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死亡无偿器官捐献供体器官的护理维护研究

2021-11-30 10:09吴杰飞谢秋华高重阳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15期
关键词:脑死亡供体器官

吴杰飞 谢秋华 高重阳

广东省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务科 518052

器官移植是目前有效拯救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途径,但供体短缺是导致器官移植受到制约的重点问题。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每年我国大约有160万的患者亟待移植器官维持生命,而能够成功接受移植的患者却不到1万人[1]。供体器官维护问题依然存在,主要是患者死亡后导致其捐献的器官无法使用或者由于所捐献器官的质量欠佳而无法使用等问题,另外,移植后受体出现严重并发症也是重点问题之一[2-3]。因此,对供体器官正常功能的有效维护,保证移植成功率,促使捐献器官质量、数量有效提升是值得重点关注的话题。本文总结脑死亡无偿器官捐献供体器官的护理措施,进一步明确脑死亡无偿器官捐献供体器官的护理维护要点,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2020年6月本院34例脑死亡无偿器官捐献供体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10~68岁,平均年龄(36.25±4.86)岁;重型颅脑损伤20例,脑干出血11例,其他颅脑疾病3例;器官维护时间55~75h,平均时间(62.17±8.24)h。脑死亡患者家属对无偿器官捐献知情同意并签署相关同意书,同时由红十字会专职协调员全程参与见证,仅摘取同意无偿捐献的组织器官。

1.2 脑死亡判定 《脑死亡判定标准》[4]中对脑死亡给出的定义是不可逆的全脑(包括脑干)功能丧失,包括以下四项诊断标准:(1)先决条件。存在明确的昏迷原因,排除可逆性昏迷。(2)临床判定。脑干反射消失;深度昏迷;无自主呼吸,具备以上三项条件。(3)确认试验。正中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呈现N13或者N9,P14、N18、N20均消失,超声提示颅内前、后循环呈尖小收缩波、震荡波或者血流信号消失,脑电图呈现电静息状态,上述三项中两项及以上阳性。(4)判定时间。临床判定以及确认试验结果皆与脑死亡判定标准相符可第一次判定为脑死亡,12h后复查,复查结果依然与脑死亡判定标准相符后才能够确诊为脑死亡。

1.3 护理方法 对脑死亡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完善血常规、血脂、血糖、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电解质、病毒学检测、胸片、输血四项、肿瘤标志物等相关检查。脑死亡患者通常会出现神经—体液调节紊乱等生理改变,突出表现是血流动力学不稳、组织器官灌注不足,进而导致全身器官功能、结构会受到严重程度不一的损害。因此,维护好供体器官是保证器官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和前提。

1.3.1 预防院内感染:将已经签署或者潜在的器官捐献者安置在独立的正压层流病房予以保护性隔离,进入病房单元前严格进行手消毒后再实施护理操作,避免出现院内感染。

1.3.2 呼吸系统维护:通过机械通气开展辅助呼吸,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分别维持在>80mmHg(1mmHg=0.133kPa)、35~45mmHg。

1.3.3 循环系统维护:进行桡动脉及中心静脉置管等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对患者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以及尿量等各项指标进行严密监测。通过微量泵予以5~10μg/(kg·min)小剂量多巴胺持续泵入,以维护心血管系统收缩力,使中心静脉压保持在6~10mmHg,保持良好的组织灌注。对出入量进行严密记录,结合每小时尿量实施液体补充,对电解质指标进行监测,保持电解质平衡。

1.3.4 体温调节:保持体温介于36.5~37.5℃,通过保温毯进行低体温保温,还可配合使用呼吸机气体加温、加热液体静脉输注等措施;高体温则通过物理治疗进行降温。

1.3.5 肝肾功能维护:选择的肠内营养能够对肝脏胆汁分泌产生刺激,使用适量护肝药物,用药顺序要合理安排,了解药物不良反应及性质,并对用药所致病情变化进行密切关注。因去甲肾上腺素具有强烈的肾血管收缩功能,能够减少肾脏血流量,因此,要配合使用小剂量多巴胺以维持患者血压,确保肾脏正常的血流灌注。

1.3.6 眼角膜保护:34例患者中有10例出现眼睑无法闭合,8例存在球结膜高度水肿情况,其他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眼内分泌物增多、结膜充血情况。导致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除了与疾病相关,还与频繁翻开眼睑进行瞳孔变化检查相关。护理人员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免洗手消毒凝胶、受污染的刺激是导致出现角膜感染的突出因素,因此,早期每间隔4h应用生理盐水对患者双眼进行冲洗,然后通过红霉素眼膏涂擦实施保护,针对无法闭合眼睑的患者可配合3M医用胶布实施保护。另外,医护人员在检查瞳孔对光反射情况时要借助棉签打开眼睑,降低感染发生率。

2 结果

34例脑死亡无偿器官捐献供体生命体征保持平稳,所捐献器官的功能均保持正常稳定。其中,10例供体在治疗12h后确诊为脑死亡,维护时间为(70.13±4.62)h;12例供体在治疗8h后确诊为脑死亡,维护时间为(65.28±3.59)h;12例供体在治疗10h后确诊为脑死亡,维护时间为(59.23±2.41)h。供体所提供的肾脏、肝脏、角膜等器官皆成功地移植到受体,术后恢复较为良好。

3 讨论

脑死亡器官捐献供体确认捐献后,需要全面评估供体,排除解剖异常、多囊肝、多囊肾、肿瘤等[5]。脑死亡后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受体可能会出现呼吸、循环、代谢、内分泌等各种并发症,而致使供体器官组织出现不同程度受损[6]。因此,患者在确诊脑死亡进入捐献程序后,需马上开展对供体器官的功能维护护理。

首先,处于脑死亡状态下,最关键的维护工作是保护肾脏功能,血管活性等药物以及有效循环不足均会损伤肾脏。中枢性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有可能会诱发尿崩症,供体会因此出现十分严重的酸碱平衡以及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情况[7]。护理人员应该对出入量进行严格记录,结合出量对输液量及输注速度进行合理调整,保证“量入为出”,还需协助医生完善肾功能检查,结合实验室检测数据对治疗方案加以进一步调整。其次,一般情况下脑死亡状态下的供体生命体征会出现较大波动,随时都有可能因器官功能衰竭发生剧烈变化,尤其是维持生命体征的血压变化情况最明显,需尽快进行低血压纠正,维持重要脏器的有效血流灌注,避免出现脏器功能衰竭,保证移植器官的最佳质量[8]。通常维持血压稳定状态会选择多巴胺小剂量持续静脉泵注,脑死亡后实施科学的机械通气能够供体良好的供氧,而正确的气道管理能够预防发生肺炎。体温管理时可通过物理升降温策略维持供体体温保持在正常温度内。部分学者指出,作为最佳供体器官来源的脑死亡患者需达到四个100的原则,即血氧分压、动脉收缩压、尿量、血红蛋白分别为100mmHg、100mmHg、100ml/h、100g/L[9]。有研究指出,必要时可通过对体外循环技术的应用实现移植器官功能维持[10]。此外,在供体器官维持过程中,除了使用必不可少的药物,需全部停用其他药物,降低损伤捐献器官的程度,特别是对肝肾器官存在损伤的药物必须严格控制。本次结果显示,34例脑死亡无偿器官捐献供体生命体征保持平稳,所捐献器官的功能均保持正常稳定,供体所提供的肾脏、肝脏、角膜等器官皆成功地移植到受体,说明科学的护理维护策略可有效保证捐献器官质量及移植手术效果。

综上所述,调整有利用价值器官功能到最佳状态是保证供体器官能够成功移植的关键所在,有助于缓解器官短缺现状并促使捐献器官利用率实现最大化。

猜你喜欢
脑死亡供体器官
纤支镜肺泡灌洗在脑死亡边缘性供肺维护中的作用
类器官
ORGANIZED GIVING
脑死亡立法:不敢打开的“潘多拉魔盒”?
我国活体器官移植供体的民法保护
皮肤是个大大的器官
肺脏:隐藏多年的造血器官
浅析民事法律关系客体
脑死亡算不算死亡?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体的观察及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