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强
(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人民医院急诊科 , 辽宁 盘锦 124200 )
人体骨密度在25-35年龄段达到骨密度峰值,随后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年龄越大,骨流失情况越普遍,骨质丢失可导致患者骨硬度下降,外界应力的对抗能力降低后更易发生骨折。股骨颈骨折作为老年群体常见骨折类型,近年来随我国老年人群基数上升,股骨颈骨折发生率逐年上升[1]。股骨颈骨折发生后对患者活动能力有严重影响,若治疗环节治疗方法不当则后期髋关节功能恢复不佳,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临床针对股骨颈骨折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目前常见术式包含半髋关节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等[3]。此类手术治疗可帮助患者恢复髋关节功能,近年来以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应用较多,为进一步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以我院4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实际治疗效果,以期为此类病患手术治疗方案的选取提供参考依据,具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以2016年3月-2019年8月为研究起止时间,选取本院46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选入标准:(1)经X线片检查、CT扫描检查,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确定为股骨颈骨折;(2)年龄≥65岁;(3)无髋关节手术史、未合并心脑血管疾病;(4)满足全髋关节或人工关节置换术手术指征;(5)血小板功能及免疫功能良好,手术耐受性高;(6)知晓本次手术治疗方案后自愿加入。排除标准:(1)麻醉不耐受;(2)基本资料不详;(3)术后失联未能随访;(4)上述选入标准均未符合。通过信封法分组,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男13例,女10例,平均(73.25±4.33)岁,其中包括基底部型骨折6例、经颈型骨折10例、头下型骨折7例,为运动摔伤16例,车祸7例;对照组男12例,女11例,平均(73.36±4.41)岁,其中包括基底部型骨折7例、经颈型骨折11例、头下型骨折5例,为运动摔伤15例,车祸8例,组间骨折类型、骨折原因、年龄、性别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方法:观察组以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操作为:给予患者腰硬联合麻醉,取侧卧位,自后外侧入路,做手术切口暴露患者髋关节囊,切开其关节囊后将股骨头脱位,使用电锯截断股骨颈,取出骨头,切除患者髋臼中部分软组织,使用小号髋臼锉对其髋臼软骨面进行磨削处理,待软骨面磨削干净后植入髋臼假体,植入后检查髋臼骨面是否与假体贴合紧密,紧固螺丝完成置换,给予患者手术创口清洗,置入引流管后逐层缝合手术切口,给予抗感染治疗。对照组给予人工关节置换术,操作为:患者取健侧卧位,给予连续硬膜外麻醉,自后外侧入路,做12cm常切口,暴露患者关节囊,随后取出患者股骨头,选取大小适宜的人工股骨头完成安装、复位操作,确定复位满意后清洗关节腔,置入引流管并缝合手术切口,给予抗感染治疗。
3 观察指标:(1)对比2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2)记录患者住院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3)使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并量化评估本次治疗效果,分值在90-100分之间,记为优秀;分值在89-80分之间,记为良好;分值在79-60分之间,记为尚可;分值<60分则属于较差。治疗优良率=(优秀+良好)/例数×100%。
5 结果
5.1 2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住院时间对应为(18.63±3.21)天、(18.47±3.32)天,住院时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t=0.166,P=0.869),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对应为(115.36±10.21)分钟、(65.28±4.96)分钟,观察组手术时间更长(t=21.159,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对应为(5.32±0.71)天、(5.29±0.73)天,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对比无显著差异(t=0.113,P=0.911)。
5.2 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Harris评分对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Harris评分为(395.63±30.52)ml、(80.56±5.21)分,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Harris评分为(266.35±20.62)ml、(70.63±4.58)分,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更高,术后Harris评分更高(t=16.833,P=0.001;t=6.865,P=0.001)。
5.3 2组并发症对比:观察组发生感染1例、下肢静脉血栓2例,并发症发生率13.0%,对照组发生下肢静脉血栓1例、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8.7%,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x2=0.956,P=0.328)
5.4 2组疗效对比:以Harris评分量化评估2组患者治疗效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87.0%(优秀11例、良好9例、尚可2例、较差1例),对照组治疗优良率73.9%(优秀7例、良好10例、尚可4例、较差2例),观察组治疗优良率显著更高(x2=5.456,P=0.020)。
股骨颈骨折作为老年群体易发骨折类型,骨折后危害性大,对患者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目前我国老年群体占比上升,此骨折发生率随之上升,临床治疗方案受到广泛关注。在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治疗中,手术治疗为临床治疗首选[4]。
以往常规治疗方案中,内固定术操作简便、复位效果良好,但由于老年患者大多伴有骨质疏松症,其骨质把持能力较差,且实施内固定时进行软组织剥离将对患者局部造成创伤,老年患者由于生理机能较差,手术耐受性更低,传统内固定术的手术风险随之增高,此外,实施内固定术后患者也易出现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5]。鉴于上述原因,在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中临床多采用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常见包括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全或半髋关节置换术等[6]。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作为一种操作简便的手术治疗方法,并不对患者髋臼进行处理,有效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患者术中失血量,但也由于未给予患者髋臼处理,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较不理想[7]。全髋关节置换术作为目前此类病患治疗中应用最多的术式,需对患者髋臼边缘进行处理,使假体与真臼保持平行,整个手术过程更为复杂,患者术中失血量更高,但其具有稳定性强、患者术后关节摩擦小、无痛等优点,更利于患者远期髋关节功能恢复[8]。在本次观察中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失血量更高(P<0.05),表明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于手术不耐受患者具有高风险,应另选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或半髋关节置换术。在并发症、住院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观察对比中2组无明显差异(P>0.05),Harris评分及疗效对比中,观察组Harris评分更高,治疗优良率更高(P>0.05),表明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患者康复时间并无差异,但髋关节功能恢复明显为全髋关节置换术更优。
综上所述,在股骨颈骨折患者治疗中给予全髋关节置换术效果确切,但在部分手术不耐受患者的治疗中应选其他术式。