衍了事”。 此外, 若是有了诸如外出调研、 异地考察、 参观学习、 定额培训、 高校访学等宝贵机会, 还会有工作压力轻重、 威望大小、 亲疏关系等因素影响人才的选派。 这样走形式的培养模式背离了人才培养的初衷, 挫伤了人才工作的积极性, 更降低了培养内容的有用性。 究其原因, 除了社会培养主体不够重视, 还与党组织的宣传管理不够、 政府监督不到位等有关。
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要重视高校培养主体的“量”与“协”。 一方面, 坚持做大增量, 质量导向。 高校要扩大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主体规模, 在做大增量的基础上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 高校要鼓励支持符合培养条件的高层次院校高质量引进专家人才, 增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为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助力。 其次,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主要依托的普通院校, 要注重其人才培养体系、 课程体系、 师资体系等各个方面的优化, 积极借鉴高层次院校的学科建设经验, 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实力。 另一方面, 坚持协调发展, 以点带面。 高校培养主体区域发展不平衡, 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与发展状况规划其可达到的教育规模, 以实现培养主体数的相对协调, 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 部分制约着整体, 各部分之和等于整体。 只有各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主体发展到位了, 才能推动国家整体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社会培养主体也要处理好“量”与“协”的关系。 “协”就是要增强育人意识, 与高校、 党、 政府、 社会协同育才, 充分发挥社会培养主体作用。 以长远眼光看待和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人才, 要意识到新时代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引领和创新, 这不是一所学校、 一个政府、 一家企业、 一个社区、 一个军队的需要, 而是所有集体、 全国人民的共同需求。 “量”就是要量入为用, 根据工作量大小决定用人数量, 供需均衡, 按需设岗, 实现用人与育人的效益最大化。 我国必须“围绕发展抓人才、 抓好人才促发展, 形成人才支撑发展、 发展造就人才的生动局面”[9]。
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培养要以人为本, 敢于超越传统的人才培养思维与模式, 从实际出发, 与时俱进, 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于高校培养而言, 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素养培育上做改变。 于社会培养而言, 要在培养形式与培养内容的契合度、 学习理念上下功夫。
第一, 设立精准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实践范围广阔, 对于每一个培养主体而言, 必须结合多领域社会发展实际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课程特色, 认真思考符合自身需要与实际、 体现自身特色与优势的具体培养目标, 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首先, 阶梯式划分人才培养目标。 按难易程度设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依据人才的意愿和实际, 选择其最佳的培养目标。 其次, 调整培养目标适用范围。 在提高人才的广阔适应性的同时, 我们要提高人才职业针对性, 且必须明确分别服务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服务于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 最后, 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方法, 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切实可行。
第二,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 是决定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 高校必须从五个方面着手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人才课程体系。 一是公共基础课程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 外语、 计算机基础等课程是新时代下人人必须具备的通识知识和基本能力,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才不可或缺的必修基础课程, 必须加强而不能忽视。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体系。 专业知识是支撑人才的主心骨, 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 马克思主义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史、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等专业课程必须高质量开设, 保证人才又专又精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选修课程体系。 由于人才的发展方向、 兴趣爱好等存在差异性, 且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多学科交叉内容, 所以还需配置多学科选修课程, 如政治学、 教育学、 哲学、 管理学、 教育心理学、 经济学、 组织行为学以及公共关系学等, 以鼓励人才根据其自身的需求, 进行个性化选课, 有效拓宽知识广度。 四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也要进行必修和选修的区分。 实践必修课程主要针对人才总体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如设置讲课与说课训练课程, 培养人才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置社会调查理论与实践课程, 培养人才社会调查和分析研究能力; 设置研究小组展示课程, 培养人才的沟通协调能力及团队精神等。 实践选修课程则要“对症下药”, 根据人才的意愿和就业服务领域、 或根据市场要求和企业要求来设置, 如设置中学政治课教材分析与试讲、 研究论文与公务文书写作、 党史党建、 企业见习、 社区工作实践等课程, 突出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某一领域的实践技能。 五是社会创新活动。 与实践课程不同, 创新活动旨在启发人才, 鼓励人才对外交流, 关注时事热点, 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 将创新活动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如参加高级学术会议、 定量参加学术讲座等, 可以在开阔视野的同时帮助人才产生思维和格局的变化。
第三,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素养培育。 “才者, 德之资也; 德者, 才之帅也。”[10]14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此句, 强调“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 而育人是本。 人无德不立,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11]。 思想政治教育人才作为思想引领者和教育者, 其道德品行具有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 所以必须克服“应试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重视人才自身素养的培育, 着重培育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思想政治素养、 知识素养、 能力素养、 道德素养、 媒介素养、 创新素养等。 只有思想政治教育人才以身作则, 成为榜样标杆, 才能用正确的思想观念、 积极的价值取向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受众, 真正做到以文化人、 以德育人, 培养出德、 智、 体、 美、 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四, 提高培养形式与培养内容的契合度。 内容与形式是辩证法的一对基本范畴, 两者相辅相成, 内容总是需要一定形式才能表现出来。 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而言, 形式必不可少, 内容更是为王。 要提高形式与内容的契合度, 需要党、 政府、 社会等多方共同努力。 首先, 社会培养主体要尊重人才, 加强和落实对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 重视培养考核评价, 将培训教育常态化, 真正使培养工作有内容、 有结果。 其次, 党必须重视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工作, 加强党委统一领导, 党政齐抓共管, 让各项工作掷地有声。 最后, 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 发挥优势政策引导和推动作用,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 人才强国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激发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创新活力。 政府要通过财政投入、 税收调整等手段调动思想政治人才培养单位的积极性, 促使其意识到作为培养主体的地位和应履行的责任, 并将其内化为发展的自觉性。
第五,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终身学习理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需要我们“准确识变、 科学应变、 主动求变”[12], 故学习具有反复性和创新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社会指导思想内容的不断丰富, 学习内容亦具有无限性; 在瞬息万变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下, 学习体系处于不断更新变化的状态, 学习内容又具有未知性。 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是实践者、 传播者, 更是学习者, 持续学习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生存与发展的质量。 在个人层面, 思想政治教育人才要做到热爱学习、 善于学习, 将终身学习理念积极践行于实际生活中, 努力跟上政策的变化和时代的步伐; 在社会层面, 各地要发挥社区统筹协调功能, 鼓励社会各界、 各地区、 各社区广泛参与终身学习建设, 最大化、 最高效地利用教育资源, 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才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在国家层面, 政府要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设立学习型组织, 如学习型企事业单位、 学习型社区、 学习型团体等, 搭建学习互动的平台, 建立完善的终身化教育体系, 逐步构建以人为本、 平等开放、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新生态。
综上所述,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培养存在着人才培养主体和人才培养模式两方面的问题, 改善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刻不容缓。 政府必须提高培养水平, 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出能满足社会需求、 经得起社会检验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 为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