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丽娜
(凌云县人民医院,广西 百色,5331990)
小儿呼吸道感染致病因素复杂,很大程度上受到季节、环境、免疫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但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具有发病率高、病情反复发作、迁延难遇等特点,累及部位多样化,常见有鼻、咽喉、扁桃体等,若未及时进行有效干预,病情持续进展,可诱发患儿出现全身炎性改变或是各类呼吸系统慢性病变,尤其是腹膜、关节等部位继发性炎性风险较高,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儿,还可能对其脑膜组织造成侵犯,对患儿健康成长与生长发育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1]。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的改变,小儿呼吸道感染患病人数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因此,在诊疗小儿呼吸道感染患儿时,需及时开展针对性治疗,严格控制病情发展。有学者提出,与成年人相比,小儿发育尚不成熟,自我控制力与理解能力较差,依从性不佳,因此在治疗工作开展的同时,配合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儿预后,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2]。
小儿呼吸道感染疾病以呼吸系统症状为基本特征,患儿初始症状表现出鼻塞、打喷嚏、头痛、咽喉痛等,随着病情持续发展,会出现咳嗽、流涕等症状,更有严重者出现体温升高、四肢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3]。诊疗工作中有部分患儿属于急性起病,病情进展快,会长时间出现高热、呼吸困难等症状;但也存在部分患儿自身抵抗力与免疫力较强,仅表现出轻度感染甚至是无特征性表现。这也就要求临床诊疗工作中需时刻提高警惕,认真对待患儿各种各样的病情,避免延误病机[4]。此外,小儿呼吸道感染也有可能合并血液系统、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肺外并发症,临床主要表现出溶血性贫血、食欲不振、便秘腹泻、血细胞凝聚等症状,临床在开展诊疗工作时也需对症治疗与护理。
呼吸道感染患儿体温上下起伏不稳定,需定时测量其体温,并绘制体温变化曲线图,一旦发现体温>38.5℃时,需立即开展物理降温,例如使用冷毛巾冰敷额头、冰棉球轻轻擦拭手心、温水擦浴等,同时注意适当补充水分,避免患儿发生脱水;当患儿持续高热、经物理降温无效时,需谨遵医嘱给予适量的解热镇痛药进行干预,加强病情观察,一旦发现患儿有任何不适时立即停药处理[5-7]。密切观察患儿耳鼻部、咽喉部,当患儿出现鼻塞时,及时清理鼻腔异物,做好咽部水肿记录工作,异常时需及时上报处理。
由于小儿呼吸道感染发病往往较为突然、病情进展较快,患儿在短时间内需承受较大的痛苦,且自身缺乏一定的理解力与控制力,往往在接受诊疗时出现剧烈哭闹,不配合医护人员工作,这也无疑加大了家属对于医护人员的不满,最终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因此,护理人员对于患儿的心理情绪也是不容忽视的,护理过程中始终保持亲切的态度、和蔼的语气,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可通过唱儿歌、抚触、眼神交流等方式安慰患儿情绪,鼓励其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减少哭闹的发生[8];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可加强言语交流,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其讲解呼吸道感染发病原因、治疗措施、治疗效果等,提高患儿对自身情况的了解。同时及时向患儿家属反映病情治疗进展,告知其放心,增加其对医护工作的信任度。
小儿呼吸道感染患儿本身年龄普遍较小,容易受到医院内陌生环境环境或是刺鼻的消毒水等因素影响出现焦虑、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因此需优化环境,适当调节室内温度、湿度、光照等,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光线适宜,提升患儿就诊的舒适度。也可以适当地在室内张贴或悬挂贴画、卡通动漫人物等,增加患儿对于诊疗环境的亲切度与熟悉感。在明昭等学者研究中发现,在儿科病房内摆放绿植或玩具、播放动画片等,能够有效转移患儿注意力,安抚其不稳定的情绪[9]。
部分患儿选择雾化吸入治疗,需严格控制给药剂量、雾化量,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采用面罩治疗,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采用口含器治疗。在雾化吸入时,协助患儿取坐位或半卧位,保持膈肌相对下降,扩张胸腔,扩大支气管交换量。对于呼吸困难患儿,取侧卧位。由于患儿均较为年幼,部分无自主咳嗽能力,极易导致痰液等分泌物在下呼吸道处聚集,堵塞气道,影响正常呼气吸气。护理人员需密切关注患儿呼吸情况,在正式雾化吸入前对呼吸道进行清理,指导患儿排痰,当其出现呼吸浅快、困难、胸闷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治疗,并正确报告医生处理。完成雾化吸入后,使用空心拳两侧交替轻叩患儿背部或负压吸痰,促进痰液快速排出,清除呼吸道分泌物[10]。协助患儿洗脸,或使用湿毛巾轻柔将鼻部遗留雾珠抹净,协助患儿漱口,除去口中异味。打开雾化器,使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对喷雾器皿进行冲洗,之后消毒、干燥保存,将一次性雾化器丢弃于医疗垃圾桶内,严禁重复使用。
详细向患儿家属讲解药物名称、作用、用法用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内容,严格遵医嘱使用,严禁私自多用、少用甚至停用。对于急性期呼吸道感染患儿,需严格控制抗生素、激素类药物给药剂量,治疗期间定期复查患儿机体内微量元素水平[11]。
依据患儿身体状况、年龄、饮食爱好制定饮食方案,以易消化、清淡、高蛋白食物为主,少食多餐,严禁食用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保证营养均衡,同时兼具色香味,增强患儿食欲。
由于本病患儿家属平时较少接触小儿呼吸道感染,对于该类疾病的认知水平也高低不一,因此需完善加强患儿家属的针对性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可结合本病特点,向患儿家属讲解日常家庭护理、小儿用药、饮食等方面的注意事项,指导其定期为患儿提供捏脊、穴位按摩等干预,增强患儿抵抗力与免疫力[12]。辅助药物治疗,避免病情反复发作。同时叮嘱家属日常为患儿做好防寒保暖工作,远离人群聚集等公共场所,定期打扫清洁居家环境,定期更换床单、被褥等,每天保持足够的通风时间。一旦发现患儿任何异常情况,需及时入院就诊。
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主要由病毒、细菌侵袭导致,儿童特别是婴幼儿群体,由于其机体各系统与器官均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生理机能较弱,免疫抵抗力差,相较于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外界多种病原微生物的侵袭,最终感染发病。除患儿机体免疫水平为最直接的诱因外,还与家庭日常喂养、卫生条件等相关因素有关。患儿一旦感染发病,临床则表现出较明显症状,入院后需完善病情评估与相关检查,以此结果来进一步明确病情诊断,详细掌握患儿的感染情况,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案干预。在此基础上安排合理的护理方式,保障药物充分发挥效果,患儿临床症状得以好转。本文中针对病情观察、药物干预、雾化治疗、环境、心理、家庭等方面均开展了相应的护理,有效提升了护理服务的针对性、整体性,确保患儿及其家属能够更好的协同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对于改善患儿预后、促进其病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