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武夷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吴 亮
在学习“时、分、秒”的时候,教师在课前展示不同形状的表后,有学生表示自己已经知晓新授内容,并能够准确分清时、分、秒,还有学生表示自己已经会进行时、分、秒的换算。这时教师需要询问其他学生对新授内容的了解情况,之后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压缩。对于未学过的学生要重点关注,适当提出问题让他们来回答;对于知晓新授内容并能够灵活运用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复习的心态来学习。
在新授重点内容讲解完后,教师便可以组织课堂活动。活动中,教师将全班学生划分为三个小组,以开火车的方式,每组从座位上的1号位开始,从前往后依此上台写下教师口述的问题答案。教师的问题可以依据教材内容进行创新,如电影院每日20:00点开门,小芳今天18:00点就到了,她需要等多久?一辆客车到站时间原本为13:45,如今车站广播发出通知,此辆客车需要晚点40分钟,那么这辆客车会在什么时候到站呢?某课表记录早操的时间为是7:40—8:15,那么学生的早操要花费多长的时间呢?学生们写下问题答案,然后换下一个学生来回答,等到所有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从第一题开始对照各小组的答案,记录每组回答的正确数量,并做简要点评。教师可将错误频率最高的题目记录下来,作为重点题目去分析,或者组织学生以原小组为单位进行限时讨论,每组讨论后可分享本组成员出错的原因,同时讲明正确的求解思路。
在上述案例中,主要通过创建活动比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在比赛中使学生们意识到知识的漏洞,从而抓紧补救。接着,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针对某一类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巩固基础知识。应用课堂比赛活动的形式,也可以成功地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学习情景,并在情景中增加自主学习的环节,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在进行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时,为了锻炼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可以将学校的教室、食堂、图书馆加入情境中。在本课中,教师构建虚拟人物“小杜”,并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学校教学楼到食堂的大致路线呈现在屏幕上。通过讲述身在教学楼门口的“小杜”以怎样的方向行走才能正确走到学校食堂为例,让学生进行角色替换,假想自己就是“小杜”而要去的终点或是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或是校外的文具店……不同的终点对应着不同的路线,学生需要独立完成或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小杜”的路线规划。
路线规划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提升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力。所以,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要素创设生活情境,会让数学知识学习起来充满趣味性,从而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了相关数学知识的学习。另外,利用生活情境完成数学知识的自主学习,不仅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锻炼与培养,更能拉近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及探索思维,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目的。
教师利用信息渠道让知识呈现形式多样化,以丰富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认识数学、了解数学,促使学生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而实现主动学习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二年级的长度单位联系起来。学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测量方法,还要利用长度单位准确描述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可以利用电子信息渠道收集各类优秀教师的测量教学实践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信息资料,并为学生准备相应的自主学习材料或实践任务。而这些学习资料可以是规范化测量物体的操作步骤视频,以及测量过程中测量数字与长度单位的正确使用,实践任务可以是量一量数学教材、课桌、卧室门、筷子、教室等的长度。另外,教师还要附带一个测量物体的长度范围,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操作的时候把握操作的可行性与准确性。第二天,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记录结果对学生做出公平的综合评价。学生在测量操作中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对测量物体的基本操作也能在实践中越来越规范化,渐渐地学生愿意主动对物体估量长度并实施测量,进而对测量与长度单位的运用熟练起来。由此可见,利用信息渠道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完善学生主动学习的资料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
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会怎样使用探索学法,拥有自主学习的思维。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中的规律性和逻辑性,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思维。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教师可以在依照数学教材讲解完内容后,对数学信息进行一定的整合。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采用探索学法的方式,向学生提出延伸性问题,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中,有哪些特殊的数呢?我们又该怎样进行计算,它们当中是否有一定的规律呢?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列举几个算式:11×11、12×12、28×50、46×50……学生起初并没有发现数字与数字相乘会存在规律性,通过教师的问题以及例题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中利用乘法算式分析两个相同的两位数相乘有何特点或规律,在分析一个两位数与另一个个位数为0的两位数相乘的特点。这种探究对比—实践—总结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而当学生拥有这一探索学法技能后,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就会多一份主动探究的心理,企图通过自己的推导和实践完成对未知规律的探寻,这也会让学生从中感知到数学学科的魅力,激发征服欲望。同时,也会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进而促使学生在课堂中及课下实现主动学习。由此可见,探索学法的传授对于学生主动学习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当学生学会这一学法的应用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思维也从中获得了有效的锻炼,这也让主动学习的成功率有所增加。所以,要想发展学生主动学习思维,一定要传授学生探索学法。
再如,在教学“测量”一课时,教师的课程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正确认识长度和重量单位。对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去自主感受相同数不同长度单位的长度,从而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感。为此,教师应当教授学生如何通过探索实践来完成本课新授内容的学习,使学生通过自主实践领悟知识,增强数感的成就感,这对于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喜爱,促成学生更加主动学习数学有重要的帮助。所以,教师可以将该课内容划分成三节实践课,起初在课堂中,教师带领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毫米,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方法,并组织学生用刻度尺测量身边的桌子、课本、地砖、书包等,掌握基本的测量方法。学生通过课堂实践动手感受测量的方法以及不同长度下的不同单位表达,通过实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到第二节课“千米的认识”的时候,教师带领学生来到室外操场,用上节课所学的测量方法进行操场跑道测量,感受一百米和一千米之间的距离远近,在实践探索中,学生动手又动脑,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形成对千米单位的有效认识。
最后,在学习“吨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回到课堂中利用小天平进行小组学习。小组学生可以使用天平和砝码称量自己的课本、铅笔等文具用品,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一吨是什么概念,有的学生用多少本课本来描述(换算)吨,有的学生用自己的重量来描述(换算)吨,也有学生用课桌的重量来描述(换算)吨。如此,便可知学生已经可以脱离天平及砝码,依据所提供的具体数值信息,用估量的方法来描述吨的概念。也就是说,学生在三节课的自主学习中,对数学长度及重量单位有了较深的认识,完成了知识的全新建构,这时教师则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能否用大树、饮水机或讲台等描述吨,激发学生自主独立思考,完善数学思维。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教师需要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如上文为学生创建生活情境、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传授学生数学探索方法,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数学思维与能力,最终完成主动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