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世家子嗣任侍卫初探
——以靖逆侯张勇等家族为例

2021-11-30 15:15
关键词:高宗侍卫张勇

陈 章

(青岛大学历史学院,青岛 266071)

引 言

侍卫制是清代一项重要制度,其研究却相当不足。关于满洲侍卫家族之研究,(1)关于何谓“侍卫家族”,当前学界似无明确定义,但在现有研究中率多使用该词(参见马安怡.清初的皇权与侍卫家族[D].台北: 台湾师范大学,2013)。依笔者管见,但凡一个家族中延续数代有大量子嗣出任侍卫,便可笼统称之为“侍卫家族”,此称谓虽难称精确,但亦为学界所接受,故本文《引言》部分因研究回顾所需,亦遵从此例,间或使用该词,正文部分则避免使用。学界此前有所关注。相较而言,对于汉人侍卫之研究却相当匮乏,至于诞生大量侍卫之汉人世家,研究可谓空白。之所以如此,与学界对清代侍卫制的重大误区有关,或因侍卫制首崇满洲,(2)关于“首崇满洲”的论述,刘小萌的论述较为精当。参见刘小萌.清代北京旗人社会[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7-23.故此,即便是专研清史之主流学者,仍坚持认为汉人不可能担任内廷侍卫。(3)陈章.试论清代的“汉侍卫”家族[J].史林,2018(2): 79.

本文旨在纠正上述误区,明确指出汉人可出任内廷侍卫,清代曾涌现出一批汉人世家,有大量家族子嗣任职侍卫。满洲家族历来为学界所关注,并依照族谱等材料作精细之个案研究。(4)如日本学者内田直文以中文刊发《钮祜禄氏额亦都家族与清初内廷侍卫》(《成大历史学报》,2009年6月第36号),文章爬梳《开国佐运功臣弘毅公家谱》,结合《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钦定八旗通志》与《国朝耆献类征初编》等文献,整理出额亦都家族前后五代担任侍卫的名单及其仕途变化(第21页),从中亦可窥见满洲豪族在清代政治运作中扮演的角色。对于清初侍卫家族的研究,当推叶高树《满洲军事家族与清初政治: 长白山钮祜禄家族的个案研究》(《台湾师大历史学报》,2011年12月第46期)一文最为详尽。文章爬梳史料,以钮祜禄氏额亦都父子两代为考察中心,以这个家族的崛起解析清初政权结构的演变,进而探究此类家族与皇权的互动关系。此外,黄培《清初的满洲贵族(1583—1795)——钮祜禄氏》探讨了钮祜禄家族以军功起家,族中子弟自满洲开国以来便有大量侍卫。马安怡《清初的皇权与侍卫家族》(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13年)除考察钮祜禄氏外,亦侧重研究佟佳和富察两个侍卫家族。另,黄丽君在其博士论文《皇帝及其包衣奴才: 论清代皇权与内务府官僚体制》(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2014年)中从内务府入手,阐述了沙济富察氏和钮祜禄氏两个家族在内务府运作中扮演的角色,族内子嗣亦大量出任侍卫。笔者若再进行此类研究,即便再探讨几个次等满洲甲族,亦无新意,即便所涉家族不同,亦不过沦为现有研究成果的脚注。而较之满洲高门,汉人家族更有研究之必要,一言以蔽之,但凡清代最鼎盛之家族,必然是满洲高门,这些鼎食之家又必然有大量子嗣担任侍卫,占据仕途的金字塔顶端,拥有巨大政治力量,这是共识,而汉人家族恐怕无此机缘。

有清一代,通过武举考试成为武进士,继而被选为“汉侍卫”,是汉人成为侍卫的主要方式,清代甚至因此而诞生大批“汉侍卫”家族。(5)陈章.试论清代的“汉侍卫”家族[J].史林,2018(2): 85-90.然而,这并非唯一的方式。靖逆侯张勇家族有大量子嗣在清廷任侍卫,该家族是汉人以恩荫途径成为侍卫的最典型代表,而赵良栋、陈福、岳钟琪、潘育龙等家族也为清廷维护江山社稷立下汗马功劳,深获朝廷信任,乃至成为世袭罔替的王侯,其子孙也有资格进入侍卫系统。

在清代体制之下,汉人封侯晋爵、子弟成为侍卫尤难,更具有典型性,本文以靖逆侯张勇家族为研究重点,兼述赵良栋、陈福、潘育龙等家族,揭示军功对他们实现封侯晋爵乃至世袭罔替之重要性,探讨汉人功勋子弟通过恩荫成为侍卫之途径。

一、 靖逆侯家族子嗣任侍卫初探

张氏家族在清代地位之奠定始于张勇,其原为明朝副将,顺治二年,归降英亲王阿济格,随孟乔芳转战陕甘,镇压米喇印、丁国栋反清活动,攻破李自成部将贺珍,生擒贺弘器、李明义,威震西北。(6)台湾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阁大库档案(后文简称《内阁大库档》)[A].登录号: 037507.顺治五年,“回纥叛”,张勇西征,连克临洮府及兰、凉诸州,“公功独最,特授甘肃总兵”。(7)汤中.梁质人年谱[M].铅印本.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0: 42-43.按,文中所谓“回纥叛”,实乃回子叛乱,文人好滥用古语,实则回子非古之回纥。

张勇后随洪承畴南下,经略湖广、云贵,在七星关大破南明军,加封云南提督。(8)清实录: 圣祖仁皇帝实录: 卷四[M].北京: 中华书局,1986: 88.三藩乱起,王辅臣响应吴三桂,康熙帝以张勇为靖逆将军,驰援平叛。王辅臣起兵后曾派人招降张勇,被斩了来使,清廷嘉奖其忠心,封“靖逆侯”。(9)王钟翰.清史列传: 卷七八[M].北京: 中华书局,1987: 32.张勇率军力战,横扫兰州、巩昌等五府五十州县,切断甘肃叛军与吴三桂之联系,为平定三藩立下汗马功劳。康熙十六年,因功封为一等靖逆侯,加少傅兼太子太师。(10)王钟翰.清史列传: 卷七八[M].北京: 中华书局,1987: 33.二十三年,张勇“闻青海蒙古游牧近边城,率兵赴丹山防御,至甘州,病笃。上闻,遣医并其子云翼驰驿往视。寻卒”。(11)赵尔巽.清史稿: 卷二五五[M].台北: 鼎文书局,1981: 9771.

张勇“用人尽其材,其所甄拔,往往起卒伍为大将,良栋、进宝尤其著者也”。(12)赵尔巽.清史稿: 卷二五五[M].台北: 鼎文书局,1981: 9772.乾隆四十七年五月,高宗“恭阅皇祖实录所载扫除吴逆、平定川陕事迹,因取张勇、赵良栋、王进宝三人《国史列传》,详加披览”,对张勇的事迹大加赞赏:

当吴逆煽乱川陕两省,提镇王辅臣、吴之茂等相率从贼。维时西陲告警,张勇以云南提督调回甘肃,授为靖逆将军。勇躬履行间,殚心筹划,攻取平凉,底定秦陇。其间收复洮河诸郡,及举发伪扎、执斩来使诸事,居然有古名将风。而赵良栋之授为宁夏提督,即系张勇所荐,又王进宝亦曾隶勇麾下。两人提兵转战,同心效力。赵良栋首先建议直取成都,王进宝戡定保宁,歼擒渠帅,其削平恢复之勋,亦不可泯。厥后张勇封侯,赵良栋、王进宝仅得子爵,盖缘两人各怀私忿,互相攻讦,较之张勇之勤劳懋著、始终无过者实逊……如张勇、赵良栋、王进宝诸人,将材武略,独出冠时。名炳旗常,赏延苗裔。凡在戎行者尚其益励赳桓,以副干城腹心之寄,将此通谕中外知之。(13)清实录: 高宗纯皇帝实录: 卷一一五六[M].北京: 中华书局,1986: 489;吴怀清.雪木先生年谱[M].西安: 陕西通志馆,1936: 31、42.

张勇一生戎马倥偬,对清廷忠心耿耿,为江山社稷贡献一生,也为其家族的荣华富贵奠基。张京鍷乃张勇胞弟,“承兄荫,初任云南广通知县,补广西崇善知县,历任广东肇庆知府”。张勇次长子张云翼承父荫,前任大理寺卿,袭一等侯爵,改任福建全省陆路提督历任江南提督;次子张云翮“承父荫,初仕工部郎中,补广东通省驿监道内升通政司左通政”。(14)邹溶,周忠.(康熙)洋县志: 卷四[M].刻本.1694(康熙三十三年): 32.因张勇战功赫赫,清廷对张家祖上也予以封赠:“张奎壁以曾孙勇赠光禄大夫、左都督,加赠靖逆侯靖逆将军;张兴以孙勇赠光禄大夫左都督加赠靖逆侯靖逆将军;张通以子勇赠光禄大夫、左都督,加赠靖逆侯靖逆将军。”(15)邹溶,周忠.(康熙)洋县志: 卷四[M].刻本.1694(康熙三十三年): 31.

康熙三十五年至四十八年前后四次南巡,张云翼在任江南提督,全程负责圣祖的安保工作。张宗仁乃张云翼嫡子,袭封靖逆侯。康熙南巡时,数次召见张宗仁、高景芳夫妇,让他们与妃娘娘、公主见面,待之甚厚,赏赐颇多。(16)高景芳.红雪轩稿: 卷三[M].刻本.1719(康熙五十八年): 2-4.而高景芳在幼年时便已进宫见过孝惠章皇后,康熙三十八年南巡时,奉太后同行,高景芳夫妇应该也多次见过皇太后,故此,康熙五十六年驾崩后,高景芳写了挽诗,言辞恳切。(17)高景芳.红雪轩稿: 卷三[M].刻本.1719(康熙五十八年): 25-26.高景芳出身名门,有诗才,有《红雪轩稿》传世。《清史稿》载:“张宗仁妻高,名景芳,诗最多。”(18)赵尔巽.清史稿: 卷五零八[M].台北: 鼎文书局,1981: 14050.

而高景芳之弟高钦为《红雪轩稿》所写之序落款是“时康熙五十八年岁次己亥孟夏榖旦,万寿科进士出身,钦点御前侍卫加一级”。(19)高景芳.红雪轩稿: 卷三[M].刻本.1719(康熙五十八年): 序页9.由“万寿科进士”以及“钦点御前侍卫”可知,高钦应是康熙五十二年武进士,因该届一甲分别是“李如柏、丁士杰、赵涟”,故此高钦只可能是二甲或三甲武进士,进而被选为汉侍卫。

张谦乃张宗仁嫡子,张勇曾孙,雍正十三年八月被擢为乾清门行走,十月蒙恩特授散秩大臣,乾隆五年之前已升为御前行走,(20)内阁大库档[A].登录号: 145274-001,039710-001.至少在乾隆八年已擢为御前侍卫。(21)原文为:“(乾隆八年三月)癸未,以御前侍卫、散秩大臣张谦为銮仪使。”参见清实录: 高宗纯皇帝实录: 卷一八七[M].北京: 中华书局,1986: 414.张谦能获此殊荣,原因何在?其墓志铭或能提供答案:

公以世爵遵例,赴阙引见,奏对封敕。宪皇帝安之,赐花翎及甲第,命在乾清宫侍读射……冬,宪皇帝登遐,今上皇帝御极之,允张公颁赐宪皇帝□遗念诸珍□提督乾清门,赐宫人陈氏为副室,诰封公母一品夫人,公光禄大夫,妻一品夫人,旋授散秩大臣……明年充封和亲王册使。又明年,充封怡亲王妃册使,凡赐恩荣宴,悉命公为陪宴。(22)皇清诰授,光禄大夫、散秩大臣兼銮仪卫使、世袭一等侯张公墓志铭[EB/OL].(2011-11-14)[2021-05-21].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c2a1ce0102dwbd.html.

从文中所谓“公以世爵遵例,赴阕引见”可知,获袭世爵之家族有引见后嗣之传统。所谓“命在乾清宫侍读射”,同治《江宁府志》则说张谦“少侍高宗读书,及即位,以旧学宠异之”,(23)蒋启勋,赵佑宸,汪士铎,等.(同治)续纂江宁府志: 卷十四[M].刊本.1880(光绪六年): 15;吕燕昭,姚鼐.(嘉庆)重刊江宁府志: 卷三九[M].刊本.1811(嘉庆十六年): 10.可见极受世宗赏识,雍正帝甚至将宫人陈氏赐给张谦为妾。

而从后来乾隆帝命张谦入旗来看,方志中称其“少侍高宗读书”恐非区区坊传。关于此事,《清实录》载:“谕曰,张承勋之高祖张勇,前在军前奋勉。张谦、张承勋又内廷行走多年。着加恩准其所请,将近派一支归入正黄旗汉军旗分。”(24)清实录: 高宗纯皇帝实录: 卷一四六四[M].北京: 中华书局,1986: 561.此事发生于乾隆五十九年,张承勋及其子秉枢正式归入正黄旗汉军旗分。(25)台湾国史馆.清史稿校注: 第六册[M].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 4903.故此,乾隆五十七年张承勋担任正黄旗汉军副都统当是清廷有意安排,(26)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清国史馆传稿[A].文献编号: 701003493.为之后安排张家入旗做铺垫。实际上,张勇嫡长子张云翥已是正黄旗包衣,雍正令将其保举送部引见。(27)秦国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 第一册[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82.又,同治《江宁府志》载:“张承烈,靖逆侯勇之元孙也,曾祖云翼官至松江提督,赐第江宁大中桥侧,大父宗仁嗣居之,遂请入籍。”(28)蒋启勋,赵佑宸,汪士铎,等.(同治)续纂江宁府志: 卷十四[M].刊本.1880(光绪六年): 15.所谓“遂请入籍”当指入旗籍,然直到张承勋一辈方得以实现。(29)“入旗”体现清廷对该家族的高度认可,只是张氏家族子嗣众多,靖逆侯张勇共有六子: 张云翥、张云翼、张云翮、张云翱、张云翚、张云翰,瓜瓞绵延至乾隆五十九年,人丁兴旺,曾孙辈之人数已难以统计,后来入旗的张谦父子是张云翼次子张宗仁之孙,该支脉仅占靖逆侯家族很小部分,其他张勇后裔亦皆是汉人,故本文将靖逆侯家族归入汉人,而非汉军。之所以做此推断,因汉臣申请入籍有不少先例,如林兴珠原为吴三桂水军将领,后投诚,(30)清实录: 圣祖仁皇帝实录: 卷七二[M].北京: 中华书局,1986: 932.在三藩之乱中抗击吴逆有功,康熙十七年应召入京,授銮仪卫銮仪使,赐封“建义侯”。林兴珠趁机申请入旗,清廷着其入籍镶黄旗。(31)清实录: 圣祖仁皇帝实录: 卷一零六[M].北京: 中华书局,1986: 78;内阁大库档[A].登录号: 167019-008.再如孙士毅因军功封一等谋勇公,在其病笃之际,“遗书请入旗,高宗特许之,命均入汉军正白旗,授散秩大臣”。(32)赵尔巽.清史稿: 卷三三零[M].台北: 鼎文书局,1981: 10927.靖海侯施琅亦被授予内大臣,隶镶黄旗汉军。(33)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清国史馆传稿[A].文献编号: 701005653.故此,“汉人袭爵者,施琅、孙士毅皆诏入旗籍”并非虚言。(34)黄前进.果勇侯杨芳研究[C]//贵州省史学会近现代史专业委员会.贵州近现代史研究文集(第五辑).贵阳: 贵州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印刷厂,1998: 96.关于“改旗”,欧立德认为改旗只是一种对族群原则有意识的妥协,它奠基于对族群原则以及对八旗满洲成员特权地位的认可之上。因此改旗并不能被视为各旗分之间不存在族群界线的证据。(35)Elliott M C.The Manchu Way: 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M].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86.然而,对于张谦这般入籍上三旗之一“正黄旗”的汉人,其难度大大高于“改旗”,其意义无异于鲤鱼跳龙门。

张谦有四子,名承勋、承烈、承熙、承照,史料可详考的乃是承勋和承烈,按辈分推算,二人乃张勇玄孙。张谦长子张承勋康熙五十八年承袭爵位,雍正十三年在乾清门行走,授散秩大臣,并在御前侍卫处行走。(36)内阁大库档[A].登录号: 145274-001.后因旷班革去散秩大臣,在三等侍卫上行走。

乾隆四十七年五月,高宗在批阅张勇列传后,“兹特加恩,复还散秩大臣,照旧供职”。(37)清实录: 高宗纯皇帝实录: 卷一一五六[M].北京: 中华书局,1986: 489.这显然是念及其祖上之功而网开一面,张承勋死后,其子张秉枢袭侯爵,原任广州副都统,缘事褫职。孙张淳袭侯爵,曾任散秩大臣。(38)吴忠匡.满汉名臣传[M].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2663-2664.张谦次子张承烈于乾隆二十二年“以勋臣子奏请效力,钦赐蓝翎侍卫”,二十六年秋依然任侍卫,(39)(清乾隆二十六年秋)缙绅全本[M].同升阁刻本.1761(乾隆二十六年): 56.“历官甘肃游击,三十一年率西宁、宁夏、固原三镇,屯田新疆,预平遣犯之乱,晋官参将,袭爵,卒于官”,(40)吕燕昭,姚鼐.(嘉庆)重刊江宁府志: 卷三九[M].刊本.1811(嘉庆十六年): 10.为清廷的江山稳固鞠躬尽瘁。

张承烈有子秉模和秉楷。张秉模,字西园,一生对仕途比较淡然,“与弟秉楷事母,以孝闻。序应袭封,重违色养,乃走京师求免,许之”。(41)蒋启勋,赵佑宸,汪士铎,等.(同治)续纂江宁府志: 卷十四[M].刊本.1880(光绪六年): 16.关于此事的细节,王豫《江苏诗征》转引《种竹轩余话》载:

西园(笔者按: 指张秉模)曾奉旨着入正黄旗当差,因以守墓读书陈情,部议杖遣。上悯其孝,仅予薄罚,免其当差。予赠其胞弟鲁林诗有“守墓思原重,还山志不群”之句。(42)钱钟联.清诗纪事: 乾隆朝卷[M].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7554.

由“部议杖遣”可知,在入旗后,赴京当差似是强制性的,结合前文所引张谦墓志铭所载“公以世爵遵例,赴阕引见”而被授予乾清门侍卫,以及《江宁府志》所谓孙承烈“勋臣子奏请效力”而被授予蓝翎侍卫,则这所谓“入正黄旗当差”,应也是任侍卫。直到光绪年间,张家后人依然被朝廷选授侍卫。光绪十四年赏一等靖逆侯张培三等侍卫,在大门上行走。(43)清实录: 德宗景皇帝实录: 卷二五一[M].北京: 中华书局,1986: 387.可以说,终清一代,张氏家族都饱受皇恩,长盛不衰。

二、 其他汉人家族子嗣任侍卫初探

除前文所涉靖逆侯家族外,清代尚有其他因军功起家的汉人家族,族内子嗣多有出任侍卫者,然无论是规模抑或影响力都要小得多。乾隆三十二年十月,高宗下旨:“向来绿旗世职,无承袭罔替之例。每念官弁等果能宣力効忠,勋猷卓越。则国家延赏酬庸,谊难歧视……令其子孙永远承袭世职。”高宗还令军机大臣会同兵部详查,“国初以来,凡有功册可稽者分别等差,通行列名具奏请旨”,其中便包括潘育龙、冶大雄等三十一员绿营名将,高宗令这些将领的子嗣“着加恩各赏给恩骑尉,其现在袭次已满者,亦着一体赏给恩骑尉,并准其世袭罔替”。(44)清实录: 高宗纯皇帝实录: 卷七九七[M].北京: 中华书局,1986: 761.

如果说满洲崛起过程中诞生了一批满洲高门,那么,三藩之乱则诞生了一批汉人豪族。张勇、王进宝、赵良栋、陈福等皆在三藩之乱中立场坚定,立下战功,深获清廷信任,为日后的封侯累积政治资本。如赵良栋乃康熙年间平定三藩的名将,乾隆四十七年五月,高宗下旨:

至进取云南恢复成都,赵良栋之功为最。原封一等子,着晋封为一等伯。王进宝原封三等子,着晋封为一等子,仍准世袭罔替。并交该督抚,查明赵良栋、王进宝现应袭职子孙送部引见,候朕酌量录用,以示优眷。(45)清实录: 高宗纯皇帝实录: 卷一一五六[M].北京: 中华书局,1986: 489.

清廷此番引见了赵良栋、王进宝的哪些子孙不可考,不过查得赵良栋子赵宏炜也曾任侍卫。(46)萧奭.永宪录: 续编[M].北京: 中华书局,1959: 351.目前无证据表明赵宏炜乃武进士出身,而从其兄赵弘灿以荫生特授宁夏总兵加以推测,(47)赵尔巽.清史稿: 卷二五五[M].台北: 鼎文书局,1981: 9777.赵宏炜当是在引见后,以荫生特授侍卫。直到光绪七年,赵良栋九世孙赵永铭依然能袭封一等伯,并授二等侍卫,在大门上行走,开启其仕途生涯,官至处州镇、温州镇总兵。(48)秦国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 第七册[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42-443.

再如,陈大用乃陈福后人,陈福在三藩之乱中殉国,获封三等公,康熙帝始对其子孙照顾有加。陈大用祖父陈世琳曾任銮仪卫云麾使,(49)(清雍正甲辰冬季)缙绅全书[M].文升阁刻本.1724(雍正二年): 55.深得清廷信任。(50)宫中档及军机处档[A].文献编号: 034394.由此观之,陈大用因祖上积德,颇受乾隆器重,这或是其被选为乾清门侍卫的主因。另,陈大用之孙陈述祖曾任湖协副将,(51)冯古椿.客世行年[M].乌丝栏抄本.清代: 1;浙江巡抚刘韵珂.(道光二十一年九月十九日)筹度浙省现在情形并请陈述祖暂署湖州协印务[A].台湾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馆藏号: 01-01-005-05-017.福建福宁等处总兵官,(52)(清道光二十八年冬)缙绅全书[M].京都荣禄堂刊本.1848(道光二十八年): 96;(清道光二十三年春)大清中枢备览[M].京都本书坊刊本.1843(道光二十三年): 30.后升任福建建宁镇总兵,(53)清实录: 宣宗成皇帝实录: 卷三五五[M].北京: 中华书局,1986: 408.观览其上呈道光帝的奏折亦可知陈氏家族可谓清廷心腹。(54)宫中档及军机处档[A].文献编号: 080310.

潘育龙行伍出身,历任把总、千总、守备、都司佥书、督标游击、肃州协副将,官至镇绥将军,(55)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清国史馆传稿[A].文献编号: 701005657.战功赫赫,获封世袭拖沙喇哈番加二级,加赠太子少保,谥“襄勇”,其子孙亦多有任侍卫者。其孙潘绍周于康熙六十年任二等侍卫,(56)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清国史馆传稿[A].文献编号: 701005739.雍正二年任“汉侍卫专达”,(57)秦国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 第一册[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55.之后一直担任武将,雍正三年出任山西老营参将,(58)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清国史馆传稿[A].文献编号: 701005739.至乾隆十三年任直隶古北口提督。(59)内阁大库档[A].登录号: 026686.乾隆十八年卒,“高宗追念育龙军功,特予恩骑尉世职,以绍周子忱嗣”。(60)赵尔巽.清史稿: 卷二八一[M].台北: 鼎文书局,1981: 10161.潘之善乃育龙从孙,潘绍周侄孙,“初从育龙征噶尔丹。昭莫多之役,力战中枪,诏来京师医治。四十二年,上幸西安,之善迎谒临潼,授蓝翎侍卫,赐孔雀翎”,(61)赵尔巽.清史稿: 卷二八一[M].台北: 鼎文书局,1981: 10161.后出任陕西安西总兵官。(62)内阁大库档[A].登录号: 011677-001.再如康熙朝汉臣陈昴因“习岛屿形势、风潮险易”,随施琅征台湾,因功授游击,“累迁至碣石总兵,擢广东右翼副都统”,其子陈伦烱“初以荫生授三等侍卫”,亦当得益于其父之故。(63)赵尔巽.清史稿: 卷二八四[M].台北: 鼎文书局,1981: 10194-10195.另,查得陈伦烱于康熙五十九年为蓝翎侍卫,次年为三等侍卫。参见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清国史馆传稿[A].文献编号: 701001116.

而雍正朝名将冶大雄亦是行伍出身,作战英勇。雍正三年,因军功卓著,被川陕总督岳钟琪疏荐,获特授蓝翎侍卫,(64)赵尔巽.清史稿: 卷三一零[M].台北: 鼎文书局,1981: 10648;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清国史馆传稿[A].登录号: 701005643.进而开启辉煌的武将生涯,从戎数十载,其最后的官衔是哈密总兵,署安西提督和陕甘总督。(65)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 第3册[M].北京: 中华书局,1980: 2494;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清国史馆传稿[A].登录号: 701005643.冶大雄子继钧乾隆十六年奉命赴京当差,被授予蓝翎侍卫,(66)宫中档及军机处档[A].文献编号: 006717.显然得益于其父之军功。乾隆十七年三月,冶继钧因向云南客民和回民借贷一事而被革除侍卫之职。(67)宫中档及军机处档[A].文献编号: 403001998;宫中档乾隆朝奏折: 第3辑[A].台北: 台北故宫博物院,1982: 323;清实录: 高宗纯皇帝实录: 卷四一一[M].北京: 中华书局,1986: 381.乾隆十三年十一月,高宗下旨:“哈攀龙、冶大雄、哈尚德三人年力正强,尚属骁勇,可备驱策。特发往金川军营,令及时自效。”(68)清实录: 高宗纯皇帝实录: 卷三二八[M].北京: 中华书局,1986: 419.故此,唯有为朝廷安天下有功,方能赢得恩荫资格。

乾隆十四年,岳钟琪因军功复封三等威信公,并特授其子岳沺、岳淓蓝翎侍卫。(69)清实录: 高宗纯皇帝实录: 卷三五一[M].北京: 中华书局,1986: 840.特授功勋之臣子弟侍卫乃高规格之褒奖方式,并不常见,有据可查的例子尚有乾隆三十一年,杨应琚因督办莽匪有功,清廷加恩授其孙杨茂龄蓝翎侍卫。(70)赵尔巽.清史稿: 卷三二七[M].台北: 鼎文书局,1981: 10886;清实录: 高宗纯皇帝实录: 卷七五八[M].北京: 中华书局,1986: 353.乾隆二十七年,岳淓升任江西浮梁营都司。(71)内阁大库档[A].登录号: 077549-001.岳超龙之子、岳钟琪堂弟岳钟璜雍正八年亦担任蓝翎侍卫。(72)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清国史馆传稿[A].文献编号: 701005739.而从雍正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岳超龙的谢恩折“奏谢臣子岳钟璜恩赏特授乾清门蓝翎侍卫,并蒙圣恩随阿哥读书折”可知,雍正八年岳钟璜乃被授予乾清门蓝翎侍卫,(73)宫中档及军机处档[A].文献编号: 402005486;宫中档雍正朝奏折: 第17辑[A].台北: 台北故宫博物院,1982: 235.并能随阿哥读书,这对于汉人而言是极大殊荣。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高宗命岳钟琪之孙、时任绥宁营参将的岳廷极来京引见,此人乃岳瀞胞侄,武举出身,此时尚在四川随营效力。(74)清实录: 高宗纯皇帝实录: 卷一一六八[M].北京: 中华书局,1986: 673.次年,岳廷极引见后便被赏在蓝翎侍卫上行走。(75)宫中档及军机处档[A].文献编号: 403045913;宫中档雍正朝奏折: 第57辑[A].台北: 台北故宫博物院,1982: 516.不过,岳廷极此后的仕途乏善可陈,只查得其曾任参将。(76)花沙纳.德壮果公年谱: 卷七[M].刻本.清代: 8.

综上所述,功勋卓著之汉人武将,其后世子嗣多有在清廷任侍卫者,靖逆侯张勇家族是最典型的例子,亦有其他规模稍小的汉人世家,其子嗣皆不是通过汉人常规的武进士途径被选为侍卫。

结 语

有清以武功得天下,封爵尤重军功。而开国之初,参汉酌金,兼采蒙、鲜制度,侍卫之职遂定。(77)据杉山清彦: 《大清帝国之形成与八旗制》(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5年2月),侍卫制本质乃是内亚“家产制臣下”中“nökör”(蒙)或“gucu”(满)式君主私门僚仆之近侍政治(近侍: 满语“hanci takūšaha”,《原档》《太宗实录》天聪二年十二月初一)的引申,唯“hiya”之语源难考。杉山清彦以为盖与蒙古语“kiy-a”有关,笔者则赞同河内良弘的部分说法,以为此制度亦与15世纪前半叶之朝鲜征女真人入侍不无关系(第206、207—212页)。因重武功、勋爵故,唯有浴血效力或先世疆场积劳,方有资格担任侍卫。故此,汉人子嗣得以跻身侍卫之途大抵与此“武功至上”观念相关: 一是通过武举,以武进士身份经清廷遴选,继而成为汉侍卫。经过几年的训练与忠诚度考核,方可外派地方担任武将,为绿营表率,替朝廷维护统治效力。二是以恩荫途径成为侍卫,本文所涉之靖逆侯张勇家族无疑是最典型代表。而陈福、岳钟琪、潘育龙等家族也为清廷维护江山社稷立下汗马功劳,深获朝廷信任,乃至成为世袭罔替的王侯,其子孙也有资格进入侍卫系统。甚至连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降将,在选择叛清之前,因平定天下的赫赫武功,其家族成员也多有成为侍卫者,如吴应熊、耿精忠、耿昭忠、耿聚忠、耿显祚、尚之孝、尚之信等。(78)关于三藩子嗣入侍问题,可参见刘小萌.清皇室与三藩“额驸”[J].满族研究,2002(3): 14-17.

笔者以为,从汉人中挑选侍卫乃是将行之有年,已通行于满洲、蒙古之制推广至积功累劳之辽沈从龙汉人,入关后进而扩及后附之关内绿旗。大体而言,汉人在清代地位之高低取决于其从龙之先后: 靖逆侯张勇是入关后较早从龙者,军功卓著,清廷对其另眼相待,其余如王进宝、赵良栋、陈福等家族亦忠心耿耿,战功赫赫,深受器重。总之,从龙越早越可靠,军功愈盛愈可累积政治资本,此乃决定性因素,亦在清朝中期规模甚巨之“汉军出旗”问题上得以体现。乾隆七年,高宗下旨除从龙入关之辽东汉军“从龙人员子孙皆系旧有功勋,阅世既久,自毋庸另议更张”,不在出旗之列外,汉军八旗组织中的其余部分,如入关后归附者、原属三藩所部者等则被扫地出门,皆在出旗之列。(79)蒋溥,孙嘉淦.(乾隆朝)大清会典则例: 卷三二[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代: 19-20.显然,清廷是从政治可靠性上对汉军八旗加以区隔。而本文所论诸家族,其子嗣得以通过恩荫或特授方式入职侍卫亦是清廷对其祖上所累积之政治资本的认可,而让这些高门子嗣进入侍卫系统,输入异族新鲜政治血液,对维系多民族之国家政权亦是有利的。

中国历史上也有过诸如唐朝这般多民族大一统的王朝,然而,从17至20世纪,大清王朝所身处的时代变革迅速,作为疆域如此广大的多民族国家,之所以能支撑近三百年,当与其统治术息息相关,而本文所涉诸多汉人豪门,或可从一个侧面佐证清廷民族政策之成功。

猜你喜欢
高宗侍卫张勇
跟曾国藩学修身
傅山的“四宁四毋”
皇帝传送的纸条
张勇
测字先生——谢石
航母的“带刀侍卫”
人不努力,皇帝也帮不上
同题异学(1)
皇帝也帮不上的人
基于电流矢量和开关表格控制的异步电机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