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飞, 程舒伟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 吉林 长春 13002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下大决心培养一批立场坚定、 功底扎实、 经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学者, 特别是要培养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1]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 建设与改革过程中的战略性工程。 早在“五四”时期, 党的早期领导人恽代英就已深刻认识到青年应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重要性, 并提出“求中华民族独立, 到青年中间去”的口号。 1926年, 他在《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一文中为进步青年指明成为中国共产党员的标准:“要积极为共产党最后的主张而奋斗”, “要能够很忠实地接受党的训练, 切实负责将党的意见散布到各种群众中去”, “要确实有决心谋农工阶级的彻底解放”。 这表现出他对加强党的建设和积极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不懈探索。 学界关于恽代英思想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 但从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视角考察他的历史贡献尚付阙如。(1)既有关于恽代英培养青年的文章, 大多是从青年教育的视角予以考察。 如:薛志清. 恽代英青年教育思想的历史特点及现实价值[J]. 广西社会科学, 2010(6); 屠静芬, 李敬煊. 论恽代英青年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J]. 学术论坛, 2009(6); 卢国琪. 论恽代英关于青年教育的思想[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4); 何梦茹, 柳作林. 指引青年的灯塔—恽代英革命办刊实践评述[J]. 中国出版, 2017(8)。本文不惴冒昧, 谨以此文求教于方家。
“五四”时期, 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日益加深, 国民精神日趋颓废, 广大青年群体在迷茫中徘徊。 时任中华大学附中部主任的恽代英从带动身边青年养成一国之善势力, 进而树立“伺候国家、 伺候社会”的爱国救亡意识; 从广泛涉猎新思潮到联合进步青年成立共存社, 以自觉觉人的思想觉悟带领身边青年实现认识上的飞跃, 踏上了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道路。
把实现个人价值融入民族救亡、 改造国家的艰辛探索中, 是近代中国赋予爱国青年的神圣使命。 辛亥革命失败后, 袁世凯在思想文化界推行“尊孔复古”等倒行逆施的恶劣行径, 使得广大进步青年在迷途中踟蹰徘徊, 找不到救国的方向。 1914年, 就读于中华大学的恽代英在思考“人生目的”问题的日记中鲜明指出:人们畏惧死亡而向往生存, 则应该勇于牺牲个人的小幸福以换来振兴社会的大幸福, 即“为自利而利社会, 利国家, 利天下”[2]377, 为换来这大幸福“当先维持自己之品性”作为振兴社会的前提。 就如何提高自身的品性修养, 恽代英一方面针对自身存在的诸多缺陷予以深刻剖析, 如“但知读书不达世事” “好晏起” “作事殊难有恒”等, 并发表到《学生杂志》与同侪共勉; 另一方面提出要“养成善势力”进而团结这股力量作为“与恶势力奋斗而扑灭之”[3]95-97的思想, 先后发表《社会性之修养》《养成一国之善势力》《力行救国论》《向上》等文章阐述说明, 号召有识之士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理念。
恽代英还带动身边青年学生, 发动成立以“群策群力、 自助助人”为宗旨的互助社。 他制定社员自助戒约八则(2)这八则戒约分别为: 不谈人过失、 不失信、 不恶待人、 不作无益事、 不浪费、 不轻狂、 不染恶嗜好和不骄矜。以提高品格修养, 而且模仿武昌基督教青年会(3)武昌基督教青年会于1913年成立, 距恽代英所在中华大学不足500米。 1917年8月, 恽代英参加青年会举行的庐山夏令营活动, 有感而发意识到社团组织需要一套支撑它的理念。 由此, 恽代英在创办互助社时模仿青年会的做法, 借助诵读《互励文》以达到团体凝聚力的作用。的方法, 在每次讨论结束后诵读《互励文》以铭记“伺候国家、 伺候社会”的民族救亡使命。 周边青年受互助社的影响, 相继成立“端风团” “砂子会”等团体。 1919年, 当北京地区爆发“五四”爱国运动的消息传入武汉后, 恽代英立刻组织互助社成员发动湖北爱国学潮。 他一边散发《四年五月七日之事》 《呜呼青岛》等爱国传单, 一边随着斗争的深入拟定《武昌学生团宣言书》 《武汉学生联合会宣言书》以成立武汉学生联合会。 此外, 针对声称此次学潮“不过是乌合之众, 虚张声势而已”[4]61的言论, 恽代英尖锐指出, 这不过是一些人幻想“离世独立”与“不顾国亡种奴”的偏见之词, 没有五四运动的洗礼, 就不可能让广大青年认清“我们是中国唯一可靠救星”[4]309的事实, 也正是通过这场运动, “可因势利导”, 唤醒“平民思想之觉悟”, “以合群练习指挥群众”[4]71-73, 增强青年群众参与社会运动的能力。
成功发动学潮并唤起青年的爱国救亡意识, 是恽代英养成一国之“善势力”思想的直接反映。 然而, “究其‘善势力’思想改造社会的本质, 却难逃唯心和空想色彩”[5], 且他已经意识到青年群众的弱点是“感情而非理性, 易激发而难约制”, 所以“他们对建设事业的功效相比于破坏事业的功用微乎其微”[6]216。 因此, 如何在唤醒青年群体爱国救亡意识基础上, 带领他们找到民族救亡的科学真理成为他下一步关注的重点。
在各类社会思潮中选择并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是“五四”时期以李大钊、 陈独秀、 恽代英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的共识。 然而, 走向正确道路的思想抉择并非是一蹴而就, “他们先后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无政府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分析、 鉴别, 最终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7]。 1915年, 新文化运动拉开帷幕。 恽代英在这场运动中, 不仅对封建专制政权及其伦理思想予以猛烈抨击, 而且积极倡导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中“自由” “平等” “博爱”等新思想, 试图以此在中国建立平民政治, 推翻军阀专政的混乱统治。 此外, 他还提倡用“无政府主义精髓”解决中国问题, 在与友人的信中表明, “在我研究安那其主义的七年中, 我信只要一个人有了自由、 平等、 博爱、 互助、 劳动的精神, 他自然有日会懂得安那其(安那其即无政府主义)的”[4]101。 同时, 他还对空想社会主义主张的社会改良与新村实验跃跃欲试, 在互助社基础上, 先后成立利群书社、 利群毛巾厂与浚新小学。 随着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竞争论实质的进一步了解(4)恽代英在《义务论》一文中曾对西方资本主义倡导的“权利竞争说”予以批判, 并尖锐指出“文明由竞争中来者, 徒为罪恶之渊薮而已”, 表现了他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弊病的敏锐洞察。, 无政府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实践成果——利群书社及浚新小学在社会经济压迫中均告失败, 恽代英在痛苦中深思, 秉持着“能欢迎新的, 还应欢迎更新的”[6]57-58想法, 加深了对同时期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研究。
书籍自学方面, 在经营利群书社期间, 恽代英从代售《新青年》 《新潮》 《少年中国》等书刊中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学说。 1920年3月, 他为廓清思想上的迷雾、 寻求改造中国的良方, 受邀赴北京参加少年中国学会。 在此期间, 他加深了对唯物史观和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认识, 并在担任学会丛书推荐员期间, 将“马克思及其学说”放置首位。 此后, 他还陆续翻译恩格斯《家庭、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部分章节及考茨基《阶级争斗》(5)此书的翻译是受陈独秀委托翻译考茨基的《阶级争斗》一书。 该书是考氏对德国社会民主党爱尔福特大会宣言第一部分(阐述社会主义的根本原理)的解读, 通俗地宣传了唯物史观。 这本书不仅对恽代英及其周围进步青年影响很大, 而且也促进了包括毛泽东、 周恩来等先进青年的思想转变。一书。 正是在对马克思主义文献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 恽代英进一步反省既往活动与思想上的偏颇:一部分小团体的成功于全世界的改造无济于事, 而这渺小的团体活动生机也往往会被恶势力轻而易举地摧毁掉。 思想交流方面, 恽代英逐渐认同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如1920年, 林育南致信恽代英, 对他在《未来之梦》中改良主义的观点提出质疑, “从社会实际发展情形和我们目前的力量而言, 恐怕终究是个‘梦’啊”。 同时, 陈独秀也向恽代英发出类似的质问:“在一种经济组织生产制度未推翻以前, 一个人或一个团体没有单独改造的余地, 试问福利耶以来的新村运动, 像北京工读互助团及恽君的未来之梦等类, 是否真是痴人说梦?”[8]90
基于对既往改良救国思想的反思, 恽代英确立了“利用机会为全部改造的运动, 即为革命的运动, 不要为改良的运动”[9]33的志向。 1921年7月, 在他领导的浚新小学内, 一个宣扬“企求阶级斗争、 劳农政治的实现, 以达到圆满的人类共存为目的”的共存社创办起来。 它的成立意味着以恽代英为代表的一部分具有初步马克思主义觉悟的进步青年彻底抛弃了试图通过温和改良实现救国的空想, 也同时印证着“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中国革命, 已成为当时中国革命者的共同愿望”[10]71。 此后不久, 恽代英带领共存社成员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自身思想的觉醒到带领周边青年踏上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道路, 不仅反映了恽代英个人对祖国何去何从的深刻的民族情感, 同时也是相当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从资产阶级革命转向无产阶级革命过程并积极寻找真正科学理论过程的缩影。
宣传党的革命理念, 从组织上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是早期中国共产党员的重要使命。 毛泽东指出:“为了保证我们党和国家不改变颜色, 我们不仅需要正确的路线政策, 而且需要培养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11]547大革命前后, 恽代英遵循党组织指示, 一方面通过承办团中央机关刊物的方式, 吸收大量进步青年加入团组织; 另一方面担任军校政治部教官, 为系统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骨干力量做出突出贡献。
加强党的群团组织建设, 是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基础, 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生力军, 也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成长的摇篮。 1922年,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大确立青年团的性质,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为中国青年无产阶级的组织, 为完全解放无产阶级而奋斗的组织”[12]129。 1923年10月, 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创刊, 恽代英担任主编。 在发刊词中, 恽代英针对当时许多有志青年“苦于不知应当怎样做事”的困窘, 提出“要为他们介绍一些切实可供研究的参考资料”[9]102-104。 对此, 恽代英做了大量的工作。
第一, 密切追踪形势发展动态, 宣传党中央的政策决议。 中共三大顺利召开并确立了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的政策。 团的二大在“决议”中表明:“对于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大会之决议, 本团愿努力协同中国共产党诚实执行。”[12]361以此号召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积极参加工作, 加强革命运动的力量。 恽代英撰写大量文章, 如《华洋贸易册中可注意的事》 《中国的分立运动》 《革命与党》 《何谓国民革命?》等, 从经济的视角分析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鲸吞蚕食, 揭露军阀混战的分立实质, 并一针见血地提出:“我们要靠国民联合的力量拆旧政府的台, 所以说是国民革命”[13]125。 1924年, 国民党一大召开, 正式确立联俄、 联共、 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恽代英在《中国青年》上连续发表《评国民党政纲(上)》《评国民党政纲(下)》的文章, 赞赏国民党新政纲及其政治改组的努力, 并号召有血性的青年“以分途协力的方式促进政治改革, 进而达到全体的自由与解放”[14]122。 然而, 随着大革命的发展, 国民党右派极力抹杀共产党的革命贡献。 恽代英鲜明指出, 判断共产党及共产主义的价值标准与行动言论, “你只需浏览《向导》 《中国青年》 《共产主义ABC》”, “你只要看谁能够一面坚持反抗军阀帝国主义和资产阶级, 同时一面为工农群众所信仰, 便一览无余”[14]121。 与此同时, 恽代英还注意及时将共青团内的组织动向介绍给有志青年, 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指明未来工作方向。 1925年1月,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三大”会议上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恽代英通过《中国青年》及时将这一消息传达全国, 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明晰指出共青团是“在中国唯一的以拥护青年本身利益为目的的团体”[15]16。 对内, 共青团“要更严格地整顿他们的组织与纪律”, 要用“学习列宁主义” “严守团体纪律” “参加实际工作” “获得青年群众”四种口号教育和训练支部团员; 对外, 共青团团员要“很注意接近一般被压迫的青年群众”, 以后“应特别发展青年工人农民运动的各地方”, 在一切不平等的阶级争斗之中领导青年群众争取自身应得的利益。
第二, 帮助青年澄清错误思潮的影响, 树立马克思主义革命理念。 大革命早期, 对革命理念的一知半解是广大青年群体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人提出“专靠手枪炸弹的暗杀活动就能成功革命”[13]215, 还有一部分人受国家主义思潮的迷惑, 对共产党及其革命理论持怀疑态度。 为此, 一方面, 恽代英谆谆告诫提倡暗杀的青年, 若以杀这个或那个军阀作为革命事业成功的前提, 那么革命“永不会有功效”; 目前中国面临的问题, 相比于归罪到个人身上, “不若是制度环境的不良导致人的罪恶”。 因此, 我们应该“尽快发动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大革命, 而这一切绝非手枪炸弹所能做到的”[13]160。 另一方面, 恽代英在《中国青年》上相继发布《国家主义者的误解》 《与李琯卿君论新国家主义》 《思想界“反赤”运动之过去现在与将来》 《敬告从歧路自拔归来的青年》等系列文章, 集中解答了“什么是国家主义” “为什么在国民革命运动中主张阶级争斗”等疑问。 就如何提高对错误思潮的辨识力和警惕度,恽代英分析认为:“唯有基于把握社会实际情形的基础上, 才能使你们彻底了解革命的真正意义。”[16]23广大有志青年之所以会走到歧路上去, 固然有着种种个人意气的因素, “但最大的原因, 还是你们的知识不能帮助你们了解一切近代的问题”。 因此, 从歧路自拔归来的青年非得鼓足勇气、 放开胸襟, “去参加实际的革命工作”, “预备用实际工作证明你们自己在革命运动中的地位”, 才使得你们对革命的真义“有了一个真正深切的觉悟”[16]23。
系统培育国民革命的骨干力量并使之“做一个真正的革命者”, 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的中心工作之一。 1924年6月, 黄埔军校正式创办。 中共中央对此高度重视, 并发出《中国共产党通告第六十二号》指示:“广州黄埔军校正拟招收三千名入伍生……此事关系重大, 各地万勿忽视。”[17]70以此动员广大党团员和进步青年踊跃报名投考。 拥有一批能肩负重任的政治教导员, 是系统培育革命军事政治干部的重要基础。 在建校初期, 国民党方面先后委任戴季陶、 邵原冲担任政治主任一职, “除了举行两次政治讨论, 军校并无任何革命的政治工作和必要的政治工作制度, 使得政治部成了徒有其名的空架子”[17]180, 违背了“创造革命军, 来挽救中国的危亡”[18]1039的办校宗旨。 中国共产党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因此, 先后委派大批共产党员到军校任职, 如周恩来、 恽代英、 肖楚女、 熊雄、 聂荣臻等。 1926年2月, 在中共粤区区委指导青运工作的恽代英在《黄埔潮》第35期发表《党纪与军纪》一文, 强调“在党军中间, 党高于一切”[14]49, 明确了党纪与军纪对于争取革命胜利的极端重要性。 此外, 他还到黄埔军校发表《革命之障碍》演讲, 提出“惟有改进革命党员自身的主观障碍, 才能扫除客观反革命势力的障碍”[14]66-73。 此后不久, 他即赴任黄埔军校任政治主任教官一职, 根据自身的革命经验和军校的政治工作需要, 稳步推进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工作。
恽代英在军校的政治工作主要为以下四点:其一, 规范军队政治工作方法。 恽代英指出, 军队内的政治工作是为了确保“使武力成为人民的武力”, 目前有许多错误的地方, 不利于革命观念的有效推进。 他深刻把握军校内政治工作的方向, 先要明确革命的意义, 确保“我们的军队永远站在革命的战线上, 为本党的主义奋斗到底”[14]159; 再注意政治工作具体方法的实施, 既不要夸大政治工作的地位, 让军队的官长了解我们, 又要谨慎应付环境, 注意区分军队内的宣传方法与材料同宣传工农运动的不同, 使士兵及官长都能够接受我们的宣传。 其二, 讲授系列政治教育课程。 这些课程主要包括:《国民革命与阶级斗争》 《政治学概论》 《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史》 《世界革命与中国革命》《国民革命与农民》等, 并陆续被编入政治部印行的政治讲义中。 其三, 严肃党内政治纪律规矩。 针对青年小资产阶级的浪漫天性不利于革命斗争的有效展开, 恽代英撰写《修正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教育大纲草案》 《党纪与军纪》 《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等文章, 分别从对青年军人的纪律要求、 革命斗志和联合各阶层民众的思想加以说明, 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政治素养和军队纪律。 其四, 筹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 并“首次设立女生队, 培养北伐的女军事政治骨干人才”[19]61。 彼时, 关于女子从军问题, 引起顽固派的强烈反对和大肆诋毁。 对此, 恽代英坚持倡导男女平等的新思想, 鼓励女生队刻苦学习, “毕业后参加领导中国妇女翻身解放的斗争。 你们的责任重大, 你们要努力啊”[19]65。 进行以上工作的同时, 他还邀请陈独秀、 毛泽东、 周恩来等来学校做报告, 提升学生马列主义基本知识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
在恽代英遵循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骨干力量的措施下, 许多进步青年的世界观发生变化。 他们逐步克服小资产阶级的缺点、 错误, 抛弃封建军队的不良习俗, 坚定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 毛泽东在总结这一时期军事工作时指出:“那时军队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 这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 靠了这种制度使军队一新其面目。”[20]351以周恩来、 恽代英、 熊雄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开创的军队政治工作理论, 为人民军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做出开创性贡献, 为发展壮大党的革命队伍、 从组织上系统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做出重要贡献。
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政治根基, 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发展壮大党的阶级力量的重要源泉。 历史证明, 在工农中发展青年马克思主义力量, 坚持党对群众的坚强领导, 是取得革命事业胜利的有力保障。 国民革命时期, 发展工农阶级受到来自党内外的严峻挑战。 恽代英一面坚持党的政策号召广大群众加入政党事业, 一面率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到工农中间去, 壮大了党的阶级力量, 为国民革命胜利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
“人民群众是救治中国的大力量。”[9]52近代以来, 在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与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 广大百姓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忧国忧民的恽代英早早便立下为民做事、 改造社会的志向。 及至五四运动爆发, 恽代英从高涨的爱国热潮中感召到群众的伟力。 在一封写给友人的信中他提出, “平民之思潮, 乃吾人所以立国”[4]61, 相比于武人政客, 另建一平民政治更可能改造国事局面。 因为“救国的大力量, 究竟在人民手中”[9]42, 而“只有人民自己最注意他的利益”, “只有人民联合起来的力量是超过一切没有抵抗的”[9]39-40。 然而, 恽代英在日后总结群众运动时深刻意识到, “群众的行为, 往往发源于本能的冲动”, 且“无组织的民众如一盘散沙”。 如何指导群众不仅做“最有效力的破坏运动”, 而且做“最有效力的建设运动”, 则应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大的作战团体才能解决。 1924年1月, 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明确提出了“以党建国”的口号。 身兼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宣传部秘书的恽代英在《革命与党》一文中, 系统阐述了群众加入政党进行革命的必要性。 他认为, 目前的中国需要革命, 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 然而既往的革命经验告诉我们, “如果群众不能有效地组织起来, 那么连破坏的事业也是做不成的”[9]301。 唯有组成有力的党, 才能“有可靠的力量打倒一切反动势力以完成建设的事业”。 此外, 他还从政党建设的需要提出, “政党的主义或纲领不应成为一个空洞的学说, 其能够号召广大群众的根本力量, 就在于它是反映广大被压迫群众的要求而形成的”。 1926年, 恽代英在黄埔军校授课期间, 还向革命骨干讲授“组织与煽动群众”对革命运动成败的极端重要性及其相关方法。 “群众是我们革命的基础”[14]492, 唯有群众的势力能够造成浓厚的革命空气, 唯有联合群众、 为群众的利益奋斗, 才能战胜来自敌人的一切压迫, 不论是武力还是舆论。 因此, 必须坚持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主体, 组成一个伟大的有力量的党, 带领群众完成破坏与建设的事业, 如此, 中国才能得救。
1922年7月, 中共二大会议上颁布《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明确提出到“群众中去”, 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 及至中共三大, 会议对组织宣传工人、 农民、 学生运动分别做出更具体的指示安排, “社会主义青年团的重要工作是组织及教育青年工人; 应开始从事于农民运动的宣传及调查”[21]153。 但各地社会主义青年团大部分工作在学生界中开展, 忽视工农无产阶级青年的革命力量。 针对此情况, 1923年, 《少年国际给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书》强调, “今后中国青年团当自学生界中移向农工青年间”, 并明确提出具体的发展措施。 一方面, 应充分发展大都市中青年工人力量, “为他们争夺并增进法律的地位, 由此团结他们并施以政治的教育训练”。 另一方面, 应在农民青年中组织工作, “我们以为农民中将以文化运动为最有意义”[14]492。 恽代英强调, “中国革命的基本势力, 必须是真正的生产者——农民和工人”[13]256, 同时在《中国革命的基本势力》一文中深刻认识到工人、 农民存在自身局限性, “真正与一切统治阶级利害完全相反的, 只有农人与工人”; 但“农人工人的不问国事, 却实在是引导农人工人去进行革命事业的大障碍”[13]258。 因此, 恽代英认为, 必须在党的指挥下, “使许多党员到农人工人中间去”, 同时在农人和工人中间发展党员, 引导他们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这样便会渐渐团聚而行动起来。
为了带领广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深入开展工农运动:第一, 恽代英引导他们到工人实际生活中去, 找到宣传者“说话”的材料。 如, 关于鼓动青年工人参加革命运动的问题, 他指出, “第一步是要考察他们的真正情形”, 必须搜集到关乎工人切身利益的详细资料, 进而才知道如何引导他们做革命的斗争, 然后还要说青年工人的话, 不要说学生的话, 得着他们的同情, 从而编制他们加入革命的队伍中来。 第二, 恽代英从政治、 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教育进步青年学习掌握宣传组织农民工作的方法。 在政治宣传方面, “用描述故事的方式为农民剖析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和土豪劣绅对他们自身阶级的迫害, 唤起农民政治觉悟的同时, 使农民知道怎样才可以救中国和救自己”。 在经济宣传方面, 要从农民本身生活中找寻痛苦的根源并指示解决的方法, “就各个实际问题剖析指示一般农民”。 在文化宣传方面, 如“反对旧风俗习惯礼教迷信等, 几乎都是农民排斥和引起误会的”, 因此, 我们“最好用新剧表演的方式, 表现传统陋习的滑稽与荒谬之处”。 宣传鼓动农民是为了进一步团结组织他们当中的进步青年成为革命的骨干。 由此, 恽代英教育先进青年要组织为农民作经济斗争的农民协会, 要“组织农会, 编练农军, 去反抗压迫他们的土豪、 劣绅、 大地主及贪官污吏, 剿灭蹂躏他们的土匪散兵”[14]490。 因为只有这种农民骨干力量的壮大, “一般的农民群众才成了有节制的革命军队”[15]376。 第三, 培育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青年走工农联盟的道路。 建党初期, 恽代英组织利群书社成员到武汉、 长沙、 衡阳等地的工厂、 煤矿进行实地调查, 考察了解工人生产生活状况。 此后, 在考察安源工人生活状态以及领导五卅运动等工农实践中, 恽代英总结出:中国的革命要成功, 非得注意工人和农民的联合, “革命的初步, 我以为是应当从事于工人与农人的教育与团结……要引他们加入我们的革命党, 而且成为党的主要部分, 然后革命的力量才会伟大”[13]439。 广大青年要在认清当前革命形势的基础上, 紧密团结农民和工人, 走工农联盟的道路, 才能根本改造社会。 总之, 恽代英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先驱领袖带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深入群众一线, 发展工农势力, 锤炼无产阶级事业接班人的同时也极大地壮大了党的阶级力量。
综上所述, 恽代英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系列实践, 展现了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 首先, 恽代英率先垂范带领广大青年从思想的迷途走上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其次, 积极培育进步青年成为党的群团组织中的骨干力量, 壮大了党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队伍; 最后, 引领他们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革命道路, 为党的早期建设与革命事业奠定坚实的群众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要关注青年、 关心青年、 关爱青年, 倾听青年心声, 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 做青年工作的热心人, 做青年群众的引路人。”[22]恽代英作为党的早期先驱领袖, 在引领青年走向革命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郭沫若评价道:“大革命前后的青年学生, 凡是稍微有些进步思想的, 不知道恽代英, 没有受过他的影响的人, 可以说没有。”[23]所有这些, 都对我们今天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工作, 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与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