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进 孙冲亚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0)
2021年7月,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重申了文明交流与互鉴的主张,认为人类文明需要加强交流互鉴和完善沟通机制。(80)习近平.加强政党合作 共谋人民幸福——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7(2).究其原因,就在于人类文明交往在不断深化的同时,也面临着心理敌对、文化龃龉和理念分歧诸多问题。作为对世界一体化趋势的深刻回应,以及对人类整体文明进步的深度关切,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立足人类价值正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重大时代命题。(81)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3).历史和现实表明,“文明交流互鉴论”承继了马克思恩格斯“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一家”理念,因此有利于建构人类命运与共的价值认同,共同塑造人类未来美好生活。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不同文明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联系日益紧密,人类文明正在朝着世界一体化的方向加速演进。然而,全球化并非一个绝对平衡、公平和正义的过程。由于历史、地理、传统、制度和文化等原因,人类文明被划分为不同层级,呈现发达与贫穷、进步与落后、文明与野蛮并存的复杂图景。尤其是数字帝国主义的出场,更是加速了“中心—边缘”世界格局的形成,进一步突显了话语权力藩篱的“文明级差”。(82)孙冲亚.数字帝国主义时代的文化安全风险及其应对[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6): 115-123.这种境况不利于不同文明间平等交流、互动和学习,日渐成为阻碍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鸿沟和风险之源。
世界历史主义者认为,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向世界文化转变是带有历史必然性的。这种转向,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8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201.这就说明,人类历史发展到世界历史阶段是不可逆转的时代主潮,并且是正在生成的价值判断和事实逻辑。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意味着不同民族终于摆脱狭隘的地域性限制,开始走向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整体发展历史。事实上,世界历史在其本质上是不同文明的交往与融合,其发展程度、历史走向和基本形态取决于人类的社会实践能力。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文明的孕育、发展、衰落和解体,从根本上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由机器生产所引发的生产力革命,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得以确立,并最终使文明交流、对话成为可能。在异质文明相遇交流的现实过程中,新型交通工具、通信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交往的广度、强度和速度,加速了不同族群在社会各个领域的交汇。正如恩格斯所认为的:“大工业便把世界各国人民互相联系起来,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到处为文明和进步做好了准备,使各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必然影响到其余各国。”(8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331.这一论述从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层面,深刻地揭示了人类世界历史发展的经济动力。
工业文明成果极大地释放了社会生产力,这在拓深人类文明内涵的同时,也推动了文明间的跨域交流与互动。自近现代以来,不同文明间的交往更是得益于生产力的进步。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社会化联合大生产的推广、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人类社会实践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全球化作为历史性范畴折射出一种社会价值共识,即在经济力量和技术力量的推动下,“世界正在被塑造成一个共同分享的社会空间;在全球一个地区的发展能够对另一个地方的个人或社群的生活机会产生深远影响”。(85)戴维·赫尔德,安东尼·麦克格鲁,戴维·戈尔德布莱特,等.全球大变革: 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M].杨雪冬,周红云,陈家刚,等,译.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基于文明生长的客观规律分析,全球化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时代体现,表明世界范围内的文明交往已经成为事实。具体而言,在共时性上,全球化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全球化,包括资金、技术、商品和劳务等生产要素在全球场域内流动,而且指涉政治、文化、人口迁移和法律等各个层面的全球化;从历时性上看,全球化不断向纵深发展,不同国家、民族在交往时有意回避意识形态和制度差异,转而注重探讨和分享国家治理发展经验,谋求世界公平、正义、和谐等价值共识。
质言之,由生产力革命引发的全球化进程,不仅加速了异质文化内容在世界范围内的充分流动,而且出现了文明“熔炉”效应。具体而言,就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价值和经验,能够在互动中包容互鉴、竞合共进,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共存和竞争的壮阔图景。(86)刘贞晔.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的互动: 思想渊源与现实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2016(6): 36-46.
纵观人类几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可知,全球化绝不是一个平衡、正义发展的过程,它在推进人类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文明冲突。换言之,全球化是一个不断寻求共同利益以及物质、文化、安全、尊重等价值趋同的过程,因此使文明对话交流、利益互通和通力合作变得可能。这对于实现人类文明进步和个人福祉而言至关重要。然而,全球化又暗含着分裂化、单一化、分散化和本土化等消极倾向,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主导下,全球化一开始就有着“异化”为西方文明单向度输出的倾向。在这个不对称交往的历史过程中,“本位中心主义”和国家利益至上成为西方文明的主流价值导向。它们为本国谋取利益最大化,势必会侵犯其他文明的利益,由此导致世界陷入无休止的利益纠纷和价值冲突之中。正如亨廷顿所预判的:“最危险的文化冲突是沿着文明的断层线发生的那些冲突。”(87)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M].周琪,刘红非,张立平,等,译.北京: 新华出版社,2012: 6.在全球化过程中所暴露出的不平衡、非正义性,也即现代性本身所具有的内在逻辑悖论,有可能使“文明冲突”成为文明交往的一种病理常态。
人类文明在全球化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层级格局,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可能会导致文明交流出现“熔断”。英国学者戴维·赫尔德认为,文明等级指涉控制、进入以及参与全球网络和基础设施的层级分布,其结果将会对不同民族、阶级、种族团体、性别的生活机会和福利产生不对称影响。(88)戴维·赫尔德,安东尼·麦克格鲁,戴维·戈尔德布莱特,等.全球大变革: 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M].杨雪冬,周红云,陈家刚,等,译.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1.历史地看,造成文明等级差异的原因大致如下: 一是国家间差距越来越大,发达国家因工业化起步早、发展程度高而愈加发达,发展中国家大多有被殖民的经历,在民族心理上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和从属性,故而现代化起步晚、发展程度低。二是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后霸权时代”,冷战思维、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大行其道,特别是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奉行“仁慈的帝国主义”,热衷于兜售其“普世价值”,结果进一步深化了文明间的异质性,激化了民族利益矛盾。三是国际组织内部存在着不平等现象,例如,绝大多数非政府组织集中在发达国家,全球性经济组织主要为西方国家服务。四是资本流动性的增强削弱了国家职能,劳工的社会生产作用遭到贬低,导致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加剧了社会阶层的贫富差距,等等。
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表明,全球化在密切不同民族、地区经济联系的同时,也会因其内在悖论而导致民族冲突、生态持续恶化和南北贫富差距拉大等一系列问题。事实上,不同文明在哲学假定、基本价值、社会关系、习俗和生活观等方面存在着异质性区别,而且这些文化要素往往更具决定性作用。因此,文明主体间一旦发生冲突,就会是“最危险的冲突”,其直接后果是主体间性的丧失,也即导致文明主体的交流陷入困境。
作为早期人类关于未来世界的美好构想,世界主义曾在促进不同文明交流、达成利益合作和共享人类成果的过程中,起到思想启蒙和元驱动力的作用。然而,世界主义并不能实现人类文明平等共处,其症结在于由西方强权主导下的世界主义,旨在创造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增值链条和消费体系,以便最大限度地谋求资本增值、市场扩张和财富积累。质言之,世界主义以追求剩余价值为内在逻辑和根本指向,并被粉饰为西方强国施行霸权主义、干涉别国内政的借口和理由。世界主义的价值“异化”,使得其背离了“世界共同体”的本真含义,终将被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新世界主义”所取代。
西方话语中的“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起源于古希腊城邦时代,指涉“一个世界联邦、一个世界国家或一个全球的‘世界民主政体’,它控制着它的组织成员间的武力、警力与和平的运用并保证人权落实到所有的人”。(89)科斯塔斯·杜兹纳.人权与帝国: 世界主义的政治学[M].辛亨复,译.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176.在世界主义理论生发过程中,犬儒学派和斯多葛学派都曾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第欧根尼在阐述其世界观时就曾指出,任何城邦或法律都是不真实的,真正意义上的共和国只有“宇宙的共和国”;“世界公民”包含着身份和责任两层含义,意味着公民因具有世界身份而要对其他成员负责。芝诺在《共和国》中也曾构想过未来世界,他设想所有人同属于一个政治共同体,有着平等对待所有人的社会秩序,人们自由地过着平等的生活。美国学者科斯塔斯·杜兹纳认为,芝诺和第欧根尼虽然在具体认识上存有分歧,但都认为只有世界性的城邦才允许公民去发展必要的高超智慧和美德。
世界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或道德的普遍主义,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们对于智慧、道德和尊严的需要。然而,由价值判断转化为现实逻辑尚存在着一定距离。尤其是在面临西方霸权主义逼迫,以及以权力格局为场域的人类文化界限尚未消除时,世界主义常常会呈现出“失语”态势,并且越来越无法化解它同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之间的矛盾。当世界主义不再为构建理想世界提供经验借鉴,而是异化为强权国家攫取世界利益的阴谋时,就面临着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
一方面,西方话语中的世界主义,把共同体理想寄托于个体理性,并借构建世界主义政治制度之名行“世界帝国”之实。然而,比较吊诡的是,随着古希腊城邦公共领域的慢慢丧失,公民个体理性逐渐在劳动和消费中退化,公民最终化作经济体系中的“纳税人”和“消费者”而存在。(90)胡雪萍.文化与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建构视角下的价值体系建设[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4: 26.另外,早在第欧根尼、芝诺时期,人们就发现了城邦的狡诈、虚伪、贪婪和压迫等问题,特别是在希腊国家解体过程中,他们就确证了世界主义只会将“从理性的人性中演绎的普遍的道德性,作为对种族与地方性的民族主义和个人强烈情感的一种限制”,(91)科斯塔斯·杜兹纳.人权与帝国: 世界主义的政治学[M].辛亨复,译.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182.并将最终沦落为罗马帝国征服其他民族的借口。
另一方面,相较于“共同体主义”重视共同体意义,世界主义更加强调个体权利,包括平等权、自由权、人的尊严等价值。然而,过于强调个体的世界公民身份,也会模糊人们的民族责任,剥离公民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认同感,进而造成民族身份认同危机,引致社会政治秩序的动荡。进一步说,在由市场经济法则所构成的资本场域中,追逐利益、实现个人价值是理性经济人的本性所在,但世界主义要求尊重同自己没有任何特殊关系的他者的利益。理论和实践无不表明,这显然有悖于资本主义的根本逻辑。由此不难发现,要培育出跨越族群属性、国家身份、价值信仰的身份认同,建构兼具公平、正义和广泛执行力的全球治理体系,从理论到实践上都难以完成。在这种境况下,要在全球范围内体现平等主义、差别性、福利性、回报性和自由主义等原则,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92)史蒂芬·罗奇,马丁·格里菲斯,特里·奥卡拉格汉.国际关系关键概念[M].朱丹丹,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1.
随着世界主义的黯然退场,一种扬弃个体主义、强调人类本位的新世界主义进入历史视野。新世界主义代表人物,如贝克、赫尔德和哈贝马斯等人,首先从关系、自我与他性、对话伦理、沟通共同体、天下体系(93)蔡拓.世界主义的理路与谱系[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 144-156.的角度出发,主张确立一种包含自由、平等、公开对话的交往原则,从而化解普遍主义同民族主义、世界主义、社群主义之间的龃龉。新世界主义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思想体系。其中,一种名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正在获得广泛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人民在应对全球治理问题时提出的积极主张,旨在实现让世界人民共同过上美好生活的梦想,倡导通过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发展,使世界人民共享文明进步成果。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正式提出到不断丰富和完善,都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愈加紧密具有同一性。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出访俄罗斯期间首次向世界阐述了这一主张,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94)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3- 24(2).在之后的一系列国际场合、会议和报告中,习近平反复阐述、倡导这一思想,主张世界各国应合作共进、携手共建更加美好幸福的文明世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深刻把握国际关系发展规律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9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7: 19.的战略思想。至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臻于成熟和完善,从而为世界各国共建未来世界绘就了蓝图。从历时性看,纵观70余年来我国外交布局、国际战略发展历程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贯穿其中的核心主张。无论是建国初期的“不称霸”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革开放初期“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说”,世纪之交的“伙伴关系”外交模式,还是新世纪初的“和谐世界”观,无不蕴含着人类命运休戚与共这一价值理念。
从根本价值指向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含着责任、利益、发展、民族命运和世界命运等内容,秉承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共同价值。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中国化发展,它以人类历史最终走向“世界历史”作为判断依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唯物史观原则的坚持和灵活运用。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汲取了中华文化“大同世界”“天下一家”等思想的丰厚养分。其中,儒家“和谐万邦”“和而不同”的天下观念,以及道德共同体伦理原则,更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精神滋养,并为我国外交战略赋予了民族特色。质言之,“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世界历史”的价值判断和事实逻辑,彰显了“全球各国人民对人类未来的共同关切,是在人性上的共通性体现”。(96)王刚.鲍勃·迪伦《编年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 118-125.历史和现实已经确证,“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具有新世界主义意蕴的思想主张,能够有力打破“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等消极论调,为促进文明交流与互鉴提供了新的路径。
文明多样性作为人类文明的基本属性,是实现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持续融合发展的必要前提。然而,在民族中心主义、国家利益至上等思维模式的主导下,西方国家所设想的文明多样性则是以西方文明为中心,其余文明接受西方价值主导的附属伴生状态。随着资本逻辑和消费主义的扩散和渗透,西方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导致了文明间关系的紧张与冲突。与之相反,中国人民所吁求的文明多样性则蕴含着平等、包容、共生等国际伦理,主张所有文明相互尊重、相互学习,通过建构一种文明平等交流、理性互鉴的秩序空间,帮助人类走出“全球风险社会”的迷障。
文化人类学认为,全球化不是人类文明的同质化,也不是某种文明的普世化,而是所有文明的多样性、多维度发展。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曾在《文明的冲突》中谈到过文明多样性问题,他认为,随着欧洲文艺复兴、社会多元主义和商业技术的扩大,文明交流开始变成西方文明单向度的、持续的和不可抗拒的入侵。为了佐证其论断的正确性,亨廷顿举例说:“国际法意味着源自格劳修斯传统的西方国际法,国际体系是西方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其主体是主权的而文明化的民族国家及其所控制的殖民地领土。”(97)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M].周琪,刘红非,张立平,等,译.北京: 新华出版社,2012: 30-31.虽然亨廷顿也承认其他文明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论断的指向则是宣扬“西方中心论”“文明优越论”,也即意图通过论证西方文明的先进性,推广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话语体系。客观地看,亨廷顿承认西方文明具有中心主义情结,但他同时也指出每个文明都把会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只是与其他文明相比较而言西方更甚。
不同于西方“中心主义”统摄的文明多样性,中国所主张的文明多样性内在地具有其价值正当性。一方面,“文明多样性”体现了唯物史观的立场,重视生产力在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认为,文明多样性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社会分工和交往对于促进文明要素多样化发挥过重要历史作用。由于受到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不同民族在生产水平和实践能力上逐渐表现出差异。当物质条件普遍低下时,人们所追求的目标相同,皆是为了温饱;而在物质生活富裕之时,“个人间身心上的差别有了分道扬镳的客观条件,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人也更能发挥他们特有的价值倾向”。(98)费孝通.全球化与文化自觉: 费孝通晚年文选[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5.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且呈现出朝着多向度发展的趋势: 在社会结构上,人们逐渐结合成具有不同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信仰的群体;在经济范畴中,逐渐发展出资源垄断、利益固化以及阶层冲突等情况。事实上,这种由生产力所导致的差异,在社会交往中也会变得日益显著,但“为了不致丧失已经取得的成果,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commerce]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9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409.
另一方面,“文明多样性”彰显了平等共处、兼容并蓄的基本原则。2014年3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提出了著名的“文明多彩论”“文明平等论”“文明包容论”等重要论断。这些主张彰显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人类价值关怀。在习近平看来,“多彩”是文明的本质特征,“平等”“包容”则是文明存在和传承、发展和延续的根本保障。基于文明多样性的逻辑分析,人类文明只有发展快慢之分、地域之分,并无高低、贵贱、优劣之别。每种文明都是特定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血脉,都内在地具有现实合理性。历史和现实表明,“平等”是文明共处的基本原则,只有尊重文明的独特性,才能促进文明间和谐共处,创造出一个相互理解的伦理环境。(100)范宝舟,王嘉曦.文明共处的正义原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J].伦理学研究,2019(3): 107-112.“开放包容”是实现文明多样性的正确态度,习近平强调只有秉持包容精神,承认其他文明的优秀可取之处,才能化解文明间的矛盾冲突,实现文明和谐共处。他举例说,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5000多年而不衰,就是因为秉持了开放包容的精神和气魄,因此这才有了盛唐时期各国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成群的壮丽景象,明代郑和七次远航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以及明清时期中西文化频繁交往的恢宏气度。(101)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3).不能否认的是,人类文明在交往过程中将长期存在着冲突、矛盾、疑惑和拒绝,但只要坚持平等、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世界文明必然会实现繁荣共生的壮丽景象。
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作为一种历史范畴,内在地凝结着社会运行机理和人类生存方式。换言之,一种文明形态不仅能够发展出独特的文化模式或精神,而且会呈现出绚烂多彩的文化观念和文化价值。进一步说,虽然“文明冲突论”“文明优劣论”“文明高下论”等陈词滥调甚嚣尘上,并表现出走向民族文化中心主义的趋向,“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依旧是世界各国的根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史持续前进的不竭动力”。(102)夏立平,云新雷.“上海精神”新内涵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 26-36.依据诠释学的识见,文明多样性包涵两层含义: 一是指涉文明体内部,在其构成要素(包括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构成领域,以及族群在发展利益、机会和代价等方面的差异性、多样性;二是异质文明间的多样性,表现为不同国家、民族在语言、哲学、宗教信仰、价值取向、风俗习惯以及民族精神上的独特性和差异性。(103)陈忠.文明多样性: 历史趋势与伦理自觉[N].光明日报,2015-08-26(14).人类历史发展经验已经确证,文明多样性是推进文明进步的内生动力,能够为异质文明交往提供源源不断的结构性动力。
就特定文明主体内部而言,民族文化多样性构成其对外交往的原初动力。文明主体内部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即不同民族在行为、思维和情感等方面的差异。基于文化功能视角分析,文化多样性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有利于促进民族间交流。其一,文化具有调适、调节和适应功能,能够促进不同民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诚然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会造成民族意识区分,形成民族价值边界,(104)孟宪平.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及其实践研究[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2.但文化同样具有选择性、寻觅性特征,即它能自觉寻找不同文化中的共同点、相通点,并保留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气质。其二,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有利于加速文化要素流动。毛泽东曾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10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708-709.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构成,是由具体时空下的经济要素所决定的。文化多样性首先意味着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同时也反映出经济领域的多样性,它要求文化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满足文化要素自由流动的内在趋势。实践表明,文化资源的多样性、丰富性程度关系文化生产力水平,决定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实现程度。这就要求共同体必须尊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促使文化资源在接触、碰撞和调适中实现其社会价值。
在人类世界趋于一体化的场域中,文明多样性还是促进异质文明交流的直接动力。“多元文化主义”承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主张所有文化都应该被尊重。约瑟夫·拉兹认为,“多元文化主义”不只是一种道德政治理论,它“首先认为我们的社会不是由多数人群体与少数人群体组成的,而是由众多具有不同文化的文化群体组成的”。(106)李丽红.多元文化主义[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8.基于发生学的理论识见,人类社会首先是由不同文化背景、特质的群落组成,而文化活动则是人类超越自然本性,以“文”化人的历史过程,它把关注人类尊严和幸福作为价值旨趣。质言之,文化形态凝聚着本民族成员对于理想价值的向往和选择,不同民族的文化只是这种普遍价值的具体实现形式而已。从这个意义上看,异质文化就不再是天然冲突、对立的,而是可以平等共处和相互促进的。另外,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确存在着“边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同宗教文化之间,都有着边界意识及其哲学基础。(107)孟宪平.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及其实践研究[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127.边界意识的合理性在于,它承认文明存在及其影响的强弱和大小、相对性和差异性,能够打破“终极价值”的谎言。然而,这毕竟会给文化认同造成一定困难,不利于文明间的自由、平等交往。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只有摆脱民族局限、地域局限并同世界发生联系时,人类才有可能建立一种全面的社会关系,“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0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168.由此,文明只有超越种族、地域、价值观念、政治因素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平等交流,才能推动人类文明和合共生。
从人类发展的历时性宏伟图景去看,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多个文明主体共同进步的历史。这一历程不仅表现为主体成员实力和体量的壮大,而且涉及交往秩序的建构、调整和重塑。文明多样性原则在全球化过程中起到过积极作用,但这种正向作用在不同国家民族的具体交往中并非始终存在。现实表明,这种原则极易受到诸如地理、战争、政治和宗教等因素的干扰,并异化为文明交流交融的障碍。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已经确证,文明交流与互鉴是人类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内在指涉所有文明主体都能坚定自信、尊重他者、坚持“和合共生”的理念,并在此前提下建构旨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共赢的全球治理新秩序。
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信作为一种主体意识和精神气质,体现出民众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自知之明”和坚定信念。这即是所谓的“各美其美”,要求国民相信本族文明是辉煌灿烂、独一无二的,以及对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创造发明有着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习近平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109)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3).在习近平看来,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生成、发展、传承和融合的历史环境,无不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全部智慧、记忆和经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各美其美”内在地要求我们能够自觉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
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习近平曾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110)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3).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国先民在历史上曾创造了无比璀璨的文明成果,在工艺、绘画、文学、工程、音乐、数学、天文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思想哲学体系,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坚实根据。改革开放40余年的文化建设史表明,传统文化能否紧跟时代发展和人民需求,充分发挥其融合共识、价值导向和凝聚力量的功能,不仅关涉文化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而且深刻影响着社会秩序、国家制度以及群体心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在新时代继续发挥价值指引和凝心聚力的作用。具体而言,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保留其中的精品和营养;对传统文化作出与时代相适应的诠释,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活力;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出新的内容和形式。(111)陈先达.文化自信: 做理想信念坚定的中国人[M].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2017: 56.
坚定对革命文化、先进文化的自信。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和政治意涵。这是我们民族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依然能够保持自信从容姿态的精神基石。2016年7月,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庄严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11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6: 12.在百年的砥砺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在此过程中铸就的革命文化、先进文化,则培育了中华民族共同的革命情感、奋斗气质和斗争精神。这些伟大的情感和气质、理想和精神,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费孝通先生曾指出,文化自信整体表现为文化自觉和“自知之明”,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所谓文化自觉,在新时代表现为人民群众能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7: 42.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人民共识、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因此,坚定对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信心的关键,就在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地把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将文化自信内化为对中华文明的思想认同和习惯遵从。
基于发生学的理论视角,“美人之美”肇始于文明之间的张力,即不同文明在跨域交流中因为语言、思维和界域而产生的一种抽象距离。(114)洪晓楠,蔡后奇.“美人之美”何以可能: 对“文化距离”的诠释学反思[J].社会科学战线,2017(1): 24-32.“美人之美”贵在尊重、欣赏、借鉴他人之美,这是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价值选择。懂得尊重、欣赏他人之美体现了文明平等共处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指出:“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115)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这就说明,尽管各国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道路以及发展模式上存在较大差异,但为了实现不同文明的和平相处,谋求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就要学会尊重、欣赏其他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发展方式。究其根源,就在于每个国家都有权利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方式,这种方式并不绝对合理,但毕竟在历史上起到过进步作用,因此值得被尊重和肯定。需要明确的是,“美人之美”既不是崇洋媚外,也不是为了搞唯我独尊。尊重是互相关涉的,只有以平等态度对待其他文明、给予应有的尊重,才能为自身获得尊重准备条件。
懂得尊重、欣赏和借鉴他人之美彰显了中华文明兼容并包的恢宏气度。中华文明有着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宝贵品质,历来重视学习和借鉴外来文明的长处。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国家在“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决策的指导下,持续大量地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经过多年学习、借鉴和创造,目前我国在许多“高、精、尖”领域已经步入世界前列。古语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我们在向域外文明学习和借鉴时,绝不能只囿于西方发达国家取得的工业成就,而要秉持向一切优秀文明学习的态度,将目光放眼到整个人类文明。对此,习近平曾明确指出,对于人类创造出来的各种文明形态,不论是古代的中西文明,还是现代的五大洲文明,我们都应该加以学习,借鉴和吸纳其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使之同时代相适应、同社会发展相协调、同人民需要相契合,最终“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116)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除此之外,“美人之美”还是一个辩证批判的选择过程。它要求在尊重、欣赏和借鉴其他文明时增强文化自觉。具体而言,这要求我们首先做好鉴别和筛选工作,在学习其他文明长处时必须密切结合本国国情,不仅要立足人民需要和时代趋势,还要巩固意识形态阵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警惕西方“普世价值”的渗透与蔓延。
“和合共生”理念蕴含着中华民族世界理想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基因。2018年6月,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上提出“和合共生”的文明交往理念,他指出:“和合共生”是儒家大同思想的核心要义,终极理想是“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天下一家”。(117)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N].人民日报,2018-06-10(1).基于词义学的范式理解,“和合共生”包括“和”“合”“共生”三层含义。其中,“和”即中和、平和、和睦同心,指涉不同要素间的聚合状态,体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合”,即合作、合力、汇合,指涉不同力量间相互配合,强调主体协调的重要性;“共生”则是生物学概念,指自然界中密切接触的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互惠关系,引申到社会领域指涉不同文明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密切关系。质言之,“和合共生”理念强调不同文明共生共存的有序状态,以“使各方都能感觉到他者的存在与发展对自己的存在发展是一种机遇、一种运气”。(118)金应忠.再论共生理论: 关于当代国际关系的哲学思维[J].国际观察,2019(1): 14-35.
“和合共生”理念是一种历久弥新的中华传统世界观,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时代趋势和人民需要,赋予它新的历史使命和价值意义。践行“和合共生”理念的关键,就在于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构建公正合理的文明交往新秩序。当今人类社会正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世界性难题,各国为了维护本民族权益而不断爆发摩擦和冲突: 南北贫富差距扩大、物质主义甚嚣尘上、个人主义急剧扩展、社会诚信和伦理道德日渐式微、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人类向何处去”的阴霾始终挥之不去。在这个复杂的历史场域中,中国人民顺应时代适时地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为各国协力应对挑战提供了新观点新思路。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断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各国携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119)习近平.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 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8: 4.所谓“共商”,强调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地位平等,在面对跨域性问题和国际纷争时,各个民族能够共同协商并达成共识;“共建”则强调了不同文明平等参与国际事务,合作共建国际秩序的权利,以及要求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从而提高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效率;至于“共享”,则体现了机遇共享、利益共享和责任共担的逻辑,要求所有民族共享人类文明发展成果,消灭贫困,消除贫富差距,实现世界人民美好生活的“地球梦”。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已经确证,只有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和合共生”理念,促进不同文明在合理、公正的秩序中进行交流,人类才能共筑真正意义上的命运共同体。
文明交流与互鉴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最强音符。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并存的今天,不同文明有时会因异质性而发生碰撞和冲突,但这也为本民族学习、借鉴和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提供了重要历史机遇。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表明,不同文明共生共进的理想方式,就是承认文明多样性,践行“和合共生”这一基本价值指向。时至今日,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旧肆虐之际,人类社会必须暂时搁置因“本位中心主义”引致的冲突,切实履行应尽的国际安全义务,通过“推进全球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开展药物、疫苗、检测等领域的研究合作”,(120)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12(2).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